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知由何時開始,習慣把電郵的草稿欄當成寫作空間,而草稿欄裡確實存在著很多「草稿」;有的只起了題,有的沒有題目,卻有了一兩段字,甚至小題⋯⋯本以為透過寫作能讓自己更了解自己,原來單是寫作的過程,早已透露出原本的自己。

raw-image

跳躍的思維,也許是天生的吧,記憶中也沒有這是跟誰學習的畫面。不過寫作是創作,需要靈感支撐,想法一旦浮現就得立即抓緊,免得稍縱即逝。那跟我的天性倒是挺配合的,加上記憶力不好,硬要按步就班,剛剛的點子可能早已化成煙塵。看似雜亂,其實又亂中有序,就將它定做一種處世模式吧!

但是,那些珍貴的字句,卻遲遲得不到一個完整的句號。滿籃子的草稿,有頭無尾的文章,是集中力有多麼的不足,拖延症有多嚴重,才會這樣日復日的放著!

raw-image

缺點,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可以接受自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而不應該接納一個不去改正不完美的人。」就是此時此刻最想對自己說的話。社會經驗累積越多,越會欲求不滿;如何能夠在被慾念蒙蔽心眼之前,在渴求擁有的當下,先想一下自己到底有否值得擁有的充分理由;在現今豐盛的物質生活下,也許會是一場成長的學習。

