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觀察日記. Ep 2 | 當日常的照顧變成是稀缺的光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二十四孝–親嚐湯藥(來源:每日頭條)
我曾經接待過美國、加拿大的高中生,當時他們跟我分享與家人間的互動,每次都讓我感到羨慕,怎麼會一家人之間如此沒有隔閡,就像是跟朋友互動一樣。來自喬治亞州的Lawrance 跟我提到,「有次媽媽在紐約生病了,我立刻跟學校請假買了機票去紐約探望她。」我當時非常感動而說:「你媽肯定很照顧你吧!」令我驚訝的是,Lawrance 只是回應我「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我很愛我媽而且也很在乎她呀!」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純粹的愛是如何產生的?
我一直到了最近在跟阿嬤相處的時候才想通了這東西方社會的差異。是「位階」開始了這一切。在西方的家庭當中,家庭的成員並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輩分區隔;這也許是因為基督教的關係,就如當時耶穌在佈道時所說:
去愛你們的親人,如同我愛你們一樣
維繫基督教家庭和諧的是弟兄姊妹(教會裡我們以弟兄稱呼男性,以姊妹稱呼女性)之間彼此緊密的愛,在這無條件的愛的前提下,家庭成員之間是水平的關係,輩分、位階很自然地被抹除了。然而,在東方的社會,深受儒家「長幼有序」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稱為「照顧」,孩子對父母的愛稱為「孝順」。延續了千年至今,我們依舊認為兒女須盡孝順父母的責任;而且不僅如此,我們經常會過度抬舉孝順這件事(光是從中國24孝的故事我們漸能略知一二)
從小學到高中,不乏有過道德楷模、道德模範、現代孝子... 的說法來「嘉獎」那些盡孝的孩子們。在過年期間,我的媽媽想帶我和我弟回去跟阿姨聚一聚,但是我發現如果這麼做,家裡只會剩下阿嬤一個人;在過年這樣團圓的日子,讓阿嬤獨自一人待在家中讓寂寞侵蝕她,這不免讓我難以接受。於是,那時候我便婉拒了去阿姨家的想法。當時阿姨是這麼跟我說:
「你願意這樣照顧阿嬤,阿姨真的好高興。阿嬤有你這個孫子真的很有福氣,她肯定上輩子有燒好香!」
當下我並沒多想些甚麼,就如同Lawrance 那時候跟我說的,「因為我很愛我阿嬤所以我不希望讓她一個人呀。」想想在交往時的人們,會自發地想陪伴、關心、安慰、擁抱另一半;可是為甚麼同樣的舉動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就被定義為孝順了呢?東方社會用位階去劃分了愛,以道德之名束縛家庭;然而,這樣的關心、照顧只會成為情感綁架的枷鎖,在成員的互動來往間讓愛扭曲。我們照顧家人的那原始且純粹的心情淪為一種道德上的「還債」,因為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成了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的債務人。
債務被清償後,你我將不相往來。但「愛」這件事本身並沒有期限,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相反地,讓愛脫去道德的外衣,在彼此之間流淌,「照顧」這件事才能成為彼此相互提攜的人生長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6會員
181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我們心中有個「選台器」用沉睡來比喻分裂之境,又把由此形成的小我思想體系稱為一場夢。 「你並不住在這哀傷的世界,你活在永恆裡。」 儘管真相如此,當上主之子好像陷入沉睡,做起分裂之夢,在那短短的一瞬,整個質能時空世界誕生了,好似剎那間伸展出一條長長的時間軌道。
Thumbnail
avatar
sunnielei
2023-09-23
📝為什麼“為什麼?”當我們談論“為什麼”時,我們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們內心深處會想知道:“為什麼?”將會如何演變。 我意識到我對文字充滿熱情。閒暇時,我會坐下來在紙上塗墨。我沒有成為一名作家的目標。只是我在閒餘時間就只想做的事。
Thumbnail
avatar
sunnielei
2023-09-11
📝鋼琴課觀察筆記:專注來自於觀察📝鋼琴課觀察筆記:專注來自於觀察 觀察就是專注最好的開始, 學會用觀察就學會「等待」👀 有了等待的心更能細細體會那些美好的事物。 分享文 不要讓生活總是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 少了安靜的心, 我們便無法好好觀察孩子, 而觀察不但是了解的開始,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該中斷的關懷。-蔡穎卿
Thumbnail
avatar
Cindy
2022-12-05
📝鋼琴課觀察筆記 📝鋼琴課觀察筆記 Carline 教授分享曾經教了一位學生, 琴藝是非常出色,程度非常高, 很可惜孩子最後不愛彈了, 不在享受音樂⋯ 老師知道對孩子最大的糾結是父母! 父母雖然一路陪伴學習, 也創造環境也不遺餘力, 是完完全全支持! 但父母總是用批判方式來激勵孩子, 雖然琴藝的確變好了, 但老師始
Thumbnail
avatar
Cindy
2022-12-05
📝鋼琴課觀察筆記:習慣和環境的影響 最近和很多家長聊到孩子總是難以維持一個習慣, 為什麼有些習慣這麽難以堅持? 有些卻可以這麼自動化? 分享最近讀的「習慣力」, 作者用科學和研究統計說明習慣其實是來自大量重複行為, 而讓事情越簡單越容易發生, 當習慣慢慢養成後就會取代刻意決定, 更能簡化我們的生活和做事方式 放手給好的習慣好處就是,
Thumbnail
avatar
Cindy
2022-12-02
「 去經歷該經歷的吧 」🔛 📝 faywu 的covid-19 對疫紀錄📝吃了一顆普拿疼,身體出汗,分不清是冷汗還是散熱的汗,因為溫度並沒有降多少。只知道躺下去,一顆心噗通噗通地狂跳~🎵現在有煩惱但是丟不掉~🎶
avatar
Vegawu
2022-07-15
📝跨平台寫作能帶給自己那些獲得?努力,還是會有代價的,就看你要不要、肯不肯
Thumbnail
avatar
四季
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