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被標準化與遺失遺忘的本能 /五感無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文明時代、城市生活、工商業社會裡面,對環境敏感似乎沒有任何用途,甚至是敏感之人多為過敏反應之人,對一切環境變遷產生警覺、警示,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還是感受到巨大變化的壓力之人,皆是資訊社會不適應症化外之民。相對過去農業社會,數位時代裡人類與環境的距離是如此自然,隨著跨國貿易、經融全球化、社會資訊、生活科技、鄉村城市化逐漸橫行各國,環境與仰賴自然的人們被貼上「不文明、貧窮」的標籤,數位標準化之巨靈驅使著地球人民邁向數位文明生活,宣告五感無用論,對環境敏感與氣候變遷感受深刻的人都被歸類為無法適應社會變化之人。
長年城市化人類失去天敵與威脅,人類的五感已經被人工智慧、人造香料、人工味素、影音平台、中央空調等人造物所宰制,商機嗅覺、科技靈感、數位創造等被推崇神化,原始原汁原味的能力已不再重要,人類被說服氣候變遷是假的、病毒侵襲可疫控,一切都按照阿波羅的教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996制度好員工、按時繳稅好公民、不張揚無感即好孩子、定時揮霍即好顧客,最重要是屏氣戴歐尼修斯(Dionysus)的瘋狂以符合標準化。這樣一切才會是可控可預測可發達的康莊大道,無論在左在右的路線都會走在科學宗教的道路上。
事實上,真實的現況總是在人類總加速師(政客、金融家、企業家、數位巨擘)的意料之外,貧富差距擴大、民眾的暴動、網路言論的串流、經濟乖張率失速、自然環境反撲、環境污染、乾旱森林大火、病毒蔓延、族群衝突、社會失去信任感、數位監控等社會問題,似乎越使用科技推動文明,情勢變得越複雜不可控。生育率下滑、人口老化、失眠、阿斯罕默症、網路成癮症,信奉商業科技主義的人們始終不能了解何以出現這些問題。這些都是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業力所造成地球環境嚴重失衡,從農業社會跨進後工業與資訊社會也是近兩百年的事情,人類幾百萬年仰賴的傳統文明都在近代失去了利基,人類早已經進入虛擬世界,地球上萬物已經步入人類世的全面影響。一切無法歸類事物都被視為異類,能夠在短期高獲利、快速擴張、低社會責任者取代了傳統價值觀;敏感族群都是科學上的過敏族群、社會邊緣人或者病患,有原始能力者被歸類為異端、癲狂、無用者,社會潛規則就是推崇符合現行數位社會標準的行為。基本上在此邏輯下,從事文化藝術、教育、哲學、社會等事業者,皆是非線性、非數位可量化的標準,乃是異端份子需要服藥的。
你今天數位退化了嗎?請使用絲X感X膠囊、鼻子癢使用敏X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由於疫情時代來臨,許多人事物開始浮動錯位,我們需要觀測現代進行式的虛擬病毒感染,藉此鎖定虛擬感染源與找出虛擬藥方,更可以藉著人文藝術、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傳統、宗教信仰、理性分析、心理治療、文化精神分析等角度來探尋解套方法。希望拋磚引玉,改善生活,耕耘心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代生活裡人人身上都有安裝(plug-in mobile device)行動裝置的時代,文化要繼續保持矜持當個貴婦嗎?從早期的電話、電視、電腦,到現在萬物聯網的時代來臨之後的智慧手機、EarPods、Google Glass,MR, VR, AR讓我們離駭客任務Neo上線的狀態也不遠了,未來無
究竟失去了文化生活會有什麼變化?這是沒有人在煩惱的事情,往往僅有少部分教育者、藝術家、哲學家、政治家會思考的事情。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都無法察覺真實的文化是嗎?是的,這既是溫水煮青蛙的概念,通常在經過幾年文化路徑發展很多年,軌道漸行漸遠才會有人察覺,實際上更多人是選擇無感。原因是大部分人都認為文化
因為華人社會主流結構充滿著「情大過與理法」缺乏創造性的傳統,充斥著家庭恩情主義的結構來構築華人社會的倫理結構 ;事實上,以家族綑綁或情緒勒索來適應社會變遷的模式,缺乏調適新社會變化的彈性,往往為了生存選擇容易拋棄歷史傳統文化藝術等非物資文化與文化資產。
教育國家定位/教育數位之必要性/數位輔助性教學/數位入侵教育 教育科目與制度是否需要從教育部解放出來?是否需要教育部?解放應試教育培育青少年興趣?教育部究竟是何種機構?台灣的歷史背景如何形塑台灣教育?為何不因應世界局勢去改變台灣教育制度與模式?我們心中對教育有著千萬的為什麼,或許可以透過以下
  2020年是台灣教育單位最為難的一年,不僅台灣境內內憂外患,還有新冠疫情肆虐。一場疫情蔓延全球,相對全球其他疫情慘烈狀態,台灣得益於防疫經驗、全民防疫配合、政府防疫措施,讓台灣有如平行世界。雖然在台灣疫情不嚴重,過去一年台灣因防疫有成而被世界各國所關注,台灣防疫措施與防疫物資也為其他疫情嚴重的
現代生活裡人人身上都有安裝(plug-in mobile device)行動裝置的時代,文化要繼續保持矜持當個貴婦嗎?從早期的電話、電視、電腦,到現在萬物聯網的時代來臨之後的智慧手機、EarPods、Google Glass,MR, VR, AR讓我們離駭客任務Neo上線的狀態也不遠了,未來無
究竟失去了文化生活會有什麼變化?這是沒有人在煩惱的事情,往往僅有少部分教育者、藝術家、哲學家、政治家會思考的事情。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都無法察覺真實的文化是嗎?是的,這既是溫水煮青蛙的概念,通常在經過幾年文化路徑發展很多年,軌道漸行漸遠才會有人察覺,實際上更多人是選擇無感。原因是大部分人都認為文化
因為華人社會主流結構充滿著「情大過與理法」缺乏創造性的傳統,充斥著家庭恩情主義的結構來構築華人社會的倫理結構 ;事實上,以家族綑綁或情緒勒索來適應社會變遷的模式,缺乏調適新社會變化的彈性,往往為了生存選擇容易拋棄歷史傳統文化藝術等非物資文化與文化資產。
教育國家定位/教育數位之必要性/數位輔助性教學/數位入侵教育 教育科目與制度是否需要從教育部解放出來?是否需要教育部?解放應試教育培育青少年興趣?教育部究竟是何種機構?台灣的歷史背景如何形塑台灣教育?為何不因應世界局勢去改變台灣教育制度與模式?我們心中對教育有著千萬的為什麼,或許可以透過以下
