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可以晚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 [里奇.卡爾加德]
譯者: 林力敏

從現況出發,也是我們在教養孩子的焦慮所在。
當刻意練習的理論被證明為可行,競爭似乎越來越早開始,成功的壓力越來越大。
這導致有兩個明顯的缺點,1.市場上越喜歡年輕的天才,沒有在各項指標測驗中取得優秀成績就被視為失敗者2.即便現在的青少年相較過去沒有明顯的惡習,自殺的人數卻在增加,沒有成功的壓力導致心理的困窘。

大腦成長是一個神秘的過程,當然很多相關的疾病也可能是。在大腦尚未成熟之前,情緒反應容易會成為行為的動力,沮喪、挫折感會提升做出負面行為的主因。當大腦逐漸成熟,世界會彷彿開竅一般,找到自己的方向;要讓大腦開竅,很多國家或機構或教會採用發呆期的方式,在求學過程或是二十出頭的時候透過職能探索、旅遊、傳教,找到人生新的方向。這些短期1-2年的探索,可能反而成為將來的無限可能。

書中有幾個點可以探討:
1.成功的定義,這是很多書籍沒有辦法很明確寫出來的。因為成功是甚麼?功成名就、日進斗金是重要的,還是知足常樂是人生至福,當你定義的不同,可能就會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2.測驗原本是打破階級的方式,結果變成新的迷信。可是如果只因為等待大腦成熟,前面的競爭或測驗就是不重要的,好像也有點困窘。那我們求學的階段應該要追求甚麼?測驗是一種簡單的形式,看我們學習的成果表現如何,擺脫與他人競爭的概念,對於自我成長的追求,仍有其存在的價值。
譬如小孩學小提琴一年多,放棄練習半年,結果原本的曲目都不會了,學習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嗎?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所表現出來的才能應該也確實是在鍛鍊大腦的表現。如果只以結果來衡量,便會覺得既然花錢學習還是會遺忘,何必花錢去學習。
所以,這部分的重點應該要在於:確實有很多年輕優秀的天才,但是,我們也要回頭審視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種,自己的人生終究是自己在過。也許世俗曾經由階級演變為以測驗劃分高低,不代表我們就要信服這一切,跟著用這樣的數字衡量生命的所有。

3.探索期固然確實有必要,但重點可能在於,當周邊的人一窩蜂的以某些指標或工作導向為人生目標,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所以跳脫環境、認識有人在世界的角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得好好的,自然可以找到新的方向。