曾經不懂,但漸漸覺得與其與負面情緒角力,倒不如乾脆接納它,也是方法之一。不過,生性還是帶點樂觀正向,與及對「更好」留著一點期待,所以最近得出了一個結論:想追求更多的擁有,就應該擁有「覺知的能力、修正的動力和轉念的耐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井井的沙龍
3會員
17內容數
井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06
「生活是為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現今這個覺醒時代,大眾更強調活出自我,做真正的自己。不要被誰人牽引,亦無須跟隨所謂的領行人。信奉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這種幸福卻比想像中難獲得,因為,世上還是有人沒有與生俱來的自信感。 我,就是這一類人。 朋友都說,我很喜歡矮化自己,事情還未發生,已經想
Thumbnail
2021/11/06
「生活是為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現今這個覺醒時代,大眾更強調活出自我,做真正的自己。不要被誰人牽引,亦無須跟隨所謂的領行人。信奉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這種幸福卻比想像中難獲得,因為,世上還是有人沒有與生俱來的自信感。 我,就是這一類人。 朋友都說,我很喜歡矮化自己,事情還未發生,已經想
Thumbnail
2021/08/18
小時候很愛玩心理測驗,也有留意星座,每次讀報或看雜誌,最先翻閱的一定是印在副刊和後尾幾頁的每日/每週/每月星座運程。不過,沒有仔細研究……
Thumbnail
2021/08/18
小時候很愛玩心理測驗,也有留意星座,每次讀報或看雜誌,最先翻閱的一定是印在副刊和後尾幾頁的每日/每週/每月星座運程。不過,沒有仔細研究……
Thumbnail
2021/07/19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說法,表示「拖延症不是懶,而是逃避」,因為「懶是不願意做本來就不一定要做的事,但逃避是不願意完成應該要做的事」。思索了一陣子,還是想不通這個論點⋯⋯
Thumbnail
2021/07/19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說法,表示「拖延症不是懶,而是逃避」,因為「懶是不願意做本來就不一定要做的事,但逃避是不願意完成應該要做的事」。思索了一陣子,還是想不通這個論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感覺「有心要寫」,到能夠完整的、穩定的寫出一篇短文,我花了兩年。 我寫不出來的卡點,並不在於書寫本身,而是生活其他層面的凍結。
Thumbnail
從感覺「有心要寫」,到能夠完整的、穩定的寫出一篇短文,我花了兩年。 我寫不出來的卡點,並不在於書寫本身,而是生活其他層面的凍結。
Thumbnail
印象中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對於要寫作文功課這件事是非常苦手的,常常寫不到幾句話,整個腦袋就開始打結,也很常被老師說怎麼寫得亂七八糟。 後來有一次學校發了一本兒童作文刊物,裡面應該都是學生投稿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寫我的家庭,大概是因為看起來很有感覺,於是我就依照他的文章結構,模仿了一篇當作作業交了回去
Thumbnail
印象中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對於要寫作文功課這件事是非常苦手的,常常寫不到幾句話,整個腦袋就開始打結,也很常被老師說怎麼寫得亂七八糟。 後來有一次學校發了一本兒童作文刊物,裡面應該都是學生投稿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寫我的家庭,大概是因為看起來很有感覺,於是我就依照他的文章結構,模仿了一篇當作作業交了回去
Thumbnail
人都喜歡曬優越,卻又怕寫得太矯情,被嘲諷,這就是過程。
Thumbnail
人都喜歡曬優越,卻又怕寫得太矯情,被嘲諷,這就是過程。
Thumbnail
確實感受到每天寫的好處,慢慢地開始會留意腦中的靈感,它稍縱即逝,每天寫可以讓這些不著邊際的靈感,化為實在的文字,提筆紀錄的是當下最真實的心情。
Thumbnail
確實感受到每天寫的好處,慢慢地開始會留意腦中的靈感,它稍縱即逝,每天寫可以讓這些不著邊際的靈感,化為實在的文字,提筆紀錄的是當下最真實的心情。
Thumbnail
曾經有人告訴我...... 「不管你心裡在想什麼,把它寫下來。這麽做,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去釐清思緒。」
Thumbnail
曾經有人告訴我...... 「不管你心裡在想什麼,把它寫下來。這麽做,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去釐清思緒。」
Thumbnail
不知由何時開始,習慣把電郵的草稿欄當成寫作空間,而草稿欄裡確實存在著很多「草稿」;有的只起了題,有的沒有題目,卻有了一兩段字,甚至小題⋯⋯
Thumbnail
不知由何時開始,習慣把電郵的草稿欄當成寫作空間,而草稿欄裡確實存在著很多「草稿」;有的只起了題,有的沒有題目,卻有了一兩段字,甚至小題⋯⋯
Thumbnail
同樣的觀念,在任何類型文章都適用。如果你一直因為這些意見而停滯不前,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不夠完整,那麼你的文章永遠只會留在草稿裡,搞到最後自我懷疑到把整篇文章給刪了,這是最糟糕的結果。 以追求作者自我成長的角度來說,將文章「發表出來」的意義,並不在於讓讀者評斷「你的內容好不好」,而是儀式的圓滿。
Thumbnail
同樣的觀念,在任何類型文章都適用。如果你一直因為這些意見而停滯不前,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不夠完整,那麼你的文章永遠只會留在草稿裡,搞到最後自我懷疑到把整篇文章給刪了,這是最糟糕的結果。 以追求作者自我成長的角度來說,將文章「發表出來」的意義,並不在於讓讀者評斷「你的內容好不好」,而是儀式的圓滿。
Thumbnail
最近回想過去發過的八十來篇作品,儘管有很多明顯的瑕疵,例如沒有認真做好標籤分類、沒有想好專欄主題式的做好區隔,圖文編排沒有達到謹慎細致的境界,不過至少保有了一個「真」的原則。幾乎每篇就是從開頭立定方向後,就一路寫到文尾。回頭頂多做一些段落區隔與部分關鍵字句的粗體、底線、斜體...等標註。 而環顧四
Thumbnail
最近回想過去發過的八十來篇作品,儘管有很多明顯的瑕疵,例如沒有認真做好標籤分類、沒有想好專欄主題式的做好區隔,圖文編排沒有達到謹慎細致的境界,不過至少保有了一個「真」的原則。幾乎每篇就是從開頭立定方向後,就一路寫到文尾。回頭頂多做一些段落區隔與部分關鍵字句的粗體、底線、斜體...等標註。 而環顧四
Thumbnail
乍看下好像什麼都能寫,對著空白的Word文件發呆,卻是一點也不陌生的事。
Thumbnail
乍看下好像什麼都能寫,對著空白的Word文件發呆,卻是一點也不陌生的事。
Thumbnail
『不知道要寫甚麼,那就直接開始寫吧』 剛開始從部落客凱若那裏看到這樣的文字,頓時感到困惑不解,不過實際執行起來的感覺,發現還真的是應該這樣沒錯!腦中有甚麼文字、情緒、感觸,就開始動手敲打鍵盤把它紀錄下來,一旦文字開始有了原點,很多思緒就會開始跑出來,開始知道自己想說甚麼,表達甚麼觀點、紀錄甚麼心情
Thumbnail
『不知道要寫甚麼,那就直接開始寫吧』 剛開始從部落客凱若那裏看到這樣的文字,頓時感到困惑不解,不過實際執行起來的感覺,發現還真的是應該這樣沒錯!腦中有甚麼文字、情緒、感觸,就開始動手敲打鍵盤把它紀錄下來,一旦文字開始有了原點,很多思緒就會開始跑出來,開始知道自己想說甚麼,表達甚麼觀點、紀錄甚麼心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