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比較 - 你看人家妹妹都比你厲害|2歲

2021/06/1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無所不在的比較 - 你看人家妹妹都比你厲害
公園故事第二發(是說最近沒有新的公園故事可寫了...希望疫情趕快穩定下來)。大概是半年前的故事,在小妞還沒去上學的日子裡,幾乎天天在公園野放,住家附近的四個公園輪著玩,媽媽除了能好好放空一下,也會順便觀察一下其他同年齡的小孩。
早上野放會遇到比較多長輩帶著小孩,下午則是比較多爸媽帶著小孩,小朋友很容易不小心就玩在一起,所以媽媽我也會跟一些家長或長輩輕微互動一下。不論是有互動,或是僅旁觀,很容易會聽到類似這樣的句子:「你看人家妹妹都比你厲害,你是哥哥/姊姊耶...」尤其是長輩。
印象比較深的有兩個小故事。這天我們去最常野放的公園,這個公園的遊樂設施不大,但小孩總是非常多(難道風水好?),其中一個設施是魚骨鏤空設計的天橋,所以橋面會有一些洞,但不是很大的洞,腳不至於掉下去,不過沒走好的話鞋子有可能卡住,因為小妞就卡住過幾次。小妞從一歲半就開始挑戰這個天橋,初幾次見面根本不敢過去,後來慢慢可以讓媽媽陪著過去,再來慢慢挑戰自己爬過去、戰戰兢兢的走過去,到現在根本無視那些洞,直接飛奔、跳躍過去。

這天到了公園很快就跟一個小姊姊搭上線(一起玩一次溜滑梯就能手牽手變朋友!?),既然找到玩伴了,媽媽我就能放心放空一下。放空的同時我也注意到小姊姊不太敢過魚骨天橋,她走得非常慢,跟咻就飛奔過去的F小妞形成明顯的對比。魚骨天橋是到達溜滑梯的必經之路,F小妞都會在天橋的另一端等小姊姊走到再一起溜滑梯,大概這個模式玩了幾輪溜滑梯後,我聽到小姊姊的爸爸說話了:「妳怎麼那麼慢啊!後面還有好多小朋友在等妳,你看人家妹妹都比妳厲害!你是姊姊耶!
聽到這樣的話真的替小姊姊感到難過,從小姊姊走天橋的方式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她蠻害怕的,也許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天橋,也許不是第一次遇到,但她還沒獲得夠多的練習足以突破心理的害怕。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爸爸的那句話都沒辦法帶給她正面的幫助,甚至更容易削弱她的信心,讓她對自己能過天橋這件事更沒有自信,進而更害怕這樣的天橋。
爸爸的後半句話讓我非常想替小姊姊報不平,自己在家中排行老大,這樣的句子算是從小聽到大,自己多半是反感加上覺得不公平。主要原因在於這是一個不對等的比較,年紀比較大不等於比較厲害,這點在自己長大出社會後完全能證實,再者你知道我家小妞練習了多久才有這樣跑跳天橋的能力嗎?她練習了超過半年,一週來這個公園2~3次。
這是一個社區型的小公園,一般會在這邊玩耍的小孩都是附近的住戶居多,我們很常來這個公園,這天是第一次遇到這個小姊姊,而且附近幾個公園的遊樂設施都沒有魚骨天橋,所以可以大膽推斷小姊姊應該很少遇到這樣的設施,也就是很少有練習走天橋的機會,這跟小妞的練習次數有很大的差異,建立在這樣不同基準狀況下的比較,除了帶來傷害以外實在沒有多大的幫助。

