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結局爆雷還需要看《老人與海》嗎?讀文學的「重點」是......

更新於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By陳姿含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有一本叫《老人與海》的書,很無聊,就跟看棒球一樣,看前半局就好,過程浪費時間

來,直接翻到結局:哦,所以老人失敗了。他沒能把捕到的大魚完整拖回來,肉被鯊魚啃了,幾乎只剩骨架。

嗯,看起來的確滿無聊的。

如果只看結局,所有經典文學也都滿無聊的。(參見說書 Speaking of Books的經典懶人包)即便是高人氣英雄故事,也都滿無聊的:《蝙蝠俠》、《哈利波特》、《火影忍者》、《鬼滅之刃》,都是正義打敗邪惡。看過的人會說這些都一樣、「看結局就好」嗎?

所以說,為什麼要跳到結局爆雷自己,再來嫌故事很廢?

諷刺的是,柯文哲眼中「浪費時間」的「過程」,正是這本書被奉為經典的理由──《老人與海》不同於對「故事」要高潮迭起(八點檔)的印象,情節很單純。「文學性」是在過程的堆疊中完成意義,不是速成的結果。



先說故事:在海上,一個老人和一條大魚

海明威筆下,這是一個極簡故事。佈景簡潔,幾乎沒有太多雜訊,好讓讀者聚焦在「過程」本身。(Yeap,你嫌棄的正是作者目的!)

《老人與海》按照時地分成出發前(岸上)、中(大海)、後(岸上),英雄歷劫結構。出發前,老人一心想捕到魚(再捕不到要餓死了),反覆估算魚多重、怎麼賣;出海,魚鉤一沉他就知道是條大魚,但一直看不見這條魚到底長怎樣,連續搏鬥好幾天,拖著一身傷終於戰勝,把魚拖回港的途中,半路殺出鯊魚攻擊這塊肥肉,老人又和鯊魚打了一場;最後回到岸上時,只帶回一副超大魚骨架。

就這麼簡單,書寫力氣全花在老人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一片海洋,老人,與大魚,沒有其他介入。

有點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Pi和老虎在海上獨處那樣,一開始是獵與被獵,卻慢慢生出一種依存般的情感。老人一開始純粹想打爆對手,但當他發現大魚生存本能如此頑強,把牠視作棘手的勁敵之後,油然生敬,直到負傷「戰勝」,這條「漁獲」對他來說就不是「結局」了。

這份尊敬,來自搏鬥的過程。老人以意志力挑戰自己殘破身體的極限,通過行動證明生命的力量,還有行動本身的價值。(就算挑戰失敗死在海上,老人也對自己驕傲,而這條大魚雖敗,卻一點沒有失去尊嚴。)

因為這條大魚,老人看見自己原來還有如此力量,當鯊魚出現時,他不猶豫地再次奮勇無畏,為了「保護」這條魚──他可敬的對手,他甚至覺得沒有人配吃牠。因為這番過程,捕到魚本身,不那麼重要了。

──這些細節如果略過不看,老人想捕魚賣錢最後又覺得不重要,不單是「無聊」,根本人格分裂吧!



認識文學:過程通向的不是結局,是意義

出發前,老人覺得我就爛。捕不到魚,唯一的小徒弟也不得不聽父母的話,不跟他跑船了,各種被看衰。出發前,老人在夢裡想到異域風光,海灘上的雄獅,他憐惜獅子就像憐惜這個男孩。

這段敘述看起來不像故事「重點」啊,甚至不涉及出航的「過程」,但是,如果懂得老人此刻對生命的失落,就不會忽略冒險、獅子、男孩的重要性,是他對年輕生命力的嚮往。

懷著對自己生命的失落出航,原本老人只想捕獲,嫌棄自己帶的糧食難吃、捕魚也賣不了太多錢、自己當漁夫不過是個卑微殺生的職業等等,各種酸民心理。大魚上鉤時,他很快發現,這是條經驗老到的魚,便也拿出老漁夫的真本事認真應對。(嘿,所以這麼多年累積的經驗沒白費吧?)

