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有幸與「未來的我」相遇,你會向他/她請教甚麼呢?
「與未來的自己相見」總會在不同的地方冒出,可能是高中的中文寫作題目、小學時發白日夢的構思,或者是在看《多啦A夢》的時候,在腦海中浮現的幻想。「貼地」一點的話,寫一封信給十年後的自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希望預見未來的自己,更希望可以掌控屬於我們的未來,戰勝未知,先拔頭籌,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與未來的自己相見,又會發生甚麼事情呢?可能六合彩和各式各樣的賭博遊戲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警察和匪徒的追逐會演變為永無止境、或者,就連考卷的試題也久久不得定案...... 所有的問題和結果都預先透支,彷彿一瞬間就可以消解在時空限制之下所衍生的各種煩惱,但認真地推演下去,卻又會發現,這好像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循環,直至某一方在利益衝突之中,捨棄自己的權益,任由對方擺布。
《天能 | Tenet》 這部電影正是嘗試去解答這個哲學問題,同時以豐富的劇情和畫面來表達出真實有可能發生的混亂——當每個人都可以遇見未來的時候。電影對背景和人物關係沒有著墨太多,隨著劇情的推移,各種的疑團會慢慢被揭開,因此電影長達兩個半小時,還沒看的記得養足精神才把電影點開來看,因為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的那個瞬間,的確是頭昏腦脹。雖然Christopher Nolan還是有把該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一遍,可是電影中又出現了一句仿似是給我們這些觀眾的「良心建議」: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這是因為除了劇情上的資訊,電影裡還說明了各種物理現象和定律等等,就在短短的數十秒間,解釋為何逆行的時候要帶專用氧氣罩、為何子彈可以逆向傷人...... 所以對於物理完全不在行的我,只好乖乖地接受Nolan的建議。
“What’s happened, happened.”
回到正題,從「遇見未來的自己」這個角度去賞析這部電影的話,我想定必要提起這一句經典對白:“What has happened, happened.”意思是「會發生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這句對白出現了數次,多數都是在主角請求Neil解釋有關逆行的時候,而在電影的最後一幕也再次出現,不但呼應電影裡所提及的「祖父悖論」,我認為這句對白更是貫穿了電影的重心,是Nolan想要表達出自身對於時間的態度和看法。雖然Nolan 並沒有給這個哲學問題畫上句號,但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我們所做的事情,終究影響到世界和命運的哪個部分?
假設所有的事情都是命定的,儘管我們拚死掙扎、時光倒流、預知未來,亦無補於事。「跟誰說了聲再見,肯定是先跟誰打了招呼」的道理,總是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循環,除非我們完全撇除了「過去」和「未來」之分,否則我們不能否認我們的現狀是來自過去;同時,未來也是來自現在。其實整部電影只有一條單向的時間線,也就是你在電影中讀過的150分鐘,因為你把電影的時間軸往回拉的時候,你不會看到新的劇情。
《天能》這部電影充滿了不少的爭議,而到底「跟未來的自己相遇」是否會對於未來造成影響這個問題,我想電影本身就有它的解答。
電影的起端是來自未來的自己,那個未來的自己透過不同的方法,試圖喚醒身在過去的自己,希望可以為身在未來的自己也貢獻一點甚麼。假如 "What has happened, happened"是個事實,那為甚麼過去和未來需要有任何的交雜呢?反正最後會發生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可是,隨著故事一直發展下去,矛盾越來越來大,因為他們的確透過時光倒流去成功地改變故事原本的結局。因此,我想要用另外一個方向去重新演繹這句話,也是向逆行這個概念致敬:
"What has not happened, did not happen."
重新理解的話,好像會有一點不一樣的理解,因為我們可以決定的是:「我們要不要讓某一件事情發生。」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肯定,人本來對於自己的生命是擁有百分之百的決定權,但反過來說,我們也會被限制於「做」與「不做」之間,或許這就是命運的無奈,我們在當下只能決定當下的選擇,唯有透過經歷去體會決定之間的張力,領悟“What’s happened, happened.”的道理,使我們變得成熟;同時,開始去領略"What has not happened, did not happen."中所帶來的希望,我們也會不再停留於思考「如果在過去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而是放眼於未知,創造出屬於你的故事,你的天能。
正如主角在電影的最後一幕中所說:"I am working for myself",我們都正在為未來的自己所奮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儘管有沒有時光倒流這回事,時間一直都是往前走的。回到過去是未來的一部分,我們當下所作的是未來的一部分,所有都是未來的一部分,也是印證了你那輝煌的歲月,告訴自己並沒有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