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首國語流行歌曲名叫《愛,很簡單》。愛的確可以很簡單,但深入探究後才會發現,其實愛一點也不簡單,「愛」牽涉的層面太廣,複雜性往往超乎我們所想像。尤其是當涉及與自己帶有某種緊密連結的家人之愛,有時不僅未能帶給我們那種經過刻意渲染、塑造出的「聖潔的光芒」、「偉大又慈愛」的情感,甚至帶給當事者的體驗是既「驚心」、又埋藏著諸多無奈與怨憤。
由此可知,以「家人書寫」作為主題進行寫作的書籍,不僅對於寫作者來說相當不容易,對閱讀後可能勾起深刻共感的讀者來說,也是一大身心挑戰。
過去幾年,我曾閱讀過幾本相當喜愛的「家人書寫」,例如:
- 陳又津書寫新二代移民的故事(父親是退守到台灣的老榮民,母親是買單程機票來台的南洋女子):《準台北人》
- 陳俊志幾近赤裸的勇敢書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 鍾文音陪伴母親大病的道歉信與致謝函:《捨不得不見你》
- 黃哲斌用幽默又具批判精神的文筆書寫對時代的反省:《父親這回事》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介紹以下幾本書,它們曾深深地觸動我,讓我對「愛」有更深刻的體會:
- 最早閱讀且印象深刻的一篇「家人書寫」:尉天驄,〈秧大娘〉
- 讀到欲罷不能、大笑卻又悲傷: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
- 最質樸的聆聽與反省: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 每日、每日充滿眼淚的戰鬥:夏夏,《傍晚5:15》
尉天驄,〈秧大娘〉
尉天驄的〈秧大娘〉收錄於台灣九歌出版社出版的《八十八年散文選》,由焦桐主編。文章中尉老回憶起自己幼年時,母親因常年臥病而無法哺育,因此在他人生的前四年時光裡,便成了「秧大娘」的兒子。
文章中有一段講到,在那個年代裡因為鄉下缺布,因此一般人家的孩子出生後很少像今天的寶寶一樣穿尿布,而會穿一種「特製尿褲」:
這種褲子裝的是老黃河的細沙土,穿上以後兩個小腿被捆得緊緊的,漏不出來,尿濕了就倒掉換上另一批新乾沙。所以一般人家要生孩子了,就會先在院子裡儲存一缸沙土。
據說秧大娘替我裹沙,總先用篩子篩上兩遍,天涼了,還會先在鍋裡炒上一會兒,而且也不會把沙裝得太多,所以我的腿才沒有像很多孩子那樣有點羅圈腿。
身為一名粗壯的農婦,秧大娘的嗓子粗,但很愛唱歌,那彷彿是一種忘卻生活之苦的寄託,又像是置身在一場想像力恣意奔放的夢境中。尉老回憶起秧大娘唱歌時忘情的神情,以及他與秧大娘及其子(秧)一同放聲歌唱,運用的文字平易近人,畫面卻極具張力。通篇文字雖無強烈的情緒,卻感人至深。全文結束於兩岸開放後,尉老回鄉與年邁的母親聊天時,問起秧大娘時母親的回話,可見當時尉老心中濃厚的思念之情:
「後來她怎麼樣了?」
「餓死了!大饑荒那段日子,村子裡實在待不下去,秧就逃往青海去了,秧的娘去投靠他,聽說就在半路上死掉了。」
讀完這本書,我就成了向田邦子迷了。
這是向田邦子於1978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作品,年代久遠,我甚至還沒出生。據說出版後曾被讀者批評「是連家庭主婦也寫得出來的作品」。實在很難想像竟然會有這樣的批評,邦子明明就把人生中的點滴回憶、車中百態、廚房料理和點心,甚至是連電話答錄機的來電訊息,寫得比主婦如我要好看得太多太多了啊!
