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當落魄中產階級遇上光采變裝皇后──《男兒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還記得《親愛的初戀》(Love, Simon)在台上映時,許多觀眾稱該片開啟同志電影新頁,讓同志議題不再是個如此小眾、與人們帶有距離感的主題,同志電影也能很暖心,讓非同志族群的觀眾也能與之共感。
我想,《男兒王》(Number 1)也是一部能被如此評價、並且在影史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品。不論是《親愛的初戀》或《男兒王》,它們都稱不上神作,但它們都如此吸睛,並在每個人心底刻下屬於它的標誌。首先,光是《男兒王》作為一部「新加坡的」LGBTQ 電影,就足夠引人注目。新加坡社會風氣較台灣保守許多,在這個城市國家中,人們操著多元的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語言、各地方言──踩踏在這個小小的地方張開雙臂與世界接軌,然而在人權議題上,卻始終與其他英語系國家相互衝撞,「麥可.彼特.費爾受鞭刑案」即是歷史上著名的案例。在性別、性向議題上,同性性行為仍然為法律所禁止,也無法進行同志運動倡議。
在如此艱難的背景下,《男兒王》的出現實屬難得。更令人驚喜的是,全片氣氛歡樂鬧騰,不同於許多跨性別電影的悲傷基調。《男兒王》從一開始就告訴大家:不論你的性別認同、性傾向為何,都有資格過得快樂、幸福,而且「自信」。
《男兒王》敘述了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曹啟明意外成為變裝皇后的故事。曹啟明原本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卻突然遭到解雇,背負房貸、車貸壓力,又不敢向妻小吐實的他,因緣際會來到了酒吧「男兒王」,甚至成為變裝皇后。
人生半百,曹啟明一腳已經踏入棺材,價值觀早已成型,鋼鐵直男誤入變裝皇后世界的設定已足夠有趣。本片並不聚焦於許多跨性別者在自我認同的掙扎,亦非尋求社會認同時遭遇的磨難,而是穿插曹啟明在社會框架下的外部視角、成為變裝皇后後的內部視角,揉合成一個悲喜交織的故事。
以本片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李國煌在金馬映後座談坦言,若再早個十年他不敢接這部戲,但他現在年紀與曹啟明相仿,也有妻子、孩子,對於曹啟明的內心掙扎與心情轉變他很能感同身受。一個傳統標準下「正常」的男子,在遇上了「不正常」的變裝皇后後,竟把自己擅長的唱跳表演搬上舞台,成為酒吧頭牌。片中穿插的許多華語歌──蔡依林〈看我 72 變〉、張惠妹〈姊妹〉、梅艷芳〈女人花〉不只具有引起共感、炒熱氣氛的功能,其中許多歌詞更呼應本片打破框架、做自己,以及努力在社會生存的意念。而葛洛莉雅.蓋諾的經典歌曲〈I will survive〉更被改編成台語版貫串全片,笑果十足,超級洗腦的一句「我站起來,因為我知道怎麼愛,我一定就可以站起來。」更是台灣推動婚姻平權時時常被拿來做標語的「愛最大」精神的新一層轉譯──「愛最大」不只代表我們都有愛的權利,更是傳達了懂得愛的人,無論如何跌跤都能保有再站起來的勇氣。
為新加坡 LGBTQ 電影再下一城是《男兒王》的重要性所在,精彩的歌舞表演與造型設計大幅提升本片可看性,但若說本片為何能如此讓人喜愛,那麼它作為一部帶著些許苦澀的「經典喜劇」電影,才是真正讓人再三回味之處。喜劇有時比悲劇更難演繹,因為喜劇笑看人生的所有悲傷與紛鬧,將那些惱人的事情以笑容弭平。曹啟明隱瞞妻小,成為變裝皇后後,依舊帶著對於變裝皇后的偏見,認為自己是虎落平陽、為五斗米折腰。如此心境自然與已經 Drag 許久的皇后們產生衝突,但在一天天相處,見證了跨性別者面臨的社會眼光之後,他卻漸漸地體會了他們的心情。一幕曹啟明與其他四人半夜走在大馬路的畫面,路燈將夜晚染得昏黃,為寒夜帶來一些溫暖,好像見證了他們的友誼,也撫慰跨性別者的隱藏的瘡。
