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12):父沒觀其行—孝還需『無改于父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raw-image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死後還要『無改于父之道』,要『追遠』。可見,要做到孝很不容易,需要全部做到;而不孝則很容易,只要違反一項,就是不孝。

 

這段話讀起來總感覺缺了點東西。整段話由兩句構成。一句,『父在,觀其志』; 一句,『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是對『父沒,觀其行』的補充,說明什麼樣的『行』才是孝。那兩句話就不對稱,也應該有句話對『觀其志』進行補充,說明什麼樣的『志』才是孝。這樣才對稱。

 

這可能是孔子的弟子記漏了,或者不言自明,勿用多言。試著補充整段話為,『父在,觀其志,無違于父之意;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的意思,父親在時,看兒子的志向,要服從父親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安排,不要自作主張,才算孝。比如說,父親希望子女從政,那子女就要積極為從政做準備,學習相關的知識和積累經驗。不要因為自己喜歡經商,就打算去經商。拿今天的高考填志願來說,父母希望子女學醫,那子女就應當服從,而不要填報其它志願。否則就是不孝。

 

父親去世後呢,看兒子的行為,三年之內不更改父親的為政之道或為家之道,才算孝。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繼承遺志,『按既定方針辦』。大到國家的政策法規、人事安排;小到一家的家風家規,都算『父之道』。孔子那時經商的少。對於商人,就是經營管理之道。總之,『無改于父之道』是針對子襲父位的權力繼承者或子襲父業的財產繼承人而言的。

 

曾子明確道出了孔子所謂『父之道』就是『父之臣』與『父之政』。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子張第十九)。

 

孟氏是魯國三桓之一。孟莊子是孟氏的前幾代,孟懿子和孟武伯是孟莊子的後人,與孔子同時代。

 

曾子轉述孔子稱讚孟莊子的話,『孟莊子的孝,其它方面其它人比較容易做到;他當政後不改換其父生前的家臣,不改變其父生前為政的方針政策,則很難做到。』

 

可見『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孔子稱讚孟莊子之言。

 

 

兒子一接班就改弦易張,確實不好。一方面急於改變,等於向世人宣告自己父親過去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太合適;另一方面,從實際的可行性考慮,舊的做法有慣性,即使想改也不易操之過急,慢慢來,才更容易達到目標。但凡改革,都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繼位者剛繼任,地位沒有得到鞏固,要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就比較困難。還是子隨父規穩妥。但如果前任的做法很不得人心,大多數人都盼望改變,那就應當機立斷立馬改變『父之道』。

 

關於三年,有認為是約數,有認為是實數。我以為是實數。古時候,知識更新緩慢,環境變化也小,不論是國法也好,家規也好,用不著有太大的變化。三年時間,不算長。再者,按古制,父母死後應守喪三年,國君則不理政事,為官則暫辭官職。時間長短一樣。話說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就為他父親金日成守喪了三年;不僅三年,而且一直沒有改變他父親制定的方針政策。但我以為,如果現在還要遵行孔子這個訓令,如果確需改變,就不能拘泥於文字,不用三年,有個適當的緩衝期就行了。

 

應該說,孔子這番話在他的時代有其合理性。但現代社會,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地位平等,在選擇自己的志向方面,可以完全自己做主。但應該充分聽取父母,還有老師的建議。當然,在中國,現在年輕人上大學的費用基本上完全由父母供給,如果父母要干涉,想完全自主很難。不像西方年輕人,可以搞獎學金和打工支付大學費用。如果自己努力,是可以做到完全自主的。至於『無改于父之道』,沒有多大適用性了。大多數人都不會子襲父業,也就適用于『商二代』。

 

2017年4月20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4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1/21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2024/10/31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給孔子氣得夠嗆。『樊遲請學稼』(子路
Thumbnail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  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曾向孔子請教種莊稼,給孔子氣得夠嗆。『樊遲請學稼』(子路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
Thumbnail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第一)。  子夏,姓姬名商,子夏是他的字,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人。   對『賢賢易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不列舉了。我理解,『賢賢』之意就是像賢人那樣行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話題,各位想過求知問學的根本是什麼嗎?那求知問學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 今天我想引述的就是有子所說的話,然而必須先說明,他話中含意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因為是出現在經典裡的話就不加思考而照單全收,覺得反正都是好的東西就一概而論,否則會有學而不精、得過且過之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