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眼中的異常,我生活中的日常--活泉之家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文: 掰咖的工作者

【不只用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跟對待會員們,但不等於不去談疾病,跟疾病搏鬥的日常中,重新感受人的溫暖、串起與這個世界的聯結】

在活泉的服務中,我們不強調以復健為目的的參與,而是一起學習如何好好生活,一起吃飯,一起上課學習新知,一起為環境的整潔付出一分心力,在小組討論中練習好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試說出來,不只嘗試怎麼說出來也練習聆聽。有些人想要去工作,我們不會做工作訓練,但可以陪伴跟討論工作上的阻礙,並在單純的「想找工作」的議題中,細微地個別或團體提出各種討論,例如「為什麼想找工作?可能是需要錢或想要被看的起。」、「為什麼選擇找這類型的工作?」、「過去工作的經驗有帶來什麼參考反思?」、「還需要練習的是什麼?」,然後可以試著以工作狀態參與活泉的各項活動,藉此更了解自己是否準備好工作了。找工作只是例子之一,更多的可能是練習控制自己的脾氣或是融入團體等等讓自己更接近理想生活的目標,接下來就共同發想如何運用活泉的資源來一步步達到了,所以活泉試圖創造一個空間,讓夥伴們模擬跟實地操作那個期待的目標要怎麼達成,過程跟方式可能很富有創造性,也可能亦步亦趨地跟著他人的步調走走看,在轉換不同路走走看的過程中我們都有機會去嘗試,結果也不會輕易被論斷,如果問這過程一定能獲得什麼嗎?因為是跟著個人步調在調整,也需同時看每個人投入的狀態,所以會是一個很流動的狀態來呈現。

在觀念上,我們常思考如何去掉專業工作者跟病人的外皮,回歸「人」跟「人」的相處與對待,嘗試承接大家失序的狀態,夥伴之間偶爾會有意見不同甚至吵架,但也盡量的練習如何提出各自的「以為」,嘗試以繼續「共處」為前提,試著找看看有沒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有時候一件事情希望聚眾人之力,有時候做的到,有時候會做不到或暫時躲開,但很重要的是,我們不因疾病而不讓夥伴們參與跟決定,但當擔下這個任務,就是學習負責任的開始,即使有時候會因為混亂或是害怕等等的原因而想要放棄,但這個過程可以真實的呈現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我們就可以一起想辦法突破,若還是真的做不到,我們也想辦法承擔跟說明,這個過程你可以說是復健的過程,但對我而言,比較像是每個人慢慢學習成熟並跟社會打交道的必經過程,只是過去因為疾病沒有辦法經歷的,我們現在有個「人」的輔具,陪伴著彼此一起走過。

在活泉,我們會有專門的小組,彼此分享生活中各種經驗,內容也常常帶到疾病相關的經驗。例如像住院被綑綁進保護室的經驗;討論長時間吃藥引發的負作用,讓人感覺腦袋放空跟無法集中思考;對自己充滿失望覺得比不上生病前的自己;醫療情境中讓人不解跟困惑的事件等等,很有意思的是夥伴聚在一起討論這些特殊經驗時是很日常化的交流,就像朋友隨性地聊天,直接與真誠常讓我印象深刻,討論中也會彼此給建議但盡量不會有對錯跟評價。重視每個人說出自己的經驗,促成同儕交流對話,這是因為我們相信「同儕」專業,也就是有過相似受苦經驗的同路人彼此陪伴與經驗共鳴,在過去,這方面的經驗知識並不被認同也不被認為有價值,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若我們要說充權,精障夥伴們最擅長跟瞭解的莫過於自己疾病經驗這件事,怎麼樣將這些經驗拼湊起來化為力量,編織成同儕支持網絡,回到日常生活中,夥伴們能在最低潮的時候找到聽得懂的其他夥伴,我們相信是專業工作者很難取代同時也是很重要的支持角色。此外,我們覺得主體性論述的文本記錄相當重要,當這些經歷蒐集的更豐富也被梳理跟彙整,我們就越來越能呈現出各群體間相同之處與細微的差異,當輪廓越清晰,我們也會有能量跟內容去對外講述精神失序群體的經驗面貌。同時,我們也讓對自身權益有想法的夥伴,能更參與精神障礙權益倡導的領域來,有精障當事者的語言跟想法才能豐富各方觀點,避免專業代言而造成另一種壓迫,這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精障社群培力專案(同儕專案)」不定期開課:認識CRPD課程、關懷訪視課、自助團體分享會等。小組:撰寫CRPD影子報告小組、疾病專業化小組。

【我「畫」精神疾病,但精神疾病不等於「我」- 用創作告訴這個世界「我是誰-繪製以當事人為主體的精神失序文化地圖】

在活泉,我們除了用語言敘說故事,還常常跟會員徜徉在藝術創作的世界,一位會員的圖用好美的文字跟創作,訴說著他經歷一份感情的起落,他深深的感嘆:「我有一個怕寂寞的靈魂,但我沒有一個夠我支撐的感情世界架構。」(詳細創作說明詳見附圖)透過創作工作坊、小組行動,在一起創作的歷程中看到彼此,好多細膩觸動人的創作,常覺得夥伴的創作說出跟自己很相似的心情,或許他畫的是因為疾病生活中的困難,但對我而言,是說出每個人生活中共同的「難」與「苦」,或許情境跟影響生活的輕重深淺不同,但那份不被理解,想被理解,感覺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各種心情與感受常常是相近的,能把這些幽微細膩的感受用畫布緩緩呈現,透過創作療癒了夥伴自己,同時也連結了觀看的人,覺得能是同在的,或許這個當下,就是觀者認識或理解精神失序者的第一步。更進一步的說,活泉也嘗試透過創作匯集整理,想要拼湊出精神失序經驗文化的各個樣貌,再用辦展覽、真人圖書館的方式跟社會大眾做溝通,抑或開放畫室空間讓一般大眾藉由創作直接跟夥伴相處,就是希望被理解到的不只是片面精神失序者的樣子,而是多面貌跟真實的理解,真實不等於值得被同情的,有時是理解身為一個人的複雜,當面臨各式各樣生活的擠壓,那個光明與黑暗相互來回,是精神失序者,同時也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切面,我們希望,當更多人願意去理解不同於自己經驗的人,也等同於是更了解自己,當社會上的人們對於差異的包容度提升,多元豐富樣貌的人也可以不只躲在陰暗處,願意接受陽光的照拂,產生人與人聯結的溫暖。

