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人系列:機率資訊的陷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推崇理性的科學分析中,檢驗是展現數據理性的常用手段,而檢驗結果往往夜也是決策者下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對於檢定本質的不了解,往往也使人們誤解檢定結果的意義,造成許多爭議。
這些爭議有些是限於情勢本身的不明朗,有些則是出於選擇性的解讀資料,還有些是出於選擇性的呈現資料,當事者若能了解這些相關爭議,自然有助於澄清局面,從而做出一個讓自己可以願意面對後果的決定。
遺憾的是,現在許多醫療資訊以及醫療照顧的收集與決策權其實都掌握在所謂醫療專家的手中,所以一般人也就大多放棄自己對健康的管理權,傾向於認為自己必須採納醫師的所有建議,否則將有嚴重後果。
然而,真是如此嗎?到底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機率陷阱,做個懂得掌控風險的決策者呢?
機率風險
在「風險決策」一書中,作者蓋格瑞澤提供了這樣的例子,說明一般醫生對於檢測結果的認識:
讓我們從作者提供的題目看起 ——
有一名五十歲的婦女,在身體從未出現明顯的症狀下,參加了例行性的乳房X光造影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她嚇壞了,想向你徵詢更多有關乳癌的後續進程和治療。你對這名婦女的其他資訊一無所知,但如果請你評估,一名檢查結果為陽性的婦女,她得乳癌的機率是多少?
這是作者蓋格瑞澤在一項演講中,針對160名婦產科醫生所提出的問題。所以,上述問題中的「你」指的是醫生。
不過,即使是醫生,不了解測試相關數據,也還是無法回答這類問題。所以,作者又提供了相關資訊,嚷醫生們作答:
第一,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 1%。(這是一個「事件機率」)
第二,如果有一名婦女有乳癌,那麼其檢驗結果為陽性的機率為 90%。(意思是,這個檢驗的「敏感度」為 90% )
第三,如果有一名婦女其實沒有罹患乳癌,那麼其檢驗結果為陽性的機率為 9%。(意思是,這個檢驗的「偽陽性」為 9% )
現在如果有一個婦女檢查結果為陽性,她想要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的機率如何,你應當如何告訴她?(這就算是「確診率」。)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暫不忙於計算。可是我們應當學會認識幾個和檢驗有關的機率概念:事件機率、敏感度、偽陽性、確診率 --- 如果知道這些事件的其中三種,按理就可以推出其中三種。
雖然機率這種事,在醫藥公司收集和分析資料的階段時,原就充滿各種可以操弄的空間,但是基本上這四種機率(事件機率、敏感度、偽陽性還有確診率)都是互相連動的,屬於數學上的特性,不會因為人為操弄而改變。
應用到新冠疫情的觀察上,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我們在接受核酸檢測後,即使結果是陽性,也不代表就一定會確診,至於結果是什麼,要看「確診率」是多少,而這是可以由事件機率、檢測的敏感度和偽陽性計算出來的。
那麼,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新冠疫情中,我們最想估計的機率值是什麼?也許,不是確診率,而是事件機率。例如,某一城市的居民在自己城市染上新冠肺炎的機率是多少?或者,如果我們到另一個城市時,染上新冠肺炎的機率又是多少?
這些也許才是一般小老百姓想要知道的資訊,至於檢測的敏感度、偽陽性 和 確診率那些數值,其實都比較屬於醫療機關需要的資訊!
當然,作為一個熱愛數字的數字人,我們也可以趁機了解一下從「事件機率」、「敏感度」、「偽陽率」來計算「確診率」的方式。
不過,在此之前,讓我們提供一下答案讓大家選擇:
A. 90% ---意思是十位檢查結果為陽性的女性中,有九名真的罹患了乳癌。
B. 80% ---意思是十位檢查結果為陽性的女性中,有八名真的罹患了乳癌。
C 10% ---意思是十位檢查結果為陽性的女性中,有一名真的罹患了乳癌。
D 1% ---意思是一百位檢查結果為陽性的女性中,有一名真的罹患了乳癌。
如果有學過機率學的讀者不妨拿出紙筆算一算吧。
下面列出當初作者在柏林調查的一百六十位醫生當中透過投票系統選擇的答案。
有 47%的醫生認為是A,13%的醫生認為是B、21%的醫生認為是C,19%的醫生認為是D。
當然,這些數據都是根據作者所提供的資料所算出來的,所以如果有熟悉機率的朋友就可以很明確的用這些資料算出答案其實是C。
如前所述,我們現在大多數的醫療數據都由醫藥廠所掌控,所以,要計算也只能是用藥廠提供的資料來算。
當然,知道某一地區的醫生如何評估某一事件的主觀機率,對資料分析者應該也是很有意義的資料。不知道,如果有民意機構請160名醫生或公衛專家估計一下以下這個事件「在2021年6月,按照目前疫情進展,一位雙北居民染上新冠肺炎的機率是多少?」的機率,答案會是多少?