4.其實不論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真正的重點在於:世界的便捷導致不論我們何時都有可能重新把握機會,再度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假如這是成功的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好看,值得反思,所以就留意起來。雖然沒辦法進電影院,但是看DVD的好處是重點有感的地方可以倒轉再看一遍,某些細膩的地方可以停下來筆記和思考。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串聯社會偏見大雜燴的電影。其中最關鍵的點我認為在於育兒的價值與意義。 從劇情來看,有幾個面向值得觀照: 1.
原文作者: Ken Robinson 譯者: 黃孝如、胡琦君 以結論來說有點薄弱,雖然提供了某些建議。諸如:領導人的角色很重要。組織應該視為一個有機體的概念,新的力量加入會導致整體發生改變。情緒是可以學習的。 然而在這種編年史觀的陳述,不失為一個好的整理。而且內容從地動說、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興起、
作者:湊佳苗 周末看了湊佳苗的,自從一鳴驚人之後,她的寫作方式總有些雷同,在反覆書信往返之間拼湊事實原貌。但有時候往往因為會有比較心態或預期心理(反正是她寫的書一開始看到的一定不是真的),所以降低了真實呈現那一瞬間 “原來是這樣”的感受。慢慢也就比較少看她的東西。會看到這本一來是因為書評,二
張曼娟 生活隨筆的知名作家大概我認識的不多,張曼娟是其中之一。 最有記憶的點,反倒是她做廣播的獨特聲線。也借過她的有聲書,但是總覺得文學的東西就是表面的介紹,雖然無差錯,但是如果已經閱讀過的經典,好像沒有更深入的她對於經典內容的看法。 不過看到這本我輩中人的時候,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現在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才,你擁有只有你能夠發揚光大的獨特才能、能力、興趣和價值,且具有只有你能完成命運。你應該如何開始利用你的天才?請完成下列的練習,列出屬於你的四大項天才清單。 熱情 我愛做甚麼? 什麼活動讓我最滿意? 生活中有甚麼事情讓我感興趣? 我有什麼秘密野心? 我有什麼嗜好? 才能 我善於做什
在賺錢、儲蓄、開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方面,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做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疾病和死亡。前二者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發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好看,值得反思,所以就留意起來。雖然沒辦法進電影院,但是看DVD的好處是重點有感的地方可以倒轉再看一遍,某些細膩的地方可以停下來筆記和思考。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串聯社會偏見大雜燴的電影。其中最關鍵的點我認為在於育兒的價值與意義。 從劇情來看,有幾個面向值得觀照: 1.
原文作者: Ken Robinson 譯者: 黃孝如、胡琦君 以結論來說有點薄弱,雖然提供了某些建議。諸如:領導人的角色很重要。組織應該視為一個有機體的概念,新的力量加入會導致整體發生改變。情緒是可以學習的。 然而在這種編年史觀的陳述,不失為一個好的整理。而且內容從地動說、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興起、
作者:湊佳苗 周末看了湊佳苗的,自從一鳴驚人之後,她的寫作方式總有些雷同,在反覆書信往返之間拼湊事實原貌。但有時候往往因為會有比較心態或預期心理(反正是她寫的書一開始看到的一定不是真的),所以降低了真實呈現那一瞬間 “原來是這樣”的感受。慢慢也就比較少看她的東西。會看到這本一來是因為書評,二
張曼娟 生活隨筆的知名作家大概我認識的不多,張曼娟是其中之一。 最有記憶的點,反倒是她做廣播的獨特聲線。也借過她的有聲書,但是總覺得文學的東西就是表面的介紹,雖然無差錯,但是如果已經閱讀過的經典,好像沒有更深入的她對於經典內容的看法。 不過看到這本我輩中人的時候,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現在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才,你擁有只有你能夠發揚光大的獨特才能、能力、興趣和價值,且具有只有你能完成命運。你應該如何開始利用你的天才?請完成下列的練習,列出屬於你的四大項天才清單。 熱情 我愛做甚麼? 什麼活動讓我最滿意? 生活中有甚麼事情讓我感興趣? 我有什麼秘密野心? 我有什麼嗜好? 才能 我善於做什
在賺錢、儲蓄、開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方面,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做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疾病和死亡。前二者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發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到底天才兒童是怎麼教出來的? 是天生還是後天? 到底誰能成為天才兒童?
如果不在年少的時候成功,在這個社會好就代表著失敗。 這是一個奇怪而且不符合實際的現象。 但整個世界都以這個價值觀運作,年紀大了點,超過三十歲就好像應該有所成就,否則就是失敗,再也無法往上爬,整個社會不會再給你機會,因為新世代已經出現了,他們代表著新血,代表著希望。 這個現象打擊到許多人,特別是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是在【異數】這本書裡, 書中舉出,一些幼年時期測得高智商的孩子,在長期追蹤成長過程的進路及發展,若最終落定的「穩定工作」,在世俗眼光中是所謂一般人能力就可承擔得起的「工作」,那有點可惜了他的高潛質。 書中例子想說明,未來成就和天生智力不一定正相關。 #導師的修煉 之 如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成功是靠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似乎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目的或許是用來激勵大家學習成長,但也讓很多人埋頭苦幹,卻一事無成, 為何努力了,可是達不到效果呢?這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好選擇。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到底天才兒童是怎麼教出來的? 是天生還是後天? 到底誰能成為天才兒童?
如果不在年少的時候成功,在這個社會好就代表著失敗。 這是一個奇怪而且不符合實際的現象。 但整個世界都以這個價值觀運作,年紀大了點,超過三十歲就好像應該有所成就,否則就是失敗,再也無法往上爬,整個社會不會再給你機會,因為新世代已經出現了,他們代表著新血,代表著希望。 這個現象打擊到許多人,特別是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是在【異數】這本書裡, 書中舉出,一些幼年時期測得高智商的孩子,在長期追蹤成長過程的進路及發展,若最終落定的「穩定工作」,在世俗眼光中是所謂一般人能力就可承擔得起的「工作」,那有點可惜了他的高潛質。 書中例子想說明,未來成就和天生智力不一定正相關。 #導師的修煉 之 如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成功是靠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似乎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目的或許是用來激勵大家學習成長,但也讓很多人埋頭苦幹,卻一事無成, 為何努力了,可是達不到效果呢?這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