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望族,一身俱兼
照因法師,俗姓黃,名朝沈,生於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三二年)父黃灶、母張達;世居員林。本是鄉紳望族,祖父黃樹務農,是位田園產業甚豐的佃主。後因戰亂家道中落,至此一蹶不振,傳至黃父已一貧如洗。
父為維持一家生計,即四處漂泊流浪,為人造橋打工;因在日據時代,工價甚廉,又處於亂世,物價波動甚大,終日辛勤操作,亦難獲一家溫飽,生活自是非常清苦。
然而,歷代家規甚嚴;雖是國破家亡,人心惶惶,亦寧可打工度日,不背踰越人倫的正職,違犯忠厚善良的家風。
師幼時即在敦厚謹嚴的父教薰陶下,生活非常簡樸,加上亂世民生困難,一般小孩都較懂事而又勤儉。讀書,無疑地是填飽肚子後的奢侈品。
原是耕讀門第的黃家,雖然家道中落,生活清苦,而「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觀念猶蒂固根深,說什麼也得把孩子送進學校。上學讀書,師自然是歡天喜地的,一大早就打扮整齊,背著書包,與一群天之驕子,伴著父母無限的愛心與期望上學去。可惜,這種日沒過幾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古人云:「寧為太平狗,不當亂世人」,這確是至理名言。當時,師亦不過八歲,正值啟蒙時期,才背上的書包,連書名都沒弄清楚,由於戰爭,公學校無法繼續開辦,私塾又念不起,祇好追隨乃父提早進入社會大學,而這,竟是師一生的求學史,接踵而來的是幼年童工餐風露宿的流浪史。
師在社會大學中的老師,唯一的一位,也是全能的一位,那就是他敬愛的父親。由劈柴、起火、燒水、煮飯一樣樣地學習;童心未泯的他,並不覺苦,也不知什麼愁滋味,更不會憂慮將來。只當這些都是新鮮事兒。漸漸地,教材變了,把玩的東西也不同了;除了柴米油鹽之外,鐵絲、鐵鎚、釘子、老虎鉗…
五花八門的道具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自然也漸嚐辛苦滋味,一個小孩子,不能在家享受慈母的關愛,又無法上學接受師長的教誨,却四處流浪,住破舊簡陋難避風雨的工寮中,徧體刻畫著新創舊傷,看在乃父眼中,自是悲不自禁,一切也只有委之天命,奈何不了!師生活在這種日子,不是三冬二夏,一待就是十數寒暑。
依佛法而言,師是俗諦先於真諦,而落足於真諦。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經過烽火驚心的歲月,重回祖國的懷抱,大眾無不謝天祭地慶餘生;然而,八年的災害,不是一時的潤澤可以彌補和舒解的;師的夢幻童年已逝,走也走不回,補也補不了。更甭想走回那書香盈溢的世界,望族名門的園林。
論年齡他才不過十四、十五歲,論身高則與成人一般大小,論經歷,却已是飽經風霜,儼然一位工字輩的大師傅。小人國的園地,再也擠不進偌大一個巨人了!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