導演用不少引人發噱的劇情來表現社會大眾與跨性別者的鴻溝,在片尾,曹啟明必須來回與妻小、小姨子一家吃飯,又得同時顧及黑道老大的生日表演。他兩邊奔波,忘記卸妝、戴著假髮的種種糗樣縱然喜感十足,但來回奔波的行為正是跨性別者遊走於社會框架與自我追尋兩端的寫照。由一個鋼鐵直男來演繹這樣的概念,不只帶有喜劇效果,更讓人拋開對於跨性別者的既定印象,理解每個人作為「人」的多元認同與多樣面貌。
在理解與前進的另一頭,是不理解與停滯,是傳統與保守。片中曹啟明喝醉穿著表演服直接回家後,當變裝皇后的事差點煏空(piak‑khang),他靈機一動假裝自己是被鬼附身,沒想到居然成功瞞混過去。這樣荒謬的一場戲卻也凸顯了曹啟明如何「以傳統對抗傳統」,「鬼神」是華人社會傳統信仰與世界觀下的產物,以這樣傳統的意向,去對抗另一個傳統思想──對於跨性別者的歧視與不理解,實為絕妙,也讓人在不斷為劇情感到好笑之餘,也有些感概。
除了「鬼神」之外,片中曹啟明的兒子在學校反串「花木蘭」的戲碼,更是另一個帶著濃濃華人風味與傳統文化的安排。導演十分擅長以許多華人、傳統的符碼,來呈現社會的傳統框架該如何被重新詮釋與理解,甚而擴大範圍去理解那些過去不被框架所認同的人們。人們覺得男孩扮演花木蘭十分可愛,卻厭惡成年男人穿女裝的樣子,性別的既定印象隨著年齡變得越加清晰,我們逐漸成人,卻逐漸失去作為人的主體性,活在框架下,只為安身立命。
幸好,片中在孩子與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理解的可能:男孩鼓勵爸爸重回舞台幫助老人院募款,而老人院的人們看似應是最無法認同跨性別者的一群,卻因為與他們相處過,理解他們的身為人的核心樣貌,而把他們當成家人,也讓這部帶著酸澀滋味的喜劇,飄著一絲暖意。
《男兒王》將在春節期間與其他賀歲片打對台,一部 LGBTQ 電影居然能歡樂到被放在春節檔,就知道它是一部多「正港」的喜劇。這年頭,人們把邊緣議題搬上檯面,不歌頌小眾的悲傷與傷口,而是以最豔麗、歡樂的姿態,讓人們理解「做自己」的自豪,以及如何自信對抗歧視的「勇敢」。
全文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於《緝魂》,我們可以看見程偉豪往一個方向走得更深,劇本比起《目擊者》更複雜,對於多重轉折的故事趣味也更深入,編劇鋪排從犯罪懸疑片型,一路走靈異再到科幻,加上多種的誘導與障眼法,逗觀眾玩的魅力是存在的。程偉豪有想法,也有對應的執行力,然而《緝魂》似乎有些未竟的遺憾,本文嘗試提出並討論之⋯⋯
對於性侵者而言,這個世界實在是太過方便,因為即使罪行發生了,每個人都會幫助他檢討被害者。遭受到侵害的女人,若是想要他人採信於她,就必須當個完美的受害人。她必須沒有酒醉的歷史,不參加派對,同時還要衣著保守,不能引起他人的遐想⋯⋯
世俗眼中的「姦夫淫婦」痛下殺手那晚,柴火在兩人臉上忽明忽暗地閃爍,後來鬼魂如常飲酒、拉車,女人瀕臨瘋癲地尋愛祈性,男人深陷逃避愛與罪的輪迴,一切都被鎖在車輪日復一日輾過的小鎮巷弄。
《女人碎片》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上頗受矚目,主角凡妮莎.柯比更以本片榮登影后,那時我只知道,這是一位母親剛生下便失去嬰孩的心碎故事。如今看完,發覺這其實也是另一部相愛卻衝突矛盾無解的「婚姻故事」,但同時,又遠遠不僅如此。它極其私密,卻又映照出廣泛的性別、社會面向,餘韻深刻悠長,直登我的年度最愛電影名單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聖母之所以為聖母,正是在她「實踐的歷程」之中被創造出來的,所以在天主教的觀念裡頭,聖母幾乎可以說是「信徒的榜樣」。而這不正是與我們之前所說的相互呼應嗎?這裡的「與父親和解」正是這趟旅程中,朵拉與約書亞學習如何愛彼此、相信自己是被彼此愛的,的一種表徵。
