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5):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的自省為何沒有成為傳統?

2023/11/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raw-image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曾子天資不是很聰穎,但很用功。性格沉穩,學問扎實,力道雄厚,和顏回恰好兩個樣。《論語》中說他,『參也魯』;就是反應慢,忠厚實在。他的後代曾國藩,也許是吧,這點很像他。孔子很喜歡欣賞曾子,估計『剛毅木訥近乎仁』(子路第十三)就是說他了。他自己也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第一)和『任重而道遠』(泰伯第八)而自勉。這種人,做傳承再合適不過了。他能光大孔門,絕非偶然。


曾子說,『我每天必定從三方面反省檢討自己:替人謀事做事盡心盡力了嗎?與朋友相交有失信嗎?教人學問,事先預備了嗎?』


可見曾子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這很好,難能可貴。按佛洛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曾子的超我非常強大,而自我和本我相對較弱。要有非常強的毅力,才能堅持每天做同樣一件很辛苦的事。除此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一是宗教儀式;二是強迫症;三是成為習慣了。


他這三方面的要求,在今天也非常有價值,但卻必須做一些修正。


為人做事要盡忠,盡心盡力。好比律師為客戶打官司,要優先為客戶的最大利益而辯護,而不能優先考慮自己能拿多少律師費。做房產仲介也是如此。


但儒家的『忠』,問題恰好不在這裡,而是為權力做事一點也不考慮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主張向權力盡忠犧牲一切。如程嬰舍子救孤,燕國壯士田光自殺以守太子丹謀劃刺殺嬴政的秘密。這個應當堅決反對的。為人做事當然要盡忠,但也必須考慮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能無條件的向他人向權力盡忠。


與朋友交要守信。這個就局限了。不僅與朋友交要守信,而是和所有人交都應守信,包括和競爭對手甚至敵人。


教人學問知識應當事先預備,這個沒什麼問題。老師上課不備課,就會誤人子弟;上臺表演、彙報工作,為客戶做諮詢等,都應提前預備,準備充分。不然,就會耽誤浪費別人的時間。


為何曾子對這三方面特別在意呢?我們看不出這三方面具有什麼普遍意義,或者能涵蓋儒家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為什麼他不反省侍奉父母孝乎?按說『孝』不是更重要嗎?可能他是針對自己而言,這三方面他感覺自己做得不太好,所以特別重視。


孔子對自己也是從嚴要求。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第四)。


孔子要求看見好人好事,要想到奮起直追;見到壞人壞事,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過錯。不僅要直接反省自己的行為,還要對照別人的過錯,來反省自己的行為,檢討和預防。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衛靈公第十五)。


出了問題,自己嚴格檢討,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少指責他人。自責更多,就會少抱怨他人;薄責他人,也會少被他人抱怨。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


遇到困難,君子總是先自己尋求解決辦法,而小人總想著找人幫忙。遇著困難尋求幫助天經地義,但自己能解決就不要去求助他人。『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之』,他人也不願意幫助那些自己不努力,萬事都依賴他人幫助的人。


但反省在儒家中是少見的。古往今來的儒生,並沒有聽說有多少能自省的。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貪官污吏了。曾子雖然自己能反省,但儒家並沒有為中國人建立起自我反省的傳統。

原因在於,曾子的這種嚴格的自我要求,非有堅強的毅力做不到。常人俗人,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肯定做不到。除非得了自省強迫症。還有將『三省吾身』解釋為三次或多次反省的,那就更了不得了。


每天這樣自省,曾子其實也感到累。曾子晚年得病快死時,把學生召到病床前,對他們吐露心聲說:『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泰伯第八),我謹慎戒懼了一輩子,小心盡心做事,如今快死了,終於可以解脫了!』連曾子這樣毅力非凡,內心強大的人都感到身累心累,一點也不輕鬆愉快,何況一般人呢?他這個要求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太高了,令人望而生畏。


絕大多數一般人是需要一個外在的力量和儀式,成為傳統和習慣才能做到經常反思自省的。基督教有上帝、有教堂、有儀式來懺悔;伊斯蘭教有真主,按教規每天要禮拜五次。儒家的祖師爺孔子只是師,而不是神,力量不夠強大,也不能傾聽凡人的傾訴。儒家的禮雖然多,但恰恰沒有適用於個人獨自反省時的禮儀,都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祭拜祖先的禮。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中國能自省的人都非常稀少,更談不上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會在一天結束睡覺前,過一遍今天做的事,反省檢討哪些做得對?哪些做得錯?即使有,也不會是從道德角度,而是從功利角度,算計一下利害得失,盤點一下占了多少便宜,吃了多少虧。講的是『吃一虧,長一智』。


還是那句話,儒家說的好聽,但往往落不到實處。


2017年3月9日


81會員
28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