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做的練習是,盡量在文章裡面把「我」字去掉,無我。但因為這篇文章是面對以往焦慮的自己的療癒之路,所以還是用第一人稱視角,也就是由我的心路歷程來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面對焦慮的。
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代表我們之間有緣,其中一定有什麼在牽動著你,或是要透過某種形式來提醒你,讓你能夠安定下來,脫離苦海的。
我的焦慮是來自於我的高敏型人格。我回想最初的焦慮來源應該是,很在乎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因為怕被其他人討厭,歧視,排擠,所以十分努力表現成一個「普通正常人」的樣子。
不過這樣一來,很多真實個性就會需要隱藏在其他地方,甚至是壓抑,習慣性的笑臉迎人,因為能閱讀空氣所以很在乎他人的感受,不希望別人不舒服,但事實上,我並沒有那種把面具戴好戴滿的能力,把情緒都壓在鍋蓋之下,氣無處可洩的時候,就會砰的一聲爆炸。
從前與人相處的時候,常常會讓人誤會我是個好相處的人,卻忽然會在某種奇怪的時刻暴怒,把對方嚇得半死。這種看不見得情緒壓力,更精確說,是還沒有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需求,硬要把自己掰成某種樣子,是很傷害身心的,累積久了,便開始出現病徵。
我記得關鍵是幾年前一個夏天,在線上遊戲相識,每天都會一起解任務的幾位朋友們,因為某件事瞬間崩解、拆夥,那幾天心情都非常低潮,後遺症就是我開始耳鳴。去看耳鼻喉科吃了藥最後仍是無解,家族有遺傳體質,再加上自律神經不太穩定,情緒累積大概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老實說,到目前為止耳鳴也都存在,只不過我的心境,已然桑田滄海。
這也是我開始接觸身心靈資訊的一個契機。
我開始認識自己,察覺情緒,正念冥想,一路到現在的佛學。其實焦慮是人很容易產生的情緒,更別說是高敏感類型,到現在我也不是完全都不會焦慮,差別只在於,會馬上覺察到,然後就處理它。
這一篇文章,是想講一些比較淺顯易懂,可以幫助到剛剛發現自己有焦慮問題的人,這邊並不是要提出心理學的見解,只是一個曾經焦慮不停的人,可以同理焦慮的困擾,想提出一些幫忙而已。
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是第一步。因為有很多時候情緒來得又快又急,就像有時吵完架的當下會有種,剛剛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吵,又為何而吵的疑惑。微微的焦躁,很激烈心跳的不安,當下心中浮現的情緒能夠覺察得越清楚,那麼離面對焦慮就更近一步。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這是第二步。
因為如果只是單純「焦慮」,你光是覺察其實已經夠了。但通常焦慮是伴隨著種種負面情緒,就拿我自己對於掃墓這件事的焦慮來比喻好了,我有覺察到當家人說要掃墓時,我就開始焦慮,我的焦慮不只是情緒,而是來自對於掃墓這件事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不是有很多人會用一個主題,來做創意聯想激發點子嗎?把「掃墓」放在中間,讓我聯想到的就是:慎終追遠、掃墓的實際必要性、父家長結構、不熟且會說閒話的親戚們、要面對人群社交、親戚間維持表面和平但其實關係很差、長輩在乎的事跟自己不同、價值觀也非常不同⋯⋯就這樣,我可以聯想一大堆,都是跟負面情緒來源的關鍵字。
對,你有發現嗎?這就是上述「伴隨而來的種種負面情緒」,這也是除了覺察到「焦慮」,還另外帶有的其他「評價、見解、定論」。但是拋開這些多餘的想法,其實焦慮本身就會開始縮小,你會發現情緒的本質就只是身體反應,對我們的神經激素造成了一些影響,事實上焦慮對於人類的用處,是遠古時代遺傳下來,為了讓我們避免可能發生危險的事物,能夠趨吉避凶罷了。但現在不是遠古,過度焦慮已慢慢演化為一種文明病。
我們是習慣動物,長久以來累積的生活方式,會讓我們自然而然朝慣性的方向前進,也就是說,這種焦慮不是像這樣覺察之後,馬上就會海闊天空。就像你想推一個大石頭,也一定要超越靜摩擦力之後,才有辦法推得動,覺察焦慮然後去掉見解也要一直做,持續做一段時間,像健身形成習慣那樣,才會慢慢看到成果。
因為我們真的是太容易煩惱,活在苦海裡的人們,一個不注意煩惱就會像癌細胞分裂那樣,一念之間就煩惱萬千,甚至可能都已經煩惱到哪個宇宙之外。
雖然也知道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但就覺得天下怎麼可能會無事呢?明明就有事,有很多事,昨天ChatGPT今天狒狒之死明天掃墓,事情多到數也數不清,不可能不困擾自己的嘛⋯⋯
對啊,不可能不困擾自己的嘛?能困擾自己的還有誰?除了自己還能有誰?退一萬步說,就算今天大家一起按下按鈕世界末日,能困擾自己的還是只有自己,難道還能是因為沒付錢訂閱ChatGPT又當機了嗎?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