聰明的你應該看出來了,這篇要說的是很常聽到的—「比較」。小姊姊爸爸使用的句型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應該很常能聽到,尤其你跟我一樣在家中排行老大的話。在我的認知裡,應該是長輩比較會使用這樣的句型,然而在公園放牧一年的觀察下,讓我蠻意外的是,年輕父母使用同類型句型居然也不在少數。
不過這也是有跡可循的,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可以影響他一輩子。如果沒有奮力跳脫,強化自我檢視跟學習,就會自然而然的帶著童年時期耳濡目染下父母給予的習慣跟觀念一直生活下去。原生家庭的影響,不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都不是壞事,對我來說,它迫使我思考跟突破,讓我學習到更好的教育及互動方式。
雖然個人對「比較」這詞有點反感,但比較並不是壞事。好比良性的競爭可以帶來進步一樣,「比較」也是一個雙面刃,良性的比較可以增加信心,形成正向循環。
無所不在的比較 - 你看人家妹妹都比你厲害
另一個小故事是發生在朋友家。那時的F小妞大約一歲半,跟朋友的女兒S妹妹差三個月。那天我們在S妹妹家一起吃午餐,那時的F小妞已經可以自己吃飯而且不會掉的滿地都是,S妹妹的奶奶看到這樣的狀況不斷的稱讚小妞很棒。然而一轉頭,她跟自己的孫女說:「你看人家姊姊都會自己好好吃飯,哪像妳都弄的到處髒兮兮的。」
整個吃飯的過程中,我不斷聽到:妳看妳弄的... 妳不要拿... 你怎麼吃那麼少... 同時我也發現了,我的朋友跟她自己小孩的溝通方式跟小孩的奶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然而這個模式的溝通方式其實非常常見,如同前一段說的,如果我沒有跳脫原生家庭,不意外的,我也會延續類似的溝通方式在自己的小孩身上。
S妹妹吃得少又挑食,這是讓她的父母煩惱的一個問題。這次跟著S妹妹一起吃飯, 我大概能猜想為什麼她的食慾不好了。整個吃飯的過程中我不斷的聽到責備跟負面的詞語,我一個大人在旁邊都聽的倍感壓力,更何況當事者呢?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飯會有好的食慾嗎?
也許你會說,她還那麼小聽不懂。的確,一歲多的小孩沒辦法完全聽懂大人的語言,但她能感受到情緒,感受到大人話語中的情緒。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靜止的臉(Still face experiment)。
當母親對小孩笑的時候小孩會感到開心的跟著笑,當母親只是靜靜的看著小孩沒有任何表情時孩子開始慌張、試圖要母親做出反應,然而母親繼續維持沒有表情的臉看著孩子,孩子開始大哭。這個實驗反應了兩個心理狀態:
  1. 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唯一的依靠,當父母無法給予回應時會讓孩子感到焦慮,甚至崩潰。這部分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在下方連結)。
  2. 即便是不會說話的嬰兒都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緒。媽媽的面無表情就能讓小孩感受到緊張、焦慮,更何況媽媽若是展現負面情緒呢?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感受過父母生悶氣?就算父母說沒有,你依舊能感受的到,而且那一整天只要待在家裡就覺得壓力大,做什麼事都不對勁,這就是散落在環境中的負面情緒。
F小妞在整個學習跟練習自己吃飯的過程中,不論我收拾的再累,我都沒有給她任何的挑剔、責備或類似的負面情緒詞語,相反地我給予的是鼓勵:掉下去了沒關係,我們再練習就好,及大量的試錯機會。對比S妹妹的吃飯環境,小妞不但吃的沒有壓力,而且在鼓勵的環境中,小妞對自己使用湯匙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食物掉落地板的數量也不斷減少。如果S妹妹也有類似的吃飯環境,這樣奶奶的比較才比較有意義。
不要拿別人的好來對比你的不好,你不知道別人花了多少時間、練習了多久、在怎樣的環境下;不過你可以藉由了解別人成功的過程,及他所付出的努力,來鼓勵自己做的更好。

如同前面說的,「比較」好比一把雙面刃,怎麼比較才能帶來正向的效果呢?
在法國唸書的日子裡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不論是期中或期末,在每一次的成績單裡只會看到自己的成績,有時可以看到同學的成績,例如公開報告這類,然而從來沒見過全班成績排名這件事。這讓從小看習慣排名的台灣學生來說,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問了當時的男友,難道法國的學校都沒有在排名次嗎?這樣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呢?我得到的回答是:大學之後因為每個人的選課有所差異,所以沒有排名的必要。大學以前還是有排名的,不過你只能看到自己的名次,看不到其他同學的名次,因為你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只要跟自己比較就好。在二十幾歲時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觀點真的是驚嘆!同時也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以至於在後面的人生裡,我持續嘗試並實踐這樣的觀點在自己的生活中。
回到上述的兩個小故事,怎麼運