對於《緝魂》,我們可以看見程偉豪往一個方向走得更深,劇本比起《目擊者》更複雜,對於多重轉折的故事趣味也更深入,編劇鋪排從犯罪懸疑片型,一路走靈異再到科幻,加上多種的誘導與障眼法,逗觀眾玩的魅力是存在的。程偉豪有想法,也有對應的執行力,然而《緝魂》似乎有些未竟的遺憾,本文嘗試提出並討論之⋯⋯
對於性侵者而言,這個世界實在是太過方便,因為即使罪行發生了,每個人都會幫助他檢討被害者。遭受到侵害的女人,若是想要他人採信於她,就必須當個完美的受害人。她必須沒有酒醉的歷史,不參加派對,同時還要衣著保守,不能引起他人的遐想⋯⋯
世俗眼中的「姦夫淫婦」痛下殺手那晚,柴火在兩人臉上忽明忽暗地閃爍,後來鬼魂如常飲酒、拉車,女人瀕臨瘋癲地尋愛祈性,男人深陷逃避愛與罪的輪迴,一切都被鎖在車輪日復一日輾過的小鎮巷弄。
《女人碎片》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上頗受矚目,主角凡妮莎.柯比更以本片榮登影后,那時我只知道,這是一位母親剛生下便失去嬰孩的心碎故事。如今看完,發覺這其實也是另一部相愛卻衝突矛盾無解的「婚姻故事」,但同時,又遠遠不僅如此。它極其私密,卻又映照出廣泛的性別、社會面向,餘韻深刻悠長,直登我的年度最愛電影名單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聖母之所以為聖母,正是在她「實踐的歷程」之中被創造出來的,所以在天主教的觀念裡頭,聖母幾乎可以說是「信徒的榜樣」。而這不正是與我們之前所說的相互呼應嗎?這裡的「與父親和解」正是這趟旅程中,朵拉與約書亞學習如何愛彼此、相信自己是被彼此愛的,的一種表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拉札洛。」響亮的呼喊聲漸漸成為呢喃細語,彷彿聖性的耳語;再後來,拉札洛發高燒,長輩們輪流替他量額溫,手掌時而碰觸額頭,時而輕輕拂過,或奉上祝福親吻。與其說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情境,或許更像是某種儀式;更不用提教堂裡的聖樂,隨著拉札洛一行人被神職人員驅離後,也一齊離開教堂,跟著拉札洛走遠。
Thumbnail
《刺心切骨》的故事有些架空於現實之外,其餘的角色也很明確地只為服務故事裡的兄弟而存在,子滐與男友在對話之間小心翼翼地彼此確認,對比子涵向子滐不斷地灌輸與遊說;單親母親與將結婚的男友的故事線,則揭示了母職的犧牲,以及母親對子涵純然的恐懼、對子滐費盡一切的保護,他們為情節而存在的功能,都遠遠大過生活。
Thumbnail
我是我,但我也不只是我。看清楚了以後,巨響不再,召喚已然完成,陣陣雷鳴提醒我們餘波未完,而我們──作為觀眾──在戲院裡聽雷鳴,聽風,看著那曾經在電影初始背著光,獨自存在的女人,如今成為光的一部分,消融在山巒後頭。《記憶》結束──走出戲院,從他人的破口爬回現實,我知道,我的巨響才剛剛開始。
Thumbnail
近期看了「淚之女王」這部傳統中帶點新鮮感的韓劇,新鮮的是男主角不是霸道總裁,而是被霸道女總裁保護的小男人 (有點像入贅)其中最讓我有感的是男主賢祐的超級麻吉「陽基」在劇中兩段對白:#愛是肌肉記憶很多時候處理家事離婚案件,若客觀上還有希望,爭執不下的雙方冷靜下來的時機,我都會希望他們去陳述看看兩人交往
Thumbnail
※電視劇《想見你》的二創文,第一人稱。 內向又不善言辭的高中生王詮勝喜歡上一個男孩,他告白了,不但不被接受還因此慘遭霸凌,最後選擇在大海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到了另一個時空、另一個身體,能不能,換另一種結局?