順便,可以用一下下面參考資料,回答一下雙北居民,這樣的疫苗分配方式對雙北居民公平嗎?
六都疫苗分配狀況
47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技術發展與人際關係疏離:數位時代的孤獨現象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avatar
努力的小中產
2024-06-09
論語漫讀(68):仁與恕,一以貫之—一個是核心概念,一個是認知方法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裡仁第四)。 一次給學生講學,孔子直呼曾參說,『曾參呀!我的學問一以貫之!』孔子這話既像打算傳授曾子自己的為學精要,等著曾子發問是什麼『一以貫之』?又像
Thumbnail
avatar
江上小堂
2024-02-03
AI藝術與人類藝術大比拚——為什麼我們更喜歡人類的藝術創作?當今「生成式AI」帶來了AI狂潮,不論是照片、圖片、音樂、影片、文章等,都可以找到相關的AI工具來幫助我們製作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內容作品。然而,人類的藝術創造是否備受AI的威脅?心理學家們又怎麼看待人類藝術作品及AI藝術作品各自所帶給觀者的美感體驗呢? 「巧奪天工」的反思 「藝術
Thumbnail
avatar
yun
2023-10-29
第2話「原因」︱《迷途的小搖錢樹人與甦醒的大王冠》第2話「原因」︱《迷途的小搖錢樹人與甦醒的大王冠》 大王冠:「你為什麼進來了迷宮?」 小搖錢樹人:「我只是在迷宮外面的一個大石頭上坐著休息,然後就被傳送進來了。」 大王冠:「看來你是誤觸了隱藏入口的機關,哈哈哈!你可是因此避開了一堆迷宮怪物,而直達了迷宮的最深處呢!不愧是象徵好運的搖錢樹人!」
Thumbnail
avatar
姚念廣
2023-10-13
第1話「相遇」︱《迷途的小搖錢樹人與甦醒的大王冠》第1話「相遇」︱《迷途的小搖錢樹人與甦醒的大王冠》 大王冠:「感謝你喚醒了我,但是,你會找到我,肯定是在迷宮裡迷路了呢!」 小搖錢樹人:「哇!妳是怎麼知道的?」 大王冠:「因為這個迷宮當初就是設計用來專門封印我的,魔法會讓任何想找到我的人都找不到我,只有不抱任何期望的冒險者才能發現我,這就是這
Thumbnail
avatar
姚念廣
2023-10-03
【美術與同人誌】書籍設計師說說那些有關於在香港出版同人誌的事本熊的「內容變現」方法比較特殊──更正確的說法是,對同樣在動漫圈、宅圈的人來說是正常不過,但對一般大眾來說卻是頗令人難以置信的,所以也許這個「內容變現」方法沒什麼可被參考的價值吧?這個方法就是出版「同人誌」。
Thumbnail
avatar
熊太先森
2022-08-09
《2022世足術語懶人包》世足賽足球術語大盤點,讓你聽得懂直播說什麼2022世足賽 – 足球術語大盤點 足球進攻術語 馬賽迴旋 又稱為”360過人”、”馬拉度過人”、”馬賽輪盤”,是一種足球比賽中進攻球員擺脫對方防守球員的帶球過人技巧,視覺效果十足,並且在進攻上又有著很好的轉向選擇,讓防守者摸不著進攻者要帶球突破的方向。 遠射 Tiki-taka 弧線球 世界波
Thumbnail
avatar
2022卡達世界盃足球賽
2022-04-15
當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文章同質性過高,是否還有兩者皆訂閱的必要?身為一個長期訂閱經理人與數位時代的讀者,對於這幾個月來巨思文化集團在電子報上的做法,我想說:我看不到以往「經理人」與「數位科技」的 「Sense」有用心在像我這種透過Email訂閱電子報的觀眾上。 門面有失專業,文章內容與定位不符,恭喜你們得到了許多蹭時事流量的觀眾,失去的只是像我這種少數人種。
Thumbnail
avatar
Patrick.Wong
2021-09-30
近六年成年人口與持照人數於各年齡層組成結構變化為避免在選定目標客群時,避免各自年齡層看似百分比很高,但實際數據一攤開卻有市場規模或選定TA過小的問題發生。 因此本篇針對人口與持照人數的部分,補充兩者各年齡層分佈資料。 最後的結論是,持照人數與人口年紀分佈有相同趨勢。109年開始,撇掉60歲以上的年齡層後,未來五年的最大分佈會落在40到45歲。
Thumbnail
avatar
Patrick.Wong
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