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18話|共犯論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前言

一般人對於共犯的概念約略是將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人(多數人犯罪),都算進共犯的概念中。但在刑法的理論中,對於共犯的概念是有其區分的,在第一層次中,區分為「正犯」與「共犯」。而在第二層次中,「正犯」再向下區分為「間接正犯」、「正犯後的正犯」、「共同正犯」等;而「共犯」則向下區分為「幫助犯」及「教唆犯」。下圖即為共犯論的體系圖,分述如下:

raw-image


壹、正犯

一、正犯與共犯的區別

在討論共犯之前,其實該先討論的是:何謂「正犯」?正犯與共犯之區別實益為何?以下說明之。

(一)犯罪支配理論

犯罪支配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犯罪的進程之中,具有犯罪支配地位之人,方能被認為係犯罪之正犯,其餘均屬於(狹義的)共犯。所謂有「犯罪支配地位」者,就是指對於犯罪進程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可以決定犯罪之是否實行。關於犯罪支配的態樣,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

1.  行為支配

直接以自己行為支配犯罪進程,如直接正犯。

2.  意思支配

以優越的意思支配透過他人無犯罪故意或被剝奪自我意思決定自由之行為實現犯罪進程,如間接正犯。

3. 功能支配

以與他人分配犯罪進程中之一部或全部工作之方式,共同支配犯罪進程,如共同正犯。


(二)限制從屬理論

學理通說認為(狹義的)共犯既然只是犯罪的參與者而不是正犯,那麼其行為之可罰性就必須建立在正犯行為之可罰性上,所以必須從屬於正犯的行為。

至於從屬之程度為何?目前通說是採「限制從屬理論」,也就是正犯行為必須具備構成要件並且不具備阻卻違法事由(通過犯罪檢驗流程而確認其犯罪之成立),而每一正犯與共犯之罪責部分均應個別判斷之;換言之,僅共犯從屬於正犯之「構成要件」、「違法性」,各行為人之「罪責」則個別論之。


二、間接正犯 — 意思支配

前面我們給「意思支配」的解釋為「以優越的意思支配透過他人無犯罪故意或被剝奪自我意思決定自由之行為實現犯罪進程」,不過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行為人是否對他人有所謂的意思支配?我們是認為:必須要該他人意思決定自由被限縮至「不知或不能選擇不為該當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的程度;如果不是到了這個程度,都是用教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17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457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2022/09/24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最大的差異在於危險性質的不同,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行為屬性之危險,具體危險犯之危險,乃結果屬性之危險,故兩者形式上的區分基準,在於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若有「致生…危險」明文規定者,為具體危險犯,若無,則為抽象危險犯。 而抽象危險犯之過度前置處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範
Thumbnail
2022/09/24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最大的差異在於危險性質的不同,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行為屬性之危險,具體危險犯之危險,乃結果屬性之危險,故兩者形式上的區分基準,在於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若有「致生…危險」明文規定者,為具體危險犯,若無,則為抽象危險犯。 而抽象危險犯之過度前置處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範
Thumbnail
2022/06/24
刑罰及沒收均屬刑事法律對於犯罪或不法行為之反應,在沒收之脈絡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財)物(均含動產與不動產)、財產上(有形與無形或積極與消極)利益及其孳息,皆應澈底剝奪而予以宣告沒收,此與上揭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減刑規定,彼此之規範目的及效果互殊,本即併行不悖。
Thumbnail
2022/06/24
刑罰及沒收均屬刑事法律對於犯罪或不法行為之反應,在沒收之脈絡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財)物(均含動產與不動產)、財產上(有形與無形或積極與消極)利益及其孳息,皆應澈底剝奪而予以宣告沒收,此與上揭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減刑規定,彼此之規範目的及效果互殊,本即併行不悖。
Thumbnail
2021/07/03
「沒收」制度是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踐行「任何人都不得保持犯罪所得」的理念。在2015年12月時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並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快五年的時間。而在新的沒收制度已脫離沒收是從刑的概念,認為沒收是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以外的法律效果
Thumbnail
2021/07/03
「沒收」制度是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踐行「任何人都不得保持犯罪所得」的理念。在2015年12月時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並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快五年的時間。而在新的沒收制度已脫離沒收是從刑的概念,認為沒收是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以外的法律效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模仿犯》不是將劇情著重在要觀眾猜測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犯人,而是串連一系列的犯罪行為,以及與共犯所犯下的看似安排好的犯罪行為,襯托出最後主謀的佈局、與檢警的來回心理戰以及最後無法勝過自己內心的掙扎而露出的破綻。同時,透過媒體的力量達到渲染和讓社會恐慌的目的。
Thumbnail
《模仿犯》不是將劇情著重在要觀眾猜測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犯人,而是串連一系列的犯罪行為,以及與共犯所犯下的看似安排好的犯罪行為,襯托出最後主謀的佈局、與檢警的來回心理戰以及最後無法勝過自己內心的掙扎而露出的破綻。同時,透過媒體的力量達到渲染和讓社會恐慌的目的。
Thumbnail
刑法第19條怎麼適用?什麼是辨識能力?什麼是控制能力?本文將透過鐵路殺警案,向讀者介紹刑法第19條之法律規定。
Thumbnail
刑法第19條怎麼適用?什麼是辨識能力?什麼是控制能力?本文將透過鐵路殺警案,向讀者介紹刑法第19條之法律規定。
Thumbnail
這篇附錄大致歸納了筆者迄今為止看過的所有電影,發現它們的主角都在某方面處於“邊界”之上。以下羅列了“邊界”的不同意象,分為“生死邊界”“物種邊界”“身份邊界”“軍事邊界”“地理邊界”“哲學邊界”六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包含若干條目,每則條目都由四部分組成,按照“邊界一側—邊界—邊界對側—代表電影”排列。
Thumbnail
這篇附錄大致歸納了筆者迄今為止看過的所有電影,發現它們的主角都在某方面處於“邊界”之上。以下羅列了“邊界”的不同意象,分為“生死邊界”“物種邊界”“身份邊界”“軍事邊界”“地理邊界”“哲學邊界”六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包含若干條目,每則條目都由四部分組成,按照“邊界一側—邊界—邊界對側—代表電影”排列。
Thumbnail
一般人對於共犯的概念約略是將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人(多數人犯罪),都算進共犯的概念中。但在刑法的理論中,對於共犯的概念是有其區分的,在第一層次中,區分為「正犯」與「共犯」。而在第二層次中,「正犯」再向下區分為「間接正犯」、「正犯後的正犯」、「共同正犯」等;而「共犯」則向下區分為「幫助犯」及「教唆犯
Thumbnail
一般人對於共犯的概念約略是將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人(多數人犯罪),都算進共犯的概念中。但在刑法的理論中,對於共犯的概念是有其區分的,在第一層次中,區分為「正犯」與「共犯」。而在第二層次中,「正犯」再向下區分為「間接正犯」、「正犯後的正犯」、「共同正犯」等;而「共犯」則向下區分為「幫助犯」及「教唆犯
Thumbnail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Thumbnail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Thumbnail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Thumbnail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