大魚在海下拉鋸,老人一直沒看見牠的形影,只覺得這是很強韌的生命。魚的生存本能,抵死不屈,激起老人的鬥志──他想贏過這條魚!不惜負傷,抵抗手抽筋和割傷和牠拼命,克服疼痛、硬撐好幾天(老年人的海上漂流),痛苦之中,老人忘記歲月衰老的痕跡──他還是一個有所追求的人,此刻!這片海過濾了雜質,陸地上唱衰他的那些評價都不重要了。

老人對大魚的肅然,也是對自己的,精神與生命的嚮往。戰勝大魚,他也克服了自己身體的限制,最後把大魚當成可敬的對手,說自己根本沒有贏,因為大魚也就是他的投射。結局雖然「失去」了魚肉,這個過程卻讓他找回生命的意義。

最後,老人又夢見了那些獅子。



只看結局的風險:文學誤讀,別說你看過海明威

讀任何東西(不只是文學),都要小心「誤讀」,「只看結局」最大的風險是,沾沾自喜以為走捷徑,結果反方向。

像一開始說的,如果直接翻結局,會得到「老人捕到魚,結果還是失敗了」的結論,小說結尾老人也一再強調自己的「失敗」,但如果有認真看,你絕不會這麼認為。

懂得前面過程堆疊出的意義,才能通往最後的「整體」──文學很重視「整體解讀」的邏輯一致,噢,硬要說的話你可以稱它為「真正的結局」。對,真正的結局從不是他死了、他失敗了,而通常是,他為什麼而死,他的失敗換來了什麼,要說的東西埋在文字表面下,也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走完過程,讓我們重回小說開頭和結尾,就會發現「整體」了。請看書的開頭: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條小漁船漂浮著,一個老人獨自駕著這條在墨西哥灣流中捕魚。這已經是老人連續第八十四天出海了,可是,一條魚也沒有捕到。
(《老人與海:無法打敗的精神力量》,雅書堂出版,2019年10月四版,頁27。)

再對照結尾,男孩曼諾林守候在回家後昏睡的老人身邊:

最後,老人終於醒了。
「再躺一會兒吧!」曼諾林說,「把這個喝下去。」他倒一些咖啡在杯子裡。
老人接過來一口就喝了下去。
「牠們打垮我了,曼諾林。」他說,「牠們真的打垮我了。」
「牠沒有打垮你,那條魚並沒有打垮你。」
「噢,是的,最後我還是挺過來了。」
(同前,頁176)

看出差別了嗎?出航時,老人身邊一個支持者也沒,連自己也懷疑起自己是個「失敗者」,一番歷劫來到結尾,雖然說自己還是被打敗,但這個成敗已經超出了他原本狹隘的認知──老人被大海中大魚的力量懾服,他不認為人類是絕對的贏家,所以承認自己的失敗。但,他原本在意的那些人世打量,也不再重要了,又有一種卸下執著的輕快,並且看見自己經歷這件事以後的不一樣。

《老人與海》要傳達的,就在過程的意義,跳過它,當然整個意義都沒啦。只在意結局,是最「反老人與海」的讀法。醒醒吧你根本不懂海明威,你只想到你自己。



總結:資深讀者的文學讀法

  • 過程>結果,要傳遞的東西在過程中堆疊
  • 象徵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延伸
  • 情節是表面的故事,意義是真正的故事
  • 文學是一套解讀整體的過程

