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通常以優劣排序的話分別會是聽、讀、寫、說這個順序,原因無他,大致歸咎於不夠靈活的教育制度所衍生的問題和影響。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讓自己喜歡上某個影集,就會在編追劇邊模仿主角說話的語氣這種情境之下自然而然地讓口說也跟上進度,當然想說一口流利的英文還是得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就像喜歡動漫所以去學日文一樣的道理,還是得花時間把五十音一個一個背熟才是。
然而當提到寫作,一般人會有的困擾不外乎是,不知道怎麼寫才能把自己的心意完整的訴說;腦袋裡有一個大概的念頭但要將它文字化實在太困難了,最後只會變成邏輯薄弱的隻字片語等等最基本的問題。
我很幸運的,在小學階段初次接觸到作文就意外的喜歡上它,還記得每次老師會給我們兩節課時間好好的寫作,我總是用一節課的時間就能填滿正反兩面作文紙,輕鬆的交卷給老師後就跑去操場打球。
我也記得老師當初給我很不錯的評語,稱讚我的想法很有想像力,而且寫作的邏輯也都很好的呈現在每個段落之內。在那個一塊豪大大雞排只要45元的年代,老師都會幫我把作文拿去投稿校刊,順利被刊登之後得到的60元稿費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意外之財,也讓我心裡想當以作家維生的種子漸漸萌芽。
隨著年紀增長之後我逐漸淡忘這樣的念頭,一方面是體會到現實的殘酷,在國高中的國文課本裡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課本裡的作者有著大同小異的生平,悲慘的人生、動盪的年代、窮困潦倒的藝術家才會被寫入歷史,其作品被選入教科書做後世模範,其人生也讓後世警惕。
另一方面是我逐漸意識到自己似乎沒有向想像的那樣對寫作有天賦,比起寫作,當時才國中的我更喜歡閱讀,雖然沒辦法對古文有濃厚的興趣,但只要提到翻譯小說、或是當時很紅的偵探推理小說都是我的最愛。
在學校那又小又舊的圖書館裡我飢渴地尋找著可讀的作品,和班上交情好的朋友借學生證好把整個系列一次借走,然後趁上課時偷偷地看(好孩子不要學),常常一個系列十幾本不到一周就全看完,接著就繼續踏上尋找下部作品啃食的路。
等到我真正開始認真寫作時,才發現這樣的閱讀帶給我的養分很多,但後續的餘毒也不少,我總感覺自己寫的文字依然像孩子般幼稚,相較之下,才比我年長沒幾歲的朋友,筆下的字句顯得成熟許多,也不像我的結構那樣死板乏味,每次讀她的故事都會被那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的字句所誠服。
我真的很想知道,除了看太多青少年小說導致文字太過簡單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導致我寫出來的東西就像一篇國小生的作文,淺白易懂卻毫無深度呢?
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談論到關於小說家的賞味期限這類的說詞,身為當代知名的小說家,他對其他同行幾乎是沒有輕蔑的態度的!他認為只要能堅持在這著領域裡面繼續創作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為很多人的一生把出一本書作為里程碑,而這樣的人不會以小說家自稱,而是從其他領域裡多延伸出一個觸角,並以點到為止的方式在面對出書這件事。
如果要像他一樣能持續不斷地寫文章,甚至以稿費維生,在現今的社會中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因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風格並且持續不斷地寫下去便成為所有朝著「小說家」這個志業前進的人們最急切需要找到的答案,這其中也當然包括我。
到底要以哪種風格來寫作呢?這是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改善藏在我文字裡的彆扭和淺白,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閱讀其他人的作品,從中去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嘗試,維持每天書寫的習慣,讓寫作的手感能繼續維持下去,直到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一篇篇故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