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等大眾運輸的途中,你是否曾片刻仰望天際,思考過你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模式呢?若是不滿意的話,是否好奇探究為什麼你是這般地過生活呢?
實際上,生活是由各種無意識的習慣,包含念頭、直覺反應及情緒所形塑而成,透過意識到這些習慣,認知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那麼我們將擁有改變的力量,本篇分享這本著名的習慣改造指南「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 威廉 詹姆斯-1892年
此書的作者為查爾斯杜希洛,作者彙整多篇學術研究、訪談、實地研究,並引經據典提出改變習慣的實例,書中歸納習慣形成的機制,抓出破解壞習慣的關鍵,同時,也述說如何善用習慣的法則,來改變組織及社群的行為,以下筆者彙整出五項如何養成或改變一個習慣的關鍵步驟,接著,讓我們開始一起來探究習慣、改變生活吧!
一、意識到習慣的存在
習慣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人們往往無意識地使用習慣,並讓習慣來主宰我們的生活,因此,觀察並意識到日常的習慣,認知其運作對於改變習慣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
【習慣的定義】
日常中我們常聽到習慣一詞,一般認定所謂好習慣如保持整潔、固定運動又或是紀錄習慣等,而壞習慣好比是喝酒、抽菸、隨意丟棄垃圾等,想想這些習慣是如何根深蒂固存在於生活中?於生活中到底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呢?在書中,作者對於習慣的定義如下:
習慣是刻意或深思後所做的選擇,過了一段時間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
換句話說,習慣是由從「有意識行為 」逐漸發展成「無意識行為」的過程,想像兒時學習騎單車的經驗,起初,我們需要集中大量精力並專注於控制把手、踩壓踩踏板等,透過勤加練習訓練身體協調來維持車身的穩定,隨著此行為模式逐漸熟練之後,每當我們坐上單車時,便可輕易地維持把手的穩定,踩壓踏板也變得了慣性動作,且無須再特地思考整個過程的進行,此即為習慣的養成過程。
【習慣迴路】
書中透過歸納各種實驗研究,說明習慣的運作可簡化成一套特定作業模式,稱之為「習慣迴路」,而習慣迴路主要由「提示、慣性行為、獎勵」三個要素所組成,其運作方式為每當提示出現時,即開始啟動特定的行為模式,並於結束時獲得預期中的獎勵,習慣迴路的要素與運作分別詳述如下:
- 提示:任何引發行為的訊號,如視覺刺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某種情緒等
- 行為模式:經由提示所採取的任何動作
- 獎勵:滿足生理上或心理上需求的物品、話語等
習慣迴路的原則可套用於生活中各項行為模式,也是書中認為的改變習慣的關鍵。
舉例來說,你是否總在上班的午後時段,不經意地走進商店買一份點心慰勞自己呢?此一連串行為中,提示即為午後時段,行為模式是起身離座,走去甜點專賣店購買、享用甜食的過程,而實際上的獎勵是為滿足短暫休息的渴望。
【改變習慣的黃金鐵律】
書中強調一旦能透析習慣迴路的三要素,剩下為執行下列改變習慣黃金鐵律,所謂改變習慣的黃金鐵律,即是在維持提示與獎勵兩者的行為下,嘗試調整與改變行為模式,透過不斷的假設、測試來建立新習慣迴路,逐漸形塑新的行為模式。
「維持同樣的提示、提供同樣的獎酬,插入新的行為模式」
同樣地,書中援用上述的案例,建議若要改變吃甜食的不良習慣,首先,需釐清習慣迴路的三要素為何?如前述內容,接著,當我們清楚此項行為的目的是想滿足休息渴望時,試著提出其他同樣能滿足此目的的行為作為替代,此為新的行為模式。
此時,每當工作中的午後時段,身體不自覺想起身,離開工作岡位時,選擇走向其他人的座位,與他人交談來獲得暫時休息的滿足,透過有意識且不斷在原有的提示和獎酬中,插入新的行為模式,可逐漸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並發展出一套良好的習慣迴路。
總而言之,筆者仔細思索書中提及的黃金鐵律,的確可透過人性來理解其中的意義,其實人的所有行為基本上都源於一特定意圖,書中提醒我們,應該要刻意思考自身的特定行為,尤其是那些無意識的行為,其背後到底基於滿足哪些意圖或渴望,一旦能剖析行為背後的意圖後,藉由調整行為模式,並同時滿足原有的渴望,可有效地改變不佳的行為模式。
二、找出關鍵的核心習慣
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習慣,而每個習慣對於個人的影響力實際上不盡相同,其中所謂的核心習慣,意旨此習慣的建立或改變會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使我們僅僅將心力投入於少數特定的習慣中,獲得骨牌效應般的複利加乘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先從各種習慣堆中先抓出所謂的核心習慣,才能有效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點。
