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全球COVID 19 持續失控,都被這些心態害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
為何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 ?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raw-image


俄勒岡州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說 :

當我們面對這樣COVID 19 的危機時,這種愈冷漠的心態愈明顯,專家將其稱為 【心理麻木, Pschy Numbing】

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人們都想來救他。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但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了 ? 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或者您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了,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如果後來持續增加無數個,從冷漠就會變成大爆炸悲劇。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和他的團隊,向大學生介紹了三種情況:一個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7歲女孩,一個也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9歲男孩,其他陸讀加入8個人,也都需要相同問題的幫助。 他發現,當一開始,一個人需要幫助時,學生們會給予高的捐款 。隨著需要相同問題的增加,人類感覺會下降。

raw-image

同樣的,COVID 19 新增案例、死亡繼續增加,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 COVID的死亡和案件總數愈多、你個人會失去感覺,你會失去情感,什至警示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都是耳邊風而已。

奇異效應

raw-image

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我們叫【奇異效應】。此奇異效應說明:

我們是如何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 事實證明,當您添加第二個人同樣的遭遇,同情心會減弱。增加了更多的人,並不會增加我們按比例,提供更多幫助的意願。隨著更多人的參與,我們的情感逐漸無感,什至就消失了。

一刀兩面

臨床心理學家,萊夫·格里芬Leif Griffin(PsyD)認為:「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使我們能夠意識到某些事情發生,但在情感上,竟然不會處理或與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有相關聯繫」。

1.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

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可以是面對外在危險,表現的一種防禦機制。就像是在說:“不要侵犯我的安全感。切斷相關聯繫的心理防禦機制。

2.可以是一種傷害機制

當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持續存在危險面前時,這會帶來很多問題,退縮、沮喪、憂悶低能量狀態,情緒憤怒、開始對家人、什至說 : 根本沒有COVID 19 ,是政府騙大家。。這是物極必反,大家都看到歐美民眾,群聚不戴口罩,一直示威抗議,這樣的情景未曾消失過。為什麽會如此?

【奇異效應】長期無法獲得解决,接下来就是:

家庭暴力增加

曾經有人開玩笑,弄了下例表格,告訴大家都一直待在家:孩子的一天、媽媽的一天、爸爸的一天...其實有些時候,這不是開玩笑,反而是在疫情下,真實的氣氛⋯⋯

raw-image

在COVID19 🦠肆虐全球下⋯⋯

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而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

例如:

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

原來天天「零距離」,不會確保「零吵架」的?

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當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久了,不安情緒 隨之【家庭暴力】爆炸而來。

這些在COVID 19 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我們專家學者,現在叫「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的一項研究,針對美國🇺🇸和加拿大🇨🇦7000名的一般民眾的心理測試。

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有了發現:

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目前已經開始有25%民眾,符合了這個新詞的出現: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CSS) !

這些症候群表現在日常行為,會有完全莫名行為出現:

個人的壓力行為(Personal Stress Disorder)出現,例如:

1.常常追著COVID 19 劇情

(不看了很焦慮,看了更焦慮)

2.夜晚驚醒,起來檢查網路任何COVID 19資訊

3.一群朋友再不能去shoppping 逛街或餐廳,紛紛在家,只有靠[吳伯益]或[婦胖達],解決自己三餐溫飽和生活習慣的用品。

4.對於身邊接觸的物品,產生了非常不安情緒(拿著瓶瓶罐罐,到處都在一直噴...)

社會壓力行為(Social Stress Disorder)出現

1.上學行為改變了,學生們很喜歡到學校,這情況已經不允許了。所有課程都設計在網上

2.上班開會模式改變了,取而代之要常用視訊會議叮嚀工作

3.產生易怒,情緒不穩、什至歧視(Xenophobia)仇恨、心理變態 (psychopath)等等,至終引發暴力事件發生。

4.這社會,因為疫情,大部分都歸縮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也剝奪了人際關係真實的交流。

有時你問這些人或勸這些人不要這樣,你會發現他們會聽了而莫名又不懂,反覆出現了不良適應的反應,其實,他們不是故意的,因為這些都會是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出現。

真實世界,被隔離(quarantine)了

在COVID19 🦠下,個人壓力行為模式出現、社會壓力行為模式出現,也就產生了這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raw-image

這同時也告知全球的人類,其實COVID 19 🦠,不只改變了人類的生命存活率或免疫能力,同時也正在改變人類的心裡行為:

一開始出現了危險,歐美民眾配合處理,【奇異效應】出現了。如果仍不能解决,【家庭暴力】劇增了,最後就是【新冠壓力症候群, COVID Stress Syndrome】大爆炸了 :

COVID19 🦠正在把全球的真實世界隔離(quarantine)了,我們全球紛紛祭出封城,封市,封國,封邊界,其實也封鎖了人心的一切,而【奇異效應】、【家庭暴力】、【新冠壓力症候群】,也只是應景而生⋯⋯

如何解决【新冠壓力症候群, COVID Stress Syndrome】大爆炸?

可閱 : https://vocus.cc/coronavirus/5e911964fd89780001cba1c9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
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也許都被這些心態害慘了...什至害死了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96會員
57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該怎麼說今年這一年是什麼樣的一年,新型的冠狀病毒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自私,國家的自私,政治的自私,以及最你我醜陋上的自私是有多自私,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改變,讓我們不能用最以前熟悉的方式過生活,平靜地一如往常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過渡的方式,用全新的思維過一種「新生活」。
Thumbnail
  該怎麼說今年這一年是什麼樣的一年,新型的冠狀病毒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自私,國家的自私,政治的自私,以及最你我醜陋上的自私是有多自私,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改變,讓我們不能用最以前熟悉的方式過生活,平靜地一如往常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病毒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過渡的方式,用全新的思維過一種「新生活」。
Thumbnail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
Thumbnail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去年COVID-19剛開始傳染時,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非常大,在國外重創時,我們似乎安然無恙,這幾天疫情爆得非常嚴重,重創了許多行業,上禮拜突然宣佈遠距教學,那時就感覺有點奇怪,雖然報導還是說著大家不要恐慌,但這積極的態度,還是嗅到了些不尋常。   毀滅後,就是重生的開始,當大家還在思考未來不知道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 為何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 ?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
Thumbnail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 為何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 ?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
Thumbnail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俄勒岡州大學Unive
Thumbnail
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 但在美國,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美國感恩節假期的旅客,仍使機場的群聚大流竄,當局機場也警告,聖誕節期間,不要旅行出門。 人們只是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這是為什麽呢? 俄勒岡州大學Unive
Thumbnail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
Thumbnail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
Thumbnail
疫情大規模爆發 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全球在封國,各地出現了大量購買而囤積起來的商品的民眾。甚至商品的有效期已經過了,你買了,你也沒來得及用上它們,聽說有的人囤貨,都囤到了能直接開店了的地步? 其實,這種狂買囤貨的行為是不是一種「病」?在這囤貨行為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效應在作祟呢?我簡單只有整理5種心
Thumbnail
疫情大規模爆發 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全球在封國,各地出現了大量購買而囤積起來的商品的民眾。甚至商品的有效期已經過了,你買了,你也沒來得及用上它們,聽說有的人囤貨,都囤到了能直接開店了的地步? 其實,這種狂買囤貨的行為是不是一種「病」?在這囤貨行為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效應在作祟呢?我簡單只有整理5種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