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斯
人每天的活動中,超過百分之四十是習慣,而非自己主動選擇。例如: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上班時所走的路、吃飯時要點什麼、各個作業流程等。一但一件事情由刻意轉變為習慣時,便不必再深思熟慮,而是自然而然就會為之。除非你意識到這個習慣,刻意抵抗或打破它,否則它將持續運作,當我們認知到習慣如何運作,就能利用這些特性,改變習慣,甚至培養新習慣。
本書作者查爾斯‧杜希格,是一名記者,於2006年加入《自由時報》。學歷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及哈佛大學企管系碩士。
本書的開頭就用舉例的方式告訴我們想要改變一件事情,或許只要改變一個習慣。一個生活一團糟的女孩,從戒菸開始,慢慢的培養了運動習慣、工作心態、存錢方式等都接著改變,而後成為一個能夠自理的人。伊拉克的某個小鎮,經常出現民眾暴動,一位軍官發現每當人民在廣場上合法抗議完後,卻遲遲不肯散去,導致後續發生衝突的機率大增,而軍官發現因為有抗議時,商家小販會嗅到商機而前來設攤,導致民眾抗議完後久久不願離去,進而導致後續發生衝突,而軍官勸說當地市長禁止攤販進入廣場,此後由抗議演變成暴動的情事便少之又少,因為大家抗議完失去留下的理由,便早早回家了。由這些舉例告訴我們習慣的重要。 而後開始介紹習慣是如何養成的。透過研究失憶的人如何靠「習慣」重回日常生活。進而發現習慣在腦中是如何運作:是由 提示->慣性行為->獎酬 所形成習慣迴路。
然而要運用習慣迴路,需要具備些許條件。
一、簡單的提示
二、清楚的獎酬
以及最重要的三、對獎酬的「渴望」
這三點構成能夠扭轉習慣的黃金律:找出提示和獎酬,改變慣性行為並滿足渴望。
滿足這三點後,還必須要「相信」,相信自己已經改變了習慣,即使在關鍵時刻,也必須要堅信黃金律的作用有效。才不會在平時以為自己已經養成新習慣,卻在關鍵或危急時刻又遵照舊習行動。這裡作者舉了運動員的例子,一群運動員在教練的訓練下依靠黃金律改變了習慣進而使球隊戰績好轉,但球員們卻時常在比賽的關鍵時刻又用舊習去跑位、去判斷,導致最後輸球,所以最後還必須加入相信的力量。
本書前面部分從敘述個人習慣的運作原理出發,接著進入組織(企業)的習慣。作者表示透過實驗發現意志力並不是天生的,它會被消耗、補充,並且也能訓練。然而要解決意志力因為外在因素而消耗,就要預先設想解決方案來堅定意志。並在此舉出星巴克如何利用改變習慣的黃金律來訓練員工的意志力,並且讓生意好轉。
因為企業的運作是通過數千個員工的習慣來進行,企業要改變習慣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作者提出有時要依靠「危機就是轉機」,透過危機的發生來改變固有、僵化的習慣,建立更好、更有效率的企業習慣。
上述是組織如何對內改變習慣,而對外(對消費者)如何改變習慣呢?一樣是依靠作者所提出的黃金律,但他在此特別提醒,這麼做可能會因為消費者或客戶發現企業試圖改變他們的習慣,或是企業被發現為了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而大量蒐集客戶資料,反而導致消費者或客戶的不滿及排斥。這時就要讓這些客戶或消費者不熟悉的東西感覺熟悉,用舊習慣包裝新產品。作者再次舉出某企業依靠分析會員的購買習慣,能夠推算出會員是否懷孕,這時就能夠適時的寄出嬰兒用品折價券來吸引消費者,但又害怕會員收到後會感覺遭到監控而產生反效果,這時就要在DM裡加入一些無關緊要的商品,讓會員在不發現的情況下,又能看見並使用嬰兒用品折價券。
再來昇華到社會習慣的部分,作者舉出當時金恩博士所率領的黑人運動是如何從小小的蒙哥馬利公車抵制事件導致後續的全國抗議,且最終抗爭成功。
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討論,人們因習慣而為之的行為,是否需要受到懲罰?作者舉出了因夢遊而殺了妻子的丈夫,最後因為丈夫主觀上沒有選擇殺人而並未被判決殺人罪。另一方面有一位因為嗜賭的女人敗光了家中所有的財產,卻遭到社會強力的譴責,但作者認為這位嗜賭的女人是受到習慣的驅使,進而患了病理性賭博,這樣的人看見賭場時,幾乎也是在無法選擇的狀況下去賭博,但在後來遭銀行控告時,被判決需要為此事負責。
本書的附錄記載如何運用本書所述黃金律來改變習慣。作者用「每天下午都會跑到咖啡廳買一塊巧克力餅乾」來做舉例,並假設每天吃巧克力餅乾會導致肥胖,故要改變此一習慣。
一、找出慣性行為。你發現你每天下午都會跑到咖啡廳買一塊巧克力餅乾此而導致肥胖,故貼了一張便條紙寫上「不要去買巧克力餅乾」但隔天下午你還是無視紙條的去買了,那就證實了這是一個慣性行為。
二、做實驗找出獎勵。你可以在不要去咖啡廳而是改去附近走一走,不吃任何東西就回去;到咖啡廳買一杯咖啡;到水果攤買一顆蘋果;不要去咖啡廳而是去找朋友聊天……。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情況後,就能知道這一個慣性行為的獎酬為何?是要滿足飢餓、滿足提神還是滿足社交等。
三、篩選提示。提示通常都在這五類中:
1)地點 2)時間 3)情緒狀態 4)其他人 5)緊接在前的行為
四、訂定計畫。找出「提示」「慣性行為」和「獎酬」後,你就發現了此一習慣迴路。接著只需要在提示發生時,你改變慣性行為,而後得到相同的獎酬,久而久之就能將改變習慣。
我當初看到此書書名時,我以為是在講述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是在說明為何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態度或方式是不同的,因而才購買了此書,結果閱讀後發現它是在闡述習慣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雖然英文書名已經非常詳細的指出本書主旨,只能怪我自己沒有仔細端詳。
我認為本書對於習慣的闡述非常詳盡,舉了非常多例子以及真實實驗。但我有一點不太習慣的是他的編排方式。作者在舉例時,假設有兩個例子,他的編排會是A例子開頭、B例子開頭、A例子中段、B例子中段、A例子結尾或結論、B例子結尾或結論。這類的編排方式在情節類的小說會有很好引人入勝的作用,但在觀看這類功能書籍或是工具書時,會有一種怎麼又換故事了,所以剛剛哪個故事要表達什麼、結論是什麼?的感覺。
作者用了非常多的科學實驗或是真實案例來驗證他對於習慣的發現,並且工整的區分為個人、組織、社會的習慣三個部分,由小漸大的來說明,作為一本完整的書,這些當然都是必須且重要的。但如果不是想要深入研究「習慣」的人,我個人認為只需要知道習慣是如何運作(上述所說的提示、慣性行為和獎酬)及作者所提出的黃金律(本書附錄的部份就是在教授如何實際運用在生活上)就足夠了。所以我在上述內容介紹著重敘述這兩部分。
他所提出的方法可能確實有效,而且簡化成非常簡單的程序,讓讀者非常容易理解且好操作。我個人認為最困難的部分可能是在於找到提示、慣性行為和獎酬吧,畢竟習慣養成了這麼久,突然要刻意的去找生活中的習慣迴路,這應該也是需要時常練習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