最後想說說辦展覽對夥伴們的意義在於嘗試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用自己的文字在粉絲頁做展覽宣傳,第一次在觀眾前導覽自己的作品,能貢獻己力共同完成一件大事,能好好感受自己是團體的一份子,仔細思索怎麼將自己的心聲用某種形式去呈現,能相信自己真的不只是一個病人的角色,而是一位創作者,一位導覽員或一位畫家,而我相信夥伴們能做到的不只是這樣,還有更多更多的可能性在等待我們去發掘,也期待每個看到這裡的人們踏出小小的一步,可能只是善意的眼神,都能讓彼此感覺暖暖的。

「藝術教育工作者培力專案」不定期開課:寧心繪畫、深度創作課、戲劇、音樂、寫作等多元表達創作課程。小組:畫室開放時間。

<相關補充>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所以我們有1個月1次的戶外活動、慶生會、公共論壇、專題講座(例如非暴力溝通、職場溝通、愛情與性課程等等),我們期待夥伴們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辦理活動也可以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同時組織社群。除上述基本服務架構,另有推行兩個實驗性專案,「精障社群培力專案(同儕專案)」及「藝術教育工作者培力專案」都在持續發展中,相關介紹詳見主文內容。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9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從以為的陪伴、看見箝絆再次創造培伴 二、發展更多元培伴彼此對待差異的工作方法 1.以開放式對話作為方法的參照 2.這是一個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田野之中與之外的縫隙間,找到一種人與人相待而不是專業對待的方式 3.聽見他們的內在聲音 4.建立承接家的工作現場 三、對於精神社區工作下一步及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一、從以為的陪伴、看見箝絆再次創造培伴 二、發展更多元培伴彼此對待差異的工作方法 1.以開放式對話作為方法的參照 2.這是一個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田野之中與之外的縫隙間,找到一種人與人相待而不是專業對待的方式 3.聽見他們的內在聲音 4.建立承接家的工作現場 三、對於精神社區工作下一步及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要在不同國家發展精障同儕服務時,要考量的因素及需要的條件其實非常多,當中也有跟我這幾年的經驗及觀察很接近的元素。以下會把這幾年來不斷反思的歷程及一些實際經驗與大家分享,包括同儕支持的目標、同儕工作者的困難、組織或團隊的調整、對專業的反思、想像同儕支持服務發展的圖像等等。希望這些反思紀錄能讓看到本文的
Thumbnail
要在不同國家發展精障同儕服務時,要考量的因素及需要的條件其實非常多,當中也有跟我這幾年的經驗及觀察很接近的元素。以下會把這幾年來不斷反思的歷程及一些實際經驗與大家分享,包括同儕支持的目標、同儕工作者的困難、組織或團隊的調整、對專業的反思、想像同儕支持服務發展的圖像等等。希望這些反思紀錄能讓看到本文的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活泉之家「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已於2020年10月18日圓滿結束;但現實中「精神病人的房間」,卻仍每天在上演。 今天在這裡,我們想跟大家分享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經驗談」。 在預備「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期間,活泉夥伴們在「精神疾病經驗談」的討論過程中,也曾經分享自己「渴望的房間」。 #
Thumbnail
活泉之家「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已於2020年10月18日圓滿結束;但現實中「精神病人的房間」,卻仍每天在上演。 今天在這裡,我們想跟大家分享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經驗談」。 在預備「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期間,活泉夥伴們在「精神疾病經驗談」的討論過程中,也曾經分享自己「渴望的房間」。 #
Thumbnail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Thumbnail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期待夥伴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以福利服務中心立案,是隱藏在萬芳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日間型開放空間,我們基本業務是提供電話或現場的諮詢服務,也會辦理大家有興趣的專題講座及休閒活動,提供精障夥伴們人際互動交流的實踐場域。期待夥伴對於活泉的各項活動內容提出疑問也貢獻想法,分工協力來完成,鼓勵會員成立自主社團,讓會員有舞台發揮長才。
Thumbnail
來到活泉之家,很多東西我要熟悉,更準確的說,我好像什麼東西都不懂,過去所謂的經驗如付諸流水;我以兩手空空無一物的狀態,反而有機會重新認識疾病經驗者,也讓我重新思考身為社工,與精神疾病經驗者的關係。
Thumbnail
來到活泉之家,很多東西我要熟悉,更準確的說,我好像什麼東西都不懂,過去所謂的經驗如付諸流水;我以兩手空空無一物的狀態,反而有機會重新認識疾病經驗者,也讓我重新思考身為社工,與精神疾病經驗者的關係。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或是建造一個沒有標籤的地方 開放式對話的學習,讓工作者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也讓工作者不只是助人者,在反思技術的設計下.團隊可以在案家面前「分享真實的心情」,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Thumbnail
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或是建造一個沒有標籤的地方 開放式對話的學習,讓工作者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也讓工作者不只是助人者,在反思技術的設計下.團隊可以在案家面前「分享真實的心情」,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