想知道《老人與海》如何做教學設計嗎?歡迎繼續閱讀〈男人與他的海──廖鴻基〈丁挽〉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2020/08/31
忘了說!超喜歡你們的文字溫度!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03
默默追蹤專題呀哈哈哈>//< 我也喜歡心理類的東西=)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2020/08/31
只看結果,就像每一部電影都快轉到結局,看似獲得一切,卻失去過程所蘊含的一切
馥安-avatar-img
2020/07/21
「文學性」是在過程的堆疊中完成意義,不是速成的結果。 喜歡這句<3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7/22
只看結局,寫字的人都要哭了
翁子騏 David-avatar-img
2020/07/20
很棒的分享,如果都只談結局、結論,讀工具型的書或是找Youtuber的「N分鐘介紹一本書或電影」就好了XD
歪文系why_literature-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7/20
XD我一直覺得這是文學這塊在知識轉譯時比較難的地方,好像要感謝這次時事開啟這串討論(?)
avatar-img
歪文系why_literature的沙龍
1.1K會員
54內容數
每一種差異,都是獨特的理由。用文學的濾鏡,和我們一起歪歪地閱讀世界吧!
2023/12/15
今年我在教「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題學測考古題時,使用了 ChatGPT 作為課堂中的主要工具。當許多人正在思考AI對教育現場有什麼衝擊、會不會導致學生能力倒退時,其實可以反過來運用它,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大考作文中「好的表現」。
Thumbnail
2023/12/15
今年我在教「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這題學測考古題時,使用了 ChatGPT 作為課堂中的主要工具。當許多人正在思考AI對教育現場有什麼衝擊、會不會導致學生能力倒退時,其實可以反過來運用它,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大考作文中「好的表現」。
Thumbnail
2023/05/26
最近台灣歧視言論頻傳,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言論月、經濟系學會候選人的政見,皆有對不同族群的偏見。非單一事件意味著並非特例,開始有人反省高中端出了什麼問題——畢竟,我們不是才實行號稱多元的新課綱嗎?難道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其實理解他人情境等情意連結,在新課綱前就是令人感到頭痛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3/05/26
最近台灣歧視言論頻傳,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言論月、經濟系學會候選人的政見,皆有對不同族群的偏見。非單一事件意味著並非特例,開始有人反省高中端出了什麼問題——畢竟,我們不是才實行號稱多元的新課綱嗎?難道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不,其實理解他人情境等情意連結,在新課綱前就是令人感到頭痛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3/05/21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2023/05/21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位年邁的老漁夫,滑著小船進入汪洋大海捕魚 老人夢想著能抓到一條大魚 但他已經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了 好不容易在第八十五天,老漁夫釣到一條大馬林魚 經過三天三夜的奮鬥,老人征服了大魚,將牠栓在船邊 但在回航的途中,卻被鯊魚啃食得一乾二淨 年邁的老人靠岸時,只能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
Thumbnail
一位年邁的老漁夫,滑著小船進入汪洋大海捕魚 老人夢想著能抓到一條大魚 但他已經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了 好不容易在第八十五天,老漁夫釣到一條大馬林魚 經過三天三夜的奮鬥,老人征服了大魚,將牠栓在船邊 但在回航的途中,卻被鯊魚啃食得一乾二淨 年邁的老人靠岸時,只能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
Thumbnail
有一個則民間故事:話說墨西哥灣的海灘旁,有一群釣魚的釣客,一位當地人和外地的經濟學博士鄰座兩旁,當地人熟悉環境以及海向,不斷地將大魚釣上岸頭,讓這位博士嘆為觀止。不經意的問道:先生您這麼會釣魚,平時都在做些什麼事呢?當地的先生也很熱情的回答:平時也閒來無事,就是釣釣魚,回家讓老婆煮來全家共享,含飴弄
Thumbnail
有一個則民間故事:話說墨西哥灣的海灘旁,有一群釣魚的釣客,一位當地人和外地的經濟學博士鄰座兩旁,當地人熟悉環境以及海向,不斷地將大魚釣上岸頭,讓這位博士嘆為觀止。不經意的問道:先生您這麼會釣魚,平時都在做些什麼事呢?當地的先生也很熱情的回答:平時也閒來無事,就是釣釣魚,回家讓老婆煮來全家共享,含飴弄
Thumbnail
海岸邊,一片汪洋大海,滿面白色鬍鬚的年老男人正在與大海拼搏,他身邊的一個籃子裏只有為數不多的漁獲,但在他看來~這就足以了… 不久前,我獨自一人來到南方小島進行為期三日的假期。
Thumbnail
海岸邊,一片汪洋大海,滿面白色鬍鬚的年老男人正在與大海拼搏,他身邊的一個籃子裏只有為數不多的漁獲,但在他看來~這就足以了… 不久前,我獨自一人來到南方小島進行為期三日的假期。
Thumbnail
已故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是會說故事的人。」 喜歡聽道理的人很少,但沒人不愛聽故事。 書中分享許多「說故事」的重要關鍵, 學會說一個好故事,除了替自己行銷, 還能增加品牌的知名度。 讓我們一起透過說故事,引爆更大的影響力。
Thumbnail
已故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 「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是會說故事的人。」 喜歡聽道理的人很少,但沒人不愛聽故事。 書中分享許多「說故事」的重要關鍵, 學會說一個好故事,除了替自己行銷, 還能增加品牌的知名度。 讓我們一起透過說故事,引爆更大的影響力。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那就必須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那就必須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
Thumbnail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老人與海》很無聊,就跟看棒球一樣,看前半局就好,過程浪費時間。但是「文學性」是在過程的堆疊中完成意義,不是速成的結果。
Thumbnail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老人與海》很無聊,就跟看棒球一樣,看前半局就好,過程浪費時間。但是「文學性」是在過程的堆疊中完成意義,不是速成的結果。
Thumbnail
高中課文選錄廖鴻基〈丁挽〉,像極《老人與海》,在捕魚過程中,流露的是海洋之於他生命的意義。他說:「海岸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邊陲角落,這個海島卻一直集體背對著海。」只有出了海,才發現陸地多狹小
Thumbnail
高中課文選錄廖鴻基〈丁挽〉,像極《老人與海》,在捕魚過程中,流露的是海洋之於他生命的意義。他說:「海岸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邊陲角落,這個海島卻一直集體背對著海。」只有出了海,才發現陸地多狹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