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時代的潮流會將自己洗劫一空的人們。似乎一直很難達成社會期望,一直努力嘗試卻總差強人意的人們。現在的人生道路似乎不是自己想要,很想提起勇氣改變的人們。
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快速的成功。尤其在矽谷跟新創圈,這個現象尤其明顯。每個人都想要「聰明」、「反應快」、「有創意」的人,最好是高中就考個好成績,進個好大學,之後進去人人稱羨的企業。通往成功道路越來越固定,也越來越讓人感到狹窄。
我也是一直在這樣的狀態下掙扎,似乎不在三十歲前闖出什麼名堂或是奠定什麼基礎,我就要永久的被社會放逐,我完全可以想像到我變成下流老人的樣子了。
並不是說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好成績,好歹也是考上了大多數人覺得有點厲害的「文組」大學(在2020年代的現在看似走向失敗的地一步哈!)也當選過全校模範生。不過隨著我越照著社會、家族期待的方向走,我越是茫然。我真的想要這樣的生活嗎?我喜歡我現在的科系嗎?我真的要去大公司工作嗎?實際經歷過上班朝九晚五的生活之後,我發現不是符合社會大架構的人。
在這個前提下,我看這本書覺得異常療癒,但又有點食之無味。基本上你看標題就可以知道他整個章節要講什麼了。也知道作者嘗試用一些科學的方式讓我們相信,大器晚成不只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符合人類的生長曲線的。不得不說,我看完了確實安心得多。如果你也想安個心,這本書算是不錯的選擇。(對,就是安心。他其實沒有講到太多實際應用!他想讓你先「相信」你可以做到。)
在這邊我想提出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內容:
一、人大腦真正成熟的年紀,跟你想的不一樣
大多數人覺得18-19歲,大腦就趨近成熟,已經算是成人。已經進入到可以控制自己行為,且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年紀了。確實,18歲的大腦關於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會從青春期開始趨於成熟。但掌管忍耐、專注力、計畫、決策、想法、判斷的高級腦皮質的前額葉呢?
前額葉到25歲才成熟,甚至到30歲還可以持續發展!
有沒有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哈哈哈!
但,這其實顯示了一個隱藏的問題。社會要求我們要「及早成功」而且要「越早越好」,但這時期我們可能前額葉還沒發展完全。在這種狀況下,要我們馬上做出影響我們一輩子的決定,而且萬一做錯決定,還可能很難反悔,因為你的放棄成本可能變得很高。這是不是對全人類來說,有點...太苛刻了?
唯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才能體會自己跟社會的交互關係,更有機會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長才,並以之為社會提供價值的工作。但這應該需要透有耐心、細微且深入的思考,不停像洋蔥一樣慢慢剝開自己,才能更了解自己的,不是嗎?
二、放棄不是弱者的選項,有時候選擇放棄的人反而充滿勇氣
現在的社會異常地鼓勵大家「不要放棄」,放棄會變成人生失敗組。現在看不到成果,你只要堅持下去就柳岸花明又一村。加上放棄會有很多的沈沒成本,更加讓人無法放棄。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方向錯誤了呢?
當方向錯誤時,企業知道要適時止損。為什麼人生方向錯誤時,社會卻要我們繼續努力不放棄?
放棄有時候反而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做法。不過什麼時候該放棄其實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到底有什麼跡象可以讓我們知道方向錯誤呢?這個問題這本書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解答,需要從別的地方來學習!這議題太~大了!
當我們順著社會價值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可能當了醫生、律師、分析師,成為了人人稱羨的人。但是心裡總覺得這個不是我要的,這個不適合我,內心一直不快樂。也可能社會框架並不適合我們,一路上碰碰撞撞又沒有成果。不論哪個情況,要放棄都非常困難,都需要莫大的勇氣。
三、沈迷年少得志對美國年輕人造成沈重心理負擔,台灣?
在美國,SAT測驗就似我們的學測,分數越高越成功。Google, Amazon等大公司甚至偏好面試者提供SAT側驗的分數。大多數人相信這個「標準化」的測驗可以看出一個人聰明與否。其中,太多的矽谷菁英們都有非常高的數學SAT分數,數學這個學科被更加的重視。
美國的青少年,從小就要為了SAT高分努力。統計發現,美國青少年服用藥物的比例越來越高,憂鬱症比例也越來越高。「這次失敗了,我的人生可能就失敗了。」的恐懼在他們的心中不斷發酵。但這樣的標準化測驗,並不適合所有人。那些不適合的學生就好像一開始就被判了死刑,只註定當一群不會成功的人。努力考試的孩子們呢?則是一直處在競爭的壓力中,並沒有足夠的時間探索自己。不覺得,以上的內容似乎可以直接把美國替換成台灣嗎?
當測驗被標準化,就會出現很有「解題技巧的人」,並利用這個來賺錢,也就是補習班,在美國則是昂貴的私人家教。不論哪個,都表現出了家庭背景的影響力。認為很公平的「學力測驗」其實也是一個拉大貧富差距的工具。況且,這個測驗無法看出學生解題的邏輯,那真的可以看出他聰不聰明嗎?
條條大路通羅馬。也可以通台北、東京、巴黎。
好拉,是個超級爛的比喻,但成功不是社會說的算,大路也不一定是一條筆直的路。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