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The Father):在時間的回溯中拼湊零碎的記憶碎片。

2021/05/1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關於「記憶」的作品,影史中不勝枚舉,舉凡Charlie Kaufman編劇的《王牌冤家》、Christopher Nolan的經典之作《記憶拼圖》,甚至是台灣導演陳玉勳的《健忘村》及《海馬洗頭》,這些作品關於傷痕或關於忘卻的短暫美好,但《父親》卻是將「失智」中的記憶切成了零散的碎片,提供觀眾多面的解讀。
《父親》之精彩,無疑得歸功於Anthony Hopkins極其精湛的教科書表演,在一部靠著場景切換推動的電影中,Anthony Hopkins展現了他對於角色的高度的且靈活的掌握度,在不同的背景與人物下展現該記憶的情感層次,在面對自己記憶失去的悵然,在面對至親離去時的孤寂,那眼神,那淚水,那惆悵與無力,全都打進了觀眾的內心。
而《父親》的美術場景更是極為驚人,導演Florian Zeller打造了一座迂迴的時間迷宮,在細節中下了最深的功夫,那一個個佈置好的場景,穿梭在記憶的虛與實之間,剪輯也成功的把其中的切換處理的淋漓盡致。
記憶的逝去,往往讓人驚恐。陳玉勳導演曾說道:「如果一段記憶被遺忘了,那記憶還算存在嗎?」關於記憶,誰也無法摸透,因此在無法回望過去、卻又困在時間當下之際,那「記憶」就成了時間下的囹圄,而就如《父親》中的Anthony一樣,在拼湊出了這塊拼圖後,也已被時間與失去的親情所成了束縛。
那紊亂的空間,那不斷需要確認的時間,都不過只是Anthony腦中的情境,而回到了現實中的結局,那無力反抗的時間框架已將一切固定,剩下的,只有無盡的淚水。
《父親》劇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此專題收錄本在2021年的觀影和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