書名是《父親的道歉信》,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她對父親的描述。其中一個段落是邦子提到父親經常參加完應酬後,還在三更半夜時帶著酩酊大醉的客戶或同事回家續攤:
有一天早上起床,感覺玄關特別寒冷。原來是母親打開玄關的玻璃門,將熱水倒在地板上。仔細一看,竟是喝到凌晨才離去的客人吐了滿地的汙穢,整個在地板上結成了硬塊。……看見母親紅腫龜裂的雙手,我不禁氣憤難平。……
邦子體諒母親的辛勞,接手過去處理。當她一邊趴在地上,一邊用牙籤刮除滲進地板裡的穢物,激動地想:
難道身為保險公司分公司經理的家人,就必須做這種事情才能過日子嗎?對於默默承受的母親,以及讓母親做這種事的父親,都令我怒火中燒。
等我發現時,父親不知何時已經站在我身後的地板上。他大概是起床上廁所吧,穿著睡衣、拿著報紙,赤著腳看著我的手部動作。我心想他應該會說些「真是不好意思」、「辛苦了」之類的話來慰勞我。但儘管我有所期待,父親卻始終沉默不語,安靜地赤著腳,直到我清理完畢,還一直站在寒風刺骨的玄關前。
另一個段落是她寫到祖母過世時全家人守靈的夜晚,當時父親公司的社長突然來訪,邦子描述當時父親的模樣:
坐在祖母棺木旁的父親幾乎是踢開一旁的弔唁賓客般往門口飛奔過去,然後趴在地板上對著一位中年男子行禮如儀。……
從我懂事以來,父親的形象就是充滿了威嚴。他是那種對家人甚至連對自己的母親也會高聲斥責的人……壓根兒都沒想到他會如此謙卑地對人行禮。
我一直都很厭惡父親暴君般的作為。他從來沒買過戒指送給母親,憑什麼自己卻能穿著將洗得筆挺的亞麻西裝上班呢?憑什麼一有部下來到家裡,就得大費周章地要大家幫忙招待呢?即使我們姊弟出痲疹或患了百日咳,他也毫不在意地照常上班,好維持他從不遲到曠職的紀錄。
看來這就是他以高小畢業的同等學力,不靠任何背景地從小弟幹起,贏得公司破天荒晉升的原因吧。……於是對於父親的晚餐總比我們多一道菜、保險業績不進理想的結算日幾乎是遷怒般的揍人行為……我已經能夠諒解了。
直到今天,只要想起那一夜父親的模樣,我的胸口便一陣激動。
不過邦子在書中也不光是在批判父親,從書中許多地方也會發現她享受著父親對她獨有的寵愛。總之,邦子的文字風格極具畫面感,能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一個又一個回憶片段,有時讓我邊讀邊拍手大笑,有時又蒼涼的讓我靜默不語。
我原本心想,這應該是由於邦子曾長期撰寫電視劇劇本,也做過一段時間的電影雜誌編輯,所以練成這樣的寫作特色。不過當我看到書末的「後記」,才終於明白,原來寫書時的邦子已罹癌三年,書寫的同時也擔心自己可能隨時死去,因此當時的她,是用「寫給沒有接收對象、輕鬆自在的遺書留在這世上」的心情,寫成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唯有親身走過一趟生死關卡,才能將人生的況味用這麼真實又灑脫的文字如是呈現吧!
知道廖瞇是因為她的一本詩集《沒用的東西》。真正認識她則是因為某個合作的案子。記得那天臨別前,渾身帶有哲學氣息的她說到自己正在寫一本書,當時令我萬分期待。《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於去年五月出版後好評不斷,有人看完書驚訝的表示,原來我們和「滌」的距離這麼近(或者自己與家人就是)、卻又這麼遠;有人也開始勇敢地把自己的家庭場景與真實經驗寫出來,獲得許多讀者滿滿的共鳴。
這本書我讀得極慢,原因之一坦白的說,是因為廖瞇的書寫方式(關於此點,下段會多做說明)。原因之二則是,經常讀到書中一個段落,就起身重讀書中提到的另一本書:Carl Rogers的《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宋文里譯)。
與其說《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本書,我倒認為更像是一種作者的記錄,一種「允許自己去了解(understanding)他人」(請容我引用Rogers之言)的記錄,記錄自己與一個「我們沒有人家說的那種深厚的手足之情,他只是跟我一起長大」、退伍後自決於隔離外界(甚至包含自己父母)的家人,一段設法互動的體驗。或者,也是一趟作者對於自身心靈偏僻角落的「探險之旅」。
有好幾次,當我閱讀書中描述時,竟不經意成為作者,感覺到置身在一段段再真實不過的生活場景中,感覺到自己同時在顫抖、在戰鬥;當作者考慮到寫作倫理,把書稿電腦檔案開給「滌」閱讀時,我也跟著她一起緊張:
我說,好緊張。滌說緊張什麼?我說,我會害怕。滌說,有什麼好害怕的?我說,我就是害怕。
