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時代開始,伍迪.艾倫就是我喜歡的一個演員、導演和作家,覺得他的作品總能讓人從看似通俗、詼諧的題材中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哀傷和哲理。最近在Netflix看了由他編劇和導演的《午夜巴黎》(2011年)也讓我產生這樣的感覺,表面上,它類似最近流行的「穿越劇」,但選擇的時空、人物和衍生的生命反思,都比一般的穿越劇高明許多。
電影一開始,利用一幕幕從清晨到深夜的街景,來呈現巴黎多樣、美麗而深厚的風貌,但這只是浮面,伍迪.艾倫心目中的巴黎真正迷人之處是發生在這個城市裡的故事:
主角蓋爾是好萊塢一位炙手可熱的編劇,隨著未婚妻伊內茲和來談生意的岳父母從洛杉磯來到巴黎。他立刻喜歡上這座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的城市,也更加堅定他想寫一部「真正小說」的念頭。在巴黎,他們巧遇伊內茲的朋友保羅和他太太,四人決定把臂同遊。保羅是個喜歡賣弄學問的學者,在參觀羅丹的《沉思者》雕像時,大談羅丹和妻子卡蜜兒的關係(但卡蜜兒其實只是羅丹的情人),讓蓋爾心生反感,以後就經常以「尋找小說靈感」而脫隊,獨自漫步巴黎街頭。
就在這樣的氛圍下,他產生了「穿越」——進入他嚮往的一九二○年代的巴黎。因為處於同一個空間,只有時間上的落差,伍迪.艾倫採用的是「灰姑娘的逆轉模式」,童話裡的灰姑娘在午夜十二點就會恢復回來的模樣,而蓋爾則是在午夜十二點由一輛古董車來載他進入一九二○年代的巴黎。但一走出「那個巴黎」的酒吧或房間,他就又會回到他所在的二○一○年。
經過好幾次的穿越,在「那個巴黎」,蓋爾先後遇見了來自美國的小說家費茲傑羅、海明威和史坦因、詩人T.S.艾略特、作曲家波特、畫家曼.雷和歌手貝克(這些藝文界人士當時的確都在巴黎);還有西班牙畫家畢卡索和他的情人亞得利亞娜,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布努埃爾等人。這些大咖都是蓋爾崇拜的大師,如今居然能和他們共聚一堂,如知心朋友般喝酒聊天,真讓他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