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成為孩子回家的指引,雲林大埤

2021/02/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攝影: 瞬時写真 許翰殷
龍鳳獅這項傳統技藝,在我與夥伴入校前就已經在學校蓬勃發展,學校的龍鳳獅隊,更經常是民俗技藝競賽場上的常勝軍。然而,隨著學校發展的項目越來越多,龍鳳獅的練習時間亦受到了擠壓。這樣硬底子的功夫,除了練習套路之外,練的是心性、耐力、體力,更重要的是透過一個個在場上的角色傳遞角色的精神,若是沒有長時間的經營,練習起來也會吃力許多。
在這樣多元發展的期盼之下,一項項的才藝與社團活動慢慢佔據學生的課後時間;在地的民眾,亦有欲撕掉「雲林=陣頭文化」標籤的家長;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學校人數漸少,能夠加入獅隊的人也隨之減少。種種推力之下,龍鳳獅這項跟農村文化密切相關的傳統技藝,也逐漸地遭受到挑戰。
入校至今三年有餘,在過程中,不斷的想找到自己的位置,與這個在地的傳統技藝對話。期間試圖透過訪問重要關係人的方式,想了解鼓鑼操的樂器有什麼特別之處、龍鳳獅的各個角色與道具特別的地方,特別做了簡報向小孩介紹,卻越發看見自己的貧乏。亦想像過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寫下傳統技藝式微的故事。有過這麼多的念頭,但最想知道的還是,作為一個異鄉人,自己的角色可以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呢?
攝影: 瞬時写真 許翰殷
曾上過一門政策倡議的課程,當中提到作為教師的我們,是「教室裡的人類學家」的概念。當我們蹲點在學校,看著眼前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此事而發聲,但需要想的是,在這之中,誰支持、誰反對、誰得利、誰受損。這樣的思考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在起而行之前,好像需要更常穿進其他社會角色的鞋子中,感受他們的心情與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原因。
然後想起了那些想要撕掉陣頭文化標籤的地方家長、想要發展孩子多元興趣的教師們、注重孩子學力發展的大環境,它們通通都與龍鳳獅的式微有關,但這些價值亦是我們需要重視與傾聽的,而不必然需要與之抗衡。
那麼此刻的自己,能夠做些什麼呢?
攝影: 瞬時写真 許翰殷

眼前的這些大孩子是自己第一年導師班的孩子。
與雲林在地的攝影師討論過後,決定給孩子們一個獨一無二的畢業照拍攝計畫。帶著龍鳳獅的裝備到稻田裡,為自己曾經是龍鳳獅隊一軍的成員,留下紀錄。到稻田取景,其實就象徵著帶著這個文化「回家」。
事實上,龍鳳獅與農村信仰文化有著莫大的關連,學校的孩子們因為練過獅陣的關係,在六房媽祖過爐時,獅陣的學生時常有機會坐到大鼓前露兩手,遶境、稜轎腳,更是街坊巷弄從不缺席的活動。從小就沉浸在這樣的農村信仰環境的孩子,練起龍鳳獅,蹲起馬步,自然特別有味道。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逝,身為異鄉人的自己,仍在尋找自己與之共處最適合的田野。現在這個階段的自己,羽翼雖漸豐,還未能飛翔。但我們仍能用自己的方式,在這片土地留下一些痕跡,讓這些痕跡,成為未來孩子回家的指引。
攝影: 瞬時写真 許翰殷
【鏡頭之外的喃喃】
其實跟攝影師好早就敲好了這個拍攝計畫,卻礙於兩人都有各自的工作而遲遲無法推進。直到學校附近的稻田一片又一片的收割,才發現有些事若光說不做,時間是不等人的。做土地計畫,最好的鬧鐘真的就是土地本身了。後來,趕在學生畢業前,緊急打電話給認識的農友家長(一邊打電話,一邊看到原本看好要拍攝的大片稻田正在收割,心裡非常的驚慌啊),才幸運地來到了這片有著飽滿稻穗的稻田裡拍攝。在大埤教書的日子裡,一次又一次在這裡看見文化被擦拭的模樣,這大概處是雲林這個田野位置,最迷人也最幸運的地方吧。
#關於攝影計畫
許翰殷,瞬時写真創辦人,亦為雲林返鄉青年。除了攝影外,也以本身視覺傳達設計專長,透過獨立策展籌劃,欲將雲林在地文化與設計創意結合。2020年初於雲林舉辦《印展》,經由展覽分享雲林北港活版印刷師傅及活印時代故事。〈稻田裡的龍鳳獅〉計畫為翰殷的公益攝影計畫,希望藉由拍攝獅隊孩子在稻田裡的身影,寫下龍鳳獅與孩子的故事,回應自己對於家鄉文化的殷切關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專題《安妮的田野攝影日誌》,我將不定期發佈新的文章。也可以幫我點擊下方的拍拍手(綠色)按鈕,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把日常的觀察落地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喔,謝謝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5會員
32內容數
2017年,因著NGO計畫來到雲林,任教於一所田間小學。設計土地課程的過程跌跌撞撞,才發現許多土地的事情,跟著相機Zoom in 走進去,才能夠讓眼前所見,在心底產生漣漪。在專題中,我期待用底片的色溫、異鄉人的思考,跟著妳/你一同走進鄉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