「我害怕你讀了之後,會不喜歡我。」我說,我就是害怕。我問滌,你會害怕我不喜歡你嗎?滌說不會。我說我也知道你不會,你不怕別人不喜歡你,而我會怕,「我想要寫的,就是我們之間的差異。」
滌看著我,他看著我的眼睛,那表情像是佩服我能說出自己的害怕。
很佩服廖瞇有勇氣用文字記錄下來。也很驚嘆她的寫作究竟是渾然天成,或是在書寫及閱讀中受到Rogers的影響,盡可能地運用最「質樸」(naively)的方式去聆聽「滌」:她敢於聆聽、回應那些可怕的、微弱的、看似怪異的、不正常的、甚至是可恥的感覺……那些一直存在於「滌」心中的種種感覺。
一直很喜歡《成為一個人》書中的一段話:
而能夠允許自己真正地去理解他人,實在具有無比珍貴的價值。很感謝廖瞇為我們做了示範。正因為愛是極其複雜的,所以請記得,理解,永遠比批判來得重要。
相較於向田邦子書寫「懷舊回憶」,夏夏的成長年代跟我比較貼近,而她的家庭背景剛好又跟我有一些雷同(那些家庭菜餚啊、母親標會籌錢啦……),所以即使至今我還沒有照顧失智家人的經驗,不過大體而言,閱讀《傍晚5:15》時相當有感。
夏夏在書寫失智症父親,有更多情感則在寫母親;在父親中風出院後,母親的驟逝讓一切快得措手不及:「自從母親過世後,我也不知道能去哪裡過年。因為過年的意義好像隨著母親的離開從世間蒸發了,也像冬天的太陽突然間就消失得沒影兒。」
她寫父親:
我因為他的遺忘,而徒勞地忙碌。我們各自演繹著心於亡兩字的不同組合。
當衰「亡」重壓在「心」口上,大自然所創造的保護機制於是啟動,父親被遺「忘」掌權。此時,再也無法負荷的記憶都遭刪除,生命剩下全然的呼與吸、睡與吃,時間的刻度亦如掌紋般被磨平。
當「心」的一旁總有死「亡」如影般隨侍在側,「忙」亂取代了安寧。時鐘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成了障礙賽需要跨越的關卡,又像是一道道索命符,催促著我的腳步快快快,動作快快快,才能勉強應付父親的需求。
閱讀時,我因為時常情緒翻湧,有好多次都很想緊緊擁抱作者。我想到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裡飾演主角的Julianne Moore,她飾演一位聰明的大學教授,卻在五十歲時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那是一種大腦神經系統退化的病症,隨著病情惡化,患者將失去記憶,甚至連自己也認不得了。片子裡最觸動我的片段,是知道自己病情加重的Alice的演說:
My greatest wish is that my children, our children, the next generation do not have to face what I am facing.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m still alive. I have people I loved dearly, I have things I wanna do with my life. I rail against myself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but I still have moments in the day of pure happiness and joy. And please, do not think I am suffering, I am not suffering, 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 So living the moment, I tell myself,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可能不精確的翻譯:
我最大的願望是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和下一代,不用面對我現在所面對的一切。而現在,我還活著。我有深愛的人,有我這一生想完成的事。
我責怪自己記不清楚事情,但每天我都享受著純粹的幸福和歡愉。請不要以為我正在受苦,我不是在受苦,我在努力掙扎,掙扎著和事物連結、掙扎著和過去的我保持聯繫。所以,我告訴自己,要活在當下,並且不要太責怪自己要學會失去的藝術。)
或許「活在當下」,就是這段學習不斷「失去」的生命旅程,送給我們最大的禮物。然後,就又不由得想起一本今年新出版的繪本:《
奶奶的奇幻暑假》。非常喜歡,一併推薦!
謝謝您讀完這次的閱讀排組,歡迎您留言,分享您讀過的書籍!
讓我們一同充實這個主題的閱讀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