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11】

這則《論語》,打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可能是最受人質疑和詬病的。

為什麼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呢?三年之後是否就可以改呢?什麼叫做「父之道」呢?父親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嗎?如果父親做過壞事、做過不道德的事,難道兒子要三年都不能改嗎?就魯迅所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造成中華民族一代不如一代。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更指「父之道」的「道」是指合理的部分。這麼一來,北大的李寧就質疑:「我們要改的,難道不是爸爸的『不合理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嗎?」

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見解:「『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這就是孝子。」

如果像南懷瑾這樣的解釋,筆者實在看不出孔子這句話的微言大義。

為什麼孔子這句平常話會被後人如此的誤解的呢?

原來,始作俑者是南宋大儒朱熹。他在《四書集註》的解說:「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後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

朱熹說:「父親在世時,做兒子的不得自專,凡事都由父親說了算…」。如此的註解,豈不是把專制的黑紗披在孔子的身上嗎?難怪魯迅說「禮教吃人」、殷海光評宋儒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硬把自己的臆想套在孔子這句平常話,這豈不是變成了《論語》註朱熹嗎?

那麼,究竟孔子這句平常話作怎樣解釋呢?

首先,筆者要釐清「觀其志」、「觀其行」的「其」是指示哪一個,是指兒子的志、兒子的行呢?還是指父親的志、父親的行?

其次,這裡的「三年」是個什麼的概念?

再者,這裡的「無改」能不能另有解釋?

最後,這裡的「父之道」有什麼內涵?

自朱熹的註釋以來,「觀其志」、「觀其行」的「其」一直都指觀察兒子的志、兒子的行;這麼一來,就有「父親在世時,做兒子的不得自專,就只能觀察兒子的心志」這樣的曲解。當然,如果孔子這句話,大前題是在評核兒子的話,那自然是指觀察兒子的志、兒子的行。但,孔子這句話,大前題並沒有設定是在評核兒子;故此,筆者就平平白白地按這句話的主語——父,作為「其」的指示代名詞了,也就是說「父親在世時,要好好地觀察父親的志(意向、抱負、理想、原則、價值觀等),看看有沒有值得追隨的。要是父親不在世的話,作子女的也要好好地反思父親生前的行誼,看看有沒有值得學習的。」

至於「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三年,許多前輩學者一直都指服喪那三年;如此的解說,「三年」就是三年,不多不少。但,三年過後,是否就可以改呢?故此,筆者認為這裡說的三年,其實是指終身,也就是「終身無改於父之道」。

接著,「無改」能不能另有解釋?所謂世事如雲,轉眼成空,能不變不改嗎?再者,要「無改」,這豈不是變成教條?筆者認為這裡的「無改」,就是不要忘記的意思。不忘記父親生前的言行、不忘記父親生前的抱負、意向、理想、價值觀等等,這不就是「慎終追遠」的「追遠」嗎?

最後,什麼叫作「父之道」?要是父親是做生意的,可以看看他的營商之道;要是父親是當官的,可以看看他的為政之道;要是父親是教學的,可以看看他的為師之道;要是父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可以看看他的敬業之道。父親在世多年,無論在交友方面、群居方面、處世方面、做人方面……等等,總有些值得子女的學習、欣賞的。要是說父親沒有什麼值得學習、沒有什麼值得欣賞的話,那麼,齊家之道呢?父慈之道呢?總有一點點兒值得肯定的吧。

筆者的先父已經仙遊三十多年了,他生前兩袖清風,一事無成,說句不肖的話,我年輕的時候,是有點看不起他的。可是,在他出殯的哪天,整個大禮堂都疊滿花牌輓聯,當中還有幾個不同社團的代表致意的,甚至有幾個不太認識的老人家在哭祭。即使去世多年,每當掃墓時,總有些附近山墳的後人,在先父墳前燒香。這說明什麼?先父生前的行誼肯定得到不少人的認同與感戴的,這「父之道」,就值得我欣賞與敬佩了。

好了,把整句話的字詞都疏通了,這則《論語》的意譯:

「父親健在時,要好好地觀察父親的志(意向、抱負、理想、原則、價值觀等),看看有沒有值得追隨的。要是父親不在世的話,也要好好地反思父親生前的行誼,看看有沒有值得學習的。要是能體會到值得欣賞與敬佩的地方(父之道),那就終身不要忘記,能這樣做的,可以說是盡了孝道了。」

本文純屬個人的臆度,是否有違孔子的原意,敬祈仁人君子教正。

(寫於二零一四年二月十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5會員
851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給孔子氣得夠嗆。『樊遲請學稼』(子路
Thumbnail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給孔子氣得夠嗆。『樊遲請學稼』(子路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Thumbnail
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