COVID 19 大部份人,都被這種心態害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raw-image

俄勒岡州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說 :

當我們面對這樣COVID 19 的危機時,這種愈冷漠的心態愈明顯,專家將其稱為 【心理麻木, Pschy Numbing

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人們都想來救他。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了 ? 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或者您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了,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和他的團隊,向大學生介紹了三種情況:一個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7歲女孩,一個也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9歲男孩,其他陸讀加入8個人,也都需要相同問題的幫助。 他發現,當一開始,一個人需要幫助時,學生們會給予高的捐款 。隨著需要相同問題的增加,人類感覺會下降。

raw-image

同樣的,COVID 19 新增案例、死亡繼續增加,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 COVID的死亡和案件總數愈多、你個人會失去感覺,你會失去情感,什至警示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都是耳邊風而已。

奇異效應

raw-image

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我們叫【奇異效應】。此奇異效應說明:

我們是如何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 事實證明,當您添加第二個人同樣的遭遇,同情心會減弱。增加了更多的人,並不會增加我們按比例,提供更多幫助的意願。隨著更多人的參與,我們的情感逐漸無感,什至就消失了。

一刀兩面

臨床心理學家,萊夫·格里芬Leif Griffin(PsyD)認為:「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使我們能夠意識到某些事情發生,但在情感上,竟然不會處理或與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有相關聯繫」。

1.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

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可以是面對外在危險,表現的一種防禦機制。就像是在說:“不要侵犯我的安全感。切斷相關聯繫的心理防禦機制。

2.可以是一種傷害機制

當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持續存在危險面前時,這會帶來很多問題,退縮、沮喪、憂悶低能量狀態,這也是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症狀之一。

COVID 19 大流行的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心理麻木,在COVID 19 大流行中,發揮著作用,人們使用它來緩和對死亡的焦慮。同時 持續存在危險面前時,會潛意識逃避警告: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用迴避心理,什至忽略危險,尤其當有節慶例如:美國感恩節、大家都會聚在一起的效應,這時更加合理化自己對Pandemic的心理麻木 ,Pandemic 的行為更不需要防護。

raw-image

美國感恩節的例子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從12月1日到5日,美國COVID 19 病毒增加感染人數達到100萬882人,全美感染總人數超過1450萬人,死亡人數達28萬1199人。

感恩節假期後,從12月1日至5日,美國COVID19 病毒《在5天內增加超過100萬例》,比較1月20日美國出現第一名COVID 19 病毒感染者後,歷經近100天才增加到100萬例,如今感染速度之快,令人憂慮。

美國感恩節後失控!短短五天 全美染疫人數激增100萬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的普洛威爾(Tatiana Prowell)博士表示:「感恩節假期的出行,只會讓我們的數字維持在全球最高。」
普洛威爾在推特發文表示:「美國人人只顧自己的心態,害死我們數十萬人。慘不忍睹!」

raw-image

聖誕節長假期後,美國疫情會更慘

美國人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了,只顧自己的心態下持續去防疫。

使得傳染病專家弗奇(Anthony Fauci)警告 : 聖誕節長假期後,美國疫情會迎來另一波高峰,甚至較感恩節更為嚴峻。

弗奇向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 表達其憂慮,指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民於感恩節假期間,未有理會專家勸告乘搭飛機出行,令疫情進一步蔓延。

美國目前處於感恩節假期後的疫情爆發狀態,9日全美單日新增3124人不治,創下疫情以來新高紀錄。

raw-image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美國,惟美國民眾,對政府的防疫工作表現不合作,「74%個案是不願配合」接觸者追蹤調查,為疫情防控工作帶來障礙,

美國現時每日平均新增20萬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住院人數已屢創新高。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追蹤數據顯示,美國共有1,470萬肺炎確診個案,死亡人數目前增至近29萬。

如果美國民眾不願配合接觸者追蹤調查、合理化自己對Pandemic的心理麻木 ,使Pandemic 的行為,更不需要防護。如果這樣持續下去,預計美國因感染COVID 19 死亡人數,於明年1月底或會急增至40萬人 ( 目前是29萬人死亡 )

來源: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91會員
500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當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容易釀成恐慌焦慮,也普遍能感同身受,但你知道嗎?當疫情逐漸緩解,政府宣布「微解封」後,部分民眾不但沒有喜悅,焦慮感反倒還快速提升了!這是為什麼呢?面對這種惴惴不安的心境,又該怎麼面對與行動?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當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容易釀成恐慌焦慮,也普遍能感同身受,但你知道嗎?當疫情逐漸緩解,政府宣布「微解封」後,部分民眾不但沒有喜悅,焦慮感反倒還快速提升了!這是為什麼呢?面對這種惴惴不安的心境,又該怎麼面對與行動?
Thumbnail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Thumbnail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Thumbnail
我們習慣對未知產ㄥ恐懼,會更想要抓取任何一個訊息,這段時間身體的防疫訊息很多,但心理的防疫能量夠不夠? 疫情期間許多人都會有「宅在家怎麼辦」、「未來怎麼辦」、「沒有收入怎麼辦」等焦慮感受,加上媒體名嘴的推波助瀾,更讓情緒登上爆點高峰。在高度焦慮和警覺的情況下,可能變得易怒、沒耐心、煩躁,甚至恐慌,這
Thumbnail
我們習慣對未知產ㄥ恐懼,會更想要抓取任何一個訊息,這段時間身體的防疫訊息很多,但心理的防疫能量夠不夠? 疫情期間許多人都會有「宅在家怎麼辦」、「未來怎麼辦」、「沒有收入怎麼辦」等焦慮感受,加上媒體名嘴的推波助瀾,更讓情緒登上爆點高峰。在高度焦慮和警覺的情況下,可能變得易怒、沒耐心、煩躁,甚至恐慌,這
Thumbnail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
Thumbnail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 為何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 ?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
Thumbnail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 為何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 ?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
Thumbnail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俄勒岡州大學Unive
Thumbnail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俄勒岡州大學Unive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