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工作效率不如人?從《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找方法

2023/06/0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工作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深有同感嗎?明明每天都忙到腳不沾地、午餐來不及吃,還是常常做不完嗎?如果你也對自己的工作效率產生自我懷疑,那麼就來看看這本被TED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Chris Bailey的血淚之作《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吧。
本書推薦配一杯好茶,手邊別忘了備齊紙筆,裡頭有些小測驗值得你動手試試!照片由本人拍攝。
說來慚愧,距離上一篇書評居然是5個月前,果然自媒體很容易變成「自霉體」。拿本業工作忙當藉口,難免心虛,可又覺得不甘心,畢竟我可以被多次稱讚工作效率佳的人,怎麼在寫書評這件事上一拖再拖。為了解決這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也為了產出新文,我開始了這場提升生產力的修行。
順帶一提,如果你對我上一篇書評感興趣的話,連結在這⬇️

作者介紹

學習當然要跟專家學,本書的作者Chris Bailey 酷到不行。從小對生產力著迷的他,不只從國高中就開始鑽研提升生產力的方法,更在大學畢業後,拒絕兩份高薪的工作,開始「生產力實驗」,不只讀遍提升工作效率、優化時間管理的書籍,更親身實驗這些方法有無效果。這種對生產力的愛,無人能敵。
⬆️真的是不誇張,他熱愛研究生產力到Ted、Google都找他去演講,甚至上面的影片有超過1400萬觀看次數。終於,Chris Bailey做完了為期一年的「生產力實驗」,他不只將這些實驗結果更新在自己的網站上,也出了多本書,最知名的就是這本《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Chris Bailey至今都還在更新他的網頁,出文章的速度比我快多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圖片截圖自截chrisbailey.com。(對、這傢伙用自己的名字當網址)

書籍介紹

看完作者介紹,我想你大致了解Chris Bailey到底有多專注於生產力實驗,而這本書就是生產力實驗的集大成,可以想像是一個成果發表報告。裡頭詳實地記錄了哪些方法可以真的提高生產力,哪些方法又痛苦又沒效,還偶爾讓我們對自己自我感覺良好。
本書最厲害的不只是Chris Bailey的親身實驗,而是有搭配精神科學研究,從醫學角度帶領我們更了解大腦運作的方式,也讓你知道為啥明明心裡超級內疚與痛苦,但卻還是拖延到天荒地老。好了各位拖延症患者,讓拖延症末期的我,來跟各位分享幾個書裡提到的提高生產力的方法吧!

高生產力組成:時間 X 精力 X 專注力

想要提高生產力,首先要了解的是生產力是什麼,以及生產力的組成方式。我們在談到生產力的時候,最常想到的就是工作效率,意即你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工作。不過,Chris Bailey對於生產力有新的見解,他認為生產力不應該是代表工作效能,而是代表你「成就」了多少。
聽起來有點抽象,但Chris Bailey的解釋其實很清晰易懂,他指出,在工業時代,人們對於生產力的定義,就是在上班的8小時內,在工廠裡頭可以生產多少個螺絲。不過在現在這個連AI都在24小時工作的時代,光有效能早已經不夠,我們要做的事情更多、更靈活,時間卻沒有變多,也因此:
提高生產力不只是「提升工作效率」,更要能完成「更高品質的工作」。
題外話,讀到這段時,我腦子自動浮出卓别林在「摩登時代」的演出,真的是永遠的經典。回到這本書,那麼要達成提高生產力的目標,又該怎麼做呢?Chris Bailey將生產力拆解成時間、精力、專注力三大元素,每一個都會影響生產力的高低。畢竟拖延、精神不佳、老是走神,想必也不能產出高品質的成果。
讀到這我就開始想,時間就這麼多、精力也不是馬上就能提升,專注力?手機控如我好難訓練,如果你跟我一樣的話,別怕!作者的第一步就是教我們,先學會分辨「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意義」。