Thumbnail
突破傳統愛情劇的劇本,藉由角色性別處境置換,探討婚姻中的性別不平等和家族矛盾。劇本透露了對婚姻價值觀的重新思考,並提出對於性別平等和幸福婚姻的反思。
Thumbnail
在公視表演廳意外看到這部劇,訴說各種「男與男」的關係。當「演對方心裡話」這件事頓突然變成「說自己的心裡話」,這個超赤裸的過程甚至等於修羅場!搭配林奕華老師的編舞、超強即興鋼琴家李世揚的音樂波動,一段平常不敢、不想、不能說的關係在劇前劇後發酵。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女世子》(2020中劇)女主角簡直是古偶劇女扮男裝天花板 前篇心得見上文。 上篇之外,還有很多心得,便再啟第2篇。 角色篇 男二 王仲鈺(王二) 來談談上篇沒有特別提到的是電視劇版王仲鈺。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拉札洛。」響亮的呼喊聲漸漸成為呢喃細語,彷彿聖性的耳語;再後來,拉札洛發高燒,長輩們輪流替他量額溫,手掌時而碰觸額頭,時而輕輕拂過,或奉上祝福親吻。與其說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情境,或許更像是某種儀式;更不用提教堂裡的聖樂,隨著拉札洛一行人被神職人員驅離後,也一齊離開教堂,跟著拉札洛走遠。
Thumbnail
《刺心切骨》的故事有些架空於現實之外,其餘的角色也很明確地只為服務故事裡的兄弟而存在,子滐與男友在對話之間小心翼翼地彼此確認,對比子涵向子滐不斷地灌輸與遊說;單親母親與將結婚的男友的故事線,則揭示了母職的犧牲,以及母親對子涵純然的恐懼、對子滐費盡一切的保護,他們為情節而存在的功能,都遠遠大過生活。
Thumbnail
我是我,但我也不只是我。看清楚了以後,巨響不再,召喚已然完成,陣陣雷鳴提醒我們餘波未完,而我們──作為觀眾──在戲院裡聽雷鳴,聽風,看著那曾經在電影初始背著光,獨自存在的女人,如今成為光的一部分,消融在山巒後頭。《記憶》結束──走出戲院,從他人的破口爬回現實,我知道,我的巨響才剛剛開始。
Thumbnail
近期看了「淚之女王」這部傳統中帶點新鮮感的韓劇,新鮮的是男主角不是霸道總裁,而是被霸道女總裁保護的小男人 (有點像入贅)其中最讓我有感的是男主賢祐的超級麻吉「陽基」在劇中兩段對白:#愛是肌肉記憶很多時候處理家事離婚案件,若客觀上還有希望,爭執不下的雙方冷靜下來的時機,我都會希望他們去陳述看看兩人交往
Thumbnail
※電視劇《想見你》的二創文,第一人稱。 內向又不善言辭的高中生王詮勝喜歡上一個男孩,他告白了,不但不被接受還因此慘遭霸凌,最後選擇在大海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到了另一個時空、另一個身體,能不能,換另一種結局?
Thumbnail
突破傳統愛情劇的劇本,藉由角色性別處境置換,探討婚姻中的性別不平等和家族矛盾。劇本透露了對婚姻價值觀的重新思考,並提出對於性別平等和幸福婚姻的反思。
Thumbnail
在公視表演廳意外看到這部劇,訴說各種「男與男」的關係。當「演對方心裡話」這件事頓突然變成「說自己的心裡話」,這個超赤裸的過程甚至等於修羅場!搭配林奕華老師的編舞、超強即興鋼琴家李世揚的音樂波動,一段平常不敢、不想、不能說的關係在劇前劇後發酵。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女世子》(2020中劇)女主角簡直是古偶劇女扮男裝天花板 前篇心得見上文。 上篇之外,還有很多心得,便再啟第2篇。 角色篇 男二 王仲鈺(王二) 來談談上篇沒有特別提到的是電視劇版王仲鈺。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