而該如何找出核心習慣的所在呢?書中以美國鋁業公司的執行長歐尼爾為例,說明他凡事條列清單及一問再問的特質,條列清單是極為簡而有力的方法,透過羅列各項事實並輔以一步步的提出問題,從而找尋其中蛛絲馬跡,進而逐步釐清事情的根源,而最終從根源中找到核心習慣。歐尼爾曾於擔任美國政務官時,引領團隊分析美國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由層層深入追問,抓出能改善問題點的關鍵因素,如下圖。
此外,書中也根據各項的研究結果,指出運動是一項核心習慣,可以帶動廣泛且全面的改變,根據研究員的說法「運動會擴散或延伸,讓人能更輕鬆地培養其他好習慣」,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們,其生活模式往往也會跟著有所變化。
三、事前擬定解決問題的對策
改變或建立習慣的過程中,總會不斷迎來困難,而人們的潛意識對於克服困難總是抗拒排斥,若持續地無法克服瓶頸,往往導致我們又重返回舊有的行為模式,書中提出在規劃階段,可事前針對最容易放棄的時刻(轉折點)擬定對策,告訴自己該如何度過難關,讓我們在遇上瓶頸時得以不假思索的執行因應對策,因此,隨身攜帶一本小冊子,提醒自己隨時記錄,並詳細地計畫在轉折點的特定時刻中,有哪些動作可以用來排除解決這些困境。
書中以關節術後復健的病患為例,那些能抵抗復健時的疼痛且能持續復健的病患,皆具有共同的特質,即是擁有一套解決方法來因應疼痛的加劇,其中,一位病患想到每當自己由沙發站起來時,都會面臨疼痛,因此,事前提醒自己在想要坐下沙發時,先行跨出一步,來避免後續可能面臨的不適。
針對事前擬定對策的作法,筆者也曾使用其的手段,在培養早起運動的習慣時,我試圖於前一晚就寢前先換上運動衣,並準備好運動裝備,好讓早上意志力薄弱的自己,能減少執行行動的阻礙,而此小小的舉動,的確大幅提高執行早起運動的規劃,此道理就如同長程的單車旅程中,一旦行經上坡路段時,會預先將單車的踩踏板調輕,事前先作好因應上坡路段的對策,在意志力薄弱的時刻,減少障礙的阻力並維持持續前進的動能,如此,才能讓改變持續的發生。
四、擅用社群渲染力
改變習慣需要強而有力的意志來執行,而一群人相互鼓舞打氣總是遠勝過個人的孤軍奮鬥,書中援引全球享譽盛名的習慣改造組織「戒酒無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 AS)的運作策略,為協助全球數名酒癮患者戒酒,組織設計一套聚會分享系統,使酒癮患者聚集於一處,透過定期的聚會、故事分享與對話。
書中也提及,聚會活動另一主要目的,可使酒癮者排除憂愁或空虛感,同樣也基於前述的習慣黃金鐵律,透過聚會活動新的行為模式,維持提示和滿足獎勵,進而逐步地改變原有的酗酒習慣,因此,當想改變特定的壞習慣時,可以試圖先加入相關的網路或實體的社團,聽聽其他人在戒除或建立習慣時的心得分享,或許從和他人的對話中,也可獲得許多良建,從而提升改變習慣的效能。
五、視危機為轉機
不良的習慣文化往往是附著於個人、組織或社會中而不自知,而危機風暴如同一面照妖鏡,映出那些如影隨形的缺漏,作者強調當危機出現時,其實都是珍貴的契機,提升危機感有助於啟發人們開始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對於舊有、不良習慣文化進行改革。
書中以羅德島醫院的組織文化為例,早期院內充斥著緊張的醫護關係,部分權力位階高的醫生未遵守手術的基本流程,也不願接納護士的建議,於是院內的醫護人員為處理醫師的傲慢,非得設計一套非正式的因應原則,最終使整個組織文化養成於匆忙中想辦法的習慣。
事情直到院內發生一次嚴重的醫療糾紛案件,其事出於醫師的誤判而延遲黃金手術時機,最終導致病患的身亡,於此後,醫院醫療疏失層出不窮,使得整個醫院組織面臨嚴重的危機,不過,也由於當時揭露出院內許多醫護權力不對等的問題,讓羅德島醫院中的所有同仁開始意識到問題根源,並開始作出改變,如今,羅德島醫院的院內同仁已成為一個合作無間的良好團隊,並逐步地擺脫過去組織文化的陰霾。
【總結】
「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此書廣納各項學術研究、企業組織、社會網絡的行為來探討習慣的重要性,為讀者們揭開習慣如何存在於生活中,並且提供破解習慣、改變習慣乃至於擅用習慣的方法,此外,本書也衍生出許多耐人尋味的社會道德議題,像豪賭及夢遊的行為,是否為一種無意識且無法控制的習慣產物呢?而此行為涉及侵害他人而致死時,是否應當予以豁免呢?若是對於這部分感興趣的讀者,也相當推薦閱讀此書的內容。
最後,筆者透過本書中的各項案例,意識到習慣如何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日常,因此,筆者彙整出書中五種改變日常習慣的方式,以下為各位再次的重點總結,期能勉勵自己與他人共同來探究習慣,改變生活:
- 意識到習慣的存在:試著注意生活中的行為,剖析出習慣迴路,執行習慣黃金律:「維持同樣的提示、提供同樣的獎酬,插入新的行為模式」
- 找出關鍵的核心習慣:觀察日常的生活,透過詢問與條列清單來找出核心習慣
- 事前擬定解決問題的對策: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時,事前擬定各種困難點的解決方案,在遇到瓶頸時,提醒自己如何應對
- 擅用社群渲染力:參加聚會、社團,透過團隊風氣維持改變的意志力
- 視危機為轉機:危機其實都是珍貴的契機,須正視與把握這些機會為自己作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