三重點法則,把生產力花在最重要的事上頭

三重點法則,相信有讀過生產力相關書籍的書友們大概都不陌生。就是列出你今日、本週,甚至是本月三件最重要的事,然後從這三件事開始做起,並且跟自己說,今天就是要完成這三件事。
相信想要改善工作效率的書友,或多或少會有嘗試列待辦事項的經驗,但你的待辦事項是不是跟我依樣,常常多到崩潰呢?圖片取自pexels
「三」是個非常神奇的數字,不會覺得太多到難以完成,但也因為數字小,你需要認真思考才能找到「最重要的任務」。不瞞各位說,一開始我覺得這個任務偏難,而且我沒有達成。
什麼?才三件欸!作為「待辦事項大師」(自己取的),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在工作開始時,檢查我的email、公司的通訊軟體、工作目標之後,列出每天待辦事項的人,而且我在一天的最後、通常都能做完八成。然而,當我將事項刪減成三項,神奇的事發生了,我、做、不、完!
仔細檢視過往的任務才發現,以前冗長的待辦事項做完,是因為我都「挑簡單的做」,比如回覆信件、撰寫短文案、整理資料、聯繫客戶等,這些事情讓我很忙碌,但同時讓我覺得自己很有生產力。
然而真正需要時間、專注力的策略規劃,卻被我刻意拖延,當真的要挑選重要任務做時,我引以為傲的工作效率直接成為一場笑話。
不知道我本人悲慘的自白,有沒有給書友們一點靈感呢?建議大家你或許可以在實施三重點法則前,先用一週的時間簡單觀察自己的工作狀態,檢視自己的工作狀況、同時確認自己把時間花在哪裡,只要一週的時間,甚至可能只要三天,或許你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

拖延症退散,別再相信未來的自己!

如果三重點原則難不倒你,但生產力仍不見起色,想必可能是跟我一樣患上拖延症。看我更新文章的速度就知道,拖延症末期如我,真的是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無藥可救的地步,但這本書居然讓我讀完立刻來寫書評,想必有他的過人之處。過去的我,也跟這張迷因梗圖一樣⬇️
以前總覺得派大星很蠢,現在還是覺得派大星好蠢。圖片取自梗圖倉庫
「明天再說」是拖延症患者的口頭禪,我們總是相信明天的自己會更好,總是相信明天的自己會比今天的自己更優秀。但現實總是相反的,Chris Bailey告訴我們:
如果我們一直跟未來的自己劃清界線,你只會給陌生人更多工作,因為比起自己,陌生人顯然比較不會引起你的重視。
令人意外的是,這件事居然是有科學根據的
在加州一所大學的教授做了個實驗,他將實驗者分成兩組人,A組可以透過模擬器看到自己退休後的模樣,甚至可以透過模擬器做出動作、說話,B組不行。然後他給這兩組人同樣的金錢,並詢問他們會分多少比例的錢給退休後的自己。結果A組比B組分配了多一倍的錢當作退休基金。
題外話,你會為自己存下多少退休金呢?顯然是越多越好。不過真的能說到做到嗎?圖片取自pexels
顯而易見地,當我們不再把未來的自己當成陌生人,我們也更能為未來的自己做打算。雖然我們沒辦法透過模擬器,遇見未來的自己。但 Chris Bailey 建議我們,可以以「寫信」給未來的自己。試想未來的自己「已經完成」哪些事,而作為現在的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忙。
我也在閱讀完這章節的當下,利用Gmail排定時間發送的功能,安排了一封「給未來的自己」的信,也希望我能完成信中的事。如果你的拖延症一直難以根治,不妨先寫信給未來的自己,給現在的自己一個更有利的目標吧!

多工處理效果差,試著一次只做一件事!