  2020年是台灣教育單位最為難的一年,不僅台灣境內內憂外患,還有新冠疫情肆虐。一場疫情蔓延全球,相對全球其他疫情慘烈狀態,台灣得益於防疫經驗、全民防疫配合、政府防疫措施,讓台灣有如平行世界。雖然在台灣疫情不嚴重,過去一年台灣因防疫有成而被世界各國所關注,台灣防疫措施與防疫物資也為其他疫情嚴重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現代文明生活中的「標準」與「習慣」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及獨立思考能力。從對文明病的反思出發,提倡在可能的範圍內過上更不受制於文明標準的生活,如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增加體育運動和自我反思,進而改善生活方式。透過對過去和現代的比較,作者鼓勵人們質疑當前的標準,並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身體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覺,平常就像空氣一般自然,很容易覺得習以為常,甚至變得麻木,通常只有在生病、受傷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的重要性。 在五種感官中,如果必須要失去其中一種感覺,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Thumbnail
空汙世代下的我們,長期被惡劣空氣給荼毒,過敏原無所遁藏,過敏成了大家不可言說的苦。 生活環境隨時代進步,變得更加便利,卻也造成不可逆的汙染。呼吸是生命的泉源,空氣污染更是需要重視的一大問題,世衛組織指出,空汙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孕婦及幼兒更是空汙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Thumbnail
現在科技不斷的進步,可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原始。開始吃素,開始追尋心靈上的富足,你會發現很多人開始慢了下來,而不是和一群人一樣汲汲營營,當你仔細觀察,你才會發現這些人是最跟得上時代的人。為什麼會如此說呢?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覺,人類好像在自取滅亡,因為追求精緻的生活,浪費了許多的資源,也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麼說。 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在的經濟狀況,對人工智慧來說經濟最好,對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最差,在資本的催化下,只要是做尖端科技,都會受到資本的吹捧與追逐,似乎未來已經來到,而過去呢?是不是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資本是如此殘酷,每年都會淘汰不
Thumbnail
面對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你是否感到焦慮或抗拒? 我發現,我感到悲觀,但我換個角度,逐漸意識到,這些挑戰也是讓人類重新覺醒和轉變的機會。 從我對於生育孩子的疑慮,延伸到對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思考。 其實,我們可以勇敢面對焦慮和恐懼,積極參與轉變的過程,並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現代文明生活中的「標準」與「習慣」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及獨立思考能力。從對文明病的反思出發,提倡在可能的範圍內過上更不受制於文明標準的生活,如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增加體育運動和自我反思,進而改善生活方式。透過對過去和現代的比較,作者鼓勵人們質疑當前的標準,並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身體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覺,平常就像空氣一般自然,很容易覺得習以為常,甚至變得麻木,通常只有在生病、受傷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的重要性。 在五種感官中,如果必須要失去其中一種感覺,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Thumbnail
空汙世代下的我們,長期被惡劣空氣給荼毒,過敏原無所遁藏,過敏成了大家不可言說的苦。 生活環境隨時代進步,變得更加便利,卻也造成不可逆的汙染。呼吸是生命的泉源,空氣污染更是需要重視的一大問題,世衛組織指出,空汙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孕婦及幼兒更是空汙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Thumbnail
現在科技不斷的進步,可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原始。開始吃素,開始追尋心靈上的富足,你會發現很多人開始慢了下來,而不是和一群人一樣汲汲營營,當你仔細觀察,你才會發現這些人是最跟得上時代的人。為什麼會如此說呢?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覺,人類好像在自取滅亡,因為追求精緻的生活,浪費了許多的資源,也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麼說。 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在的經濟狀況,對人工智慧來說經濟最好,對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最差,在資本的催化下,只要是做尖端科技,都會受到資本的吹捧與追逐,似乎未來已經來到,而過去呢?是不是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資本是如此殘酷,每年都會淘汰不
Thumbnail
面對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你是否感到焦慮或抗拒? 我發現,我感到悲觀,但我換個角度,逐漸意識到,這些挑戰也是讓人類重新覺醒和轉變的機會。 從我對於生育孩子的疑慮,延伸到對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思考。 其實,我們可以勇敢面對焦慮和恐懼,積極參與轉變的過程,並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