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本篇文章同樣是與癮君子、嘎拉嬉皮一起在Premium的合作。還想知道如何成為Podcaster 或 撰寫長篇影評的心得嗎?現在一次訂閱三種享受哦!
by 歪編/張國勳、陳姿含
歪文系自正式開始經營已有將近十個月,雖然不是什麼流量大咖,以文學與教育為主的題材不如理財投資或行銷職場類討喜,但還是有一些成功「爆款文」的經驗。這篇文章會以我們成功案例的背後思路作為例子,分享相對小眾的領域如何有意識地撰寫深度評論的爆款文章,與長期經營個人品牌的心得。如果你也跟我們一樣,屬於小眾專業領域的寫作者,那麼這篇文可以給你一點明確的寫文方法,也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心得。
歪文系給自己的定位是文學推廣、知識轉譯等等的內容生產,因此除了書評書介、作家與文學作品的推薦分析外,我們其實已經偷渡了很多文學概念、文化、歷史知識以及教育理念和實例(笑)。所以我們的心得是以撰寫「知識轉譯」、推廣型的深度評論文為出發點,談談我們怎麼在知識深度與大眾接受度之間取捨平衡,跟文學創作類型的文字不太一樣哦(那是另一個世界)!
深度評論文章撰寫攻略
攻略一:文章是議題導向,因為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
大家先別著急,請容我說一個夢中發生的小故事:
夢裡有位不具名的教授說,就算是同為文學系所的研討會,很多時候大家對你想討論的詩、散文、作家本身其實沒興趣,真正讓人在意的是背後的「議題」。因此當你想要在臉書上發文引起大眾眼光,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議題讓人有興趣,也許是性別、環保、法律議題等等。議題是開啟彼此討論與興趣的橋樑,即便各自專注的文本不同,但相同的議題卻可以讓不同領域的人產生共鳴、交流,甚至激盪出火花。
這個故事的啟發在於,社群時代的分眾極細,「議題」是跨出專業領域、觸及到其他受眾最好的橋樑。寫作者具有專業知識、個人觀點已是必備條件,做好自己並不足夠,「如何被看見」是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因此除了侃侃而談自己的專業知識外,寫作者還必須讓讀者知道為何這個專業知識重要、告訴讀者多了這個專業知識對他有什麼幫助,否則對一般大眾而言,專業領域的新鮮事、知識內容,對它們來說可是一點感覺都沒有。
如果你想要觸及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請用議題搭建起共鳴彼此的橋樑──用議題連結到你的專業,就是吸引讀者目光的一種方式。一般人也許對吳明益的小說沒有興趣,但當你論及他書中的環保、台灣歷史記憶等議題,就能讓對這些議題有興趣的人,願意停下腳步看看你寫了什麼、吳明益小說談了什麼。
(在此替所有小眾專業領域的寫作者,獻上一首〈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
攻略二:一篇文章溝通一個概念
長文好還是短文好?讀者到底能接受多長的文章?這兩個問題只能說有點假議題的意味,因為重點是一篇文章最好只向讀者溝通一個概念,在文字精簡的前提下把概念說完整,到底要多長反而是其次。
所以讀者其實是可以接受深度長文的,只要在議題與內容上做好取捨,替他們聚焦在一個概念、問題的核心(aka 一個有趣清楚的問題意識),最後完整解答它,其實並不如一般直覺認知的長文沒有人要看。因此一篇文章包山包海真的是大忌,講述過多知識對非專業領域的人頗有負擔,議題或內容引起的好奇心無法支撐讀者閱讀完整篇文章,他就會因此棄坑(我們自己偶爾也會反省xd,也不想每次都寫那麼長啊!)。
況且,一篇文章塞十個專業知識多浪費啊!分成十篇文章賺流量或直接出成系列專題不是更好嗎(不對)。
攻略三:寫作要服務讀者,不要再為自己而寫了!
寫作要服務讀者並非意味著討好讀者,而是必須要先設想你這個作者的定位、人設是什麼,預期讀到你文章的受眾是誰,他們又會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知道市面上很多文章會告訴大家「寫就對了!」,寫自己有熱誠的東西當然是最重要的前提,但當你埋頭苦拚時請記得抬頭看看身邊的環境,確保自己不是衝入一條無人的小巷,至少也要讓你的忠實讀者可以跟得上你的腳步吧!
行銷術語上這是尋找你的「預期受眾」(但要付諸行動),在古老(?)的文學理論裡其實也有類似的「預期讀者」的概念。把攻略二跟三放在一起看的話,就是撰寫文章所溝通的概念,最好要解決預期讀者的需求。你的讀者也許想知道《進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