「善用零碎時間,你能完成更多事!」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N遍了,也有超多書籍在教我們怎麼利用零碎時間,但這年頭,似乎容易用力過猛。比如說一邊工作一邊收聽podcast,一邊與朋友聊天一邊回訊息,一邊開著電話會議一邊回覆客戶email。
我想大部分的人,多少有類似經驗,甚至有時會因為自己善用時間而開心。這不是諷刺,你真的會很開心,因為大腦會獎勵你多巴胺。多巴胺就是俗稱的「快樂激素」,是大腦的獎勵機制,簡而言之就是會讓你快樂。
運動、睡好、吃好都會讓我們獲得多巴胺,不過部分研究也顯示吸煙、吸食毒品也會分泌多巴胺,所以不是分泌多巴胺就是好事。而多工處理也會讓我們分泌多巴胺,Chris Bailey在書中引用了《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一書提到:
多工處理會形成一個多巴胺成癮的回饋迴路,實質獎勵大腦因為不斷尋求外部刺激而失去專注力。
換言之,多工處理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只是我們的大腦受到欺騙,騙走我們僅剩的專注力。這是場騙局啊!各位!!
更糟糕的是,失去專注力,會讓我們的記憶力受損。
同樣的,這是有科學驗證的。當我們的大腦不斷受到外部刺激時,我們的注意力會不斷分散,導致大腦過度負載,因此主管記憶的海馬迴就會暫時停止工作,在那時刻你聽到的、學到的東西,就難以被轉入長期記憶中,逐漸就會被遺忘。
不知道書友們會不會對此有感?我本人時不時會對記憶力不如在學時期強,而感到沮喪及疑惑。一開始以為是初老症狀,但在閱讀到這個章節時,才豁然開朗。已經開始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不足,也別擔心,一切都還來得及。Chris Bailey提出了幾個訓練專注力的方法,我自己嘗試過以下三種,我覺得非常有效,也推薦給書友們:
  • 關掉通知:在睡前&做重要的事情時關閉電子產品的任何通知,如擔心有人會找你,可以先提前告知相關人士,急事打電話找你,但相信我,實際執行後,會發現根本沒人有急事找你
  • 20秒法則:將會使你分心的物件,比如手機,移到你會需要花20秒以上才能拿到的地方。以我自己為例,當我想要專心讀書的時候,我會將手機拿到距離我較遠的客廳充電,我在最裡面的房間讀書,光是這樣就可以比之前專注很多。
  • 番茄鐘工作法:相信有嘗試提升工作效率的書友們,應該多少有使用過。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做完4組之後,休息15分鐘。我現在會搭配配有番茄鐘的輕音樂頻道工作,真的會專注許多。

別太苛責自己,慢慢來一切不算太遲!

說完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幾個原則,最後也想跟大家分享,如果短時間沒辦法衝高生產力,也千萬別太苛責自己。如同Chris Bailey這樣著迷於生產力的人,也花了一年、投入所有心力,才學會這些道理。
Chris Bailey舉了心理學家 Shad Helmstetter的研究,作為應證:
我們腦海中所想的事情,有77%是負面的、結果很糟、跟我們唱反調的。
因此覺得自己很差這件事情,是大腦與生俱來的思維,但不應該是我們苛責自己的理由。寫這些並不是想要鼓勵大家繼續懶惰、忽視生產力,而是要了解在我們提升生產力的過程,或者做任何努力的時候,懷疑自己絕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也因此「放輕鬆」,顯得更為重要。
Chris Bailey在書的最後也提到:
追求生產力的過程,往往也是認清自我極限的過程。
也因此,請大家就把這個過程想像成探索自我的旅途,放寬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做事節奏吧。本書推薦現在不滿足現狀、渴望有所改變的人,相信你會跟我一樣,收穫滿滿。期待大家閱讀完這本書,也能與我分享你的心得啦!
希望我們很快、在下一篇文再見啦!
「讀書學習是一輩子的。」從小到大父母、跟師長都是這樣說的,我跟著這句話長大,現在想把我從中學到的,都與大家分享。 在這裡不侷限書籍類別,從自我成長、到理財學習,社會科學到虛構小說都有,願大家都能在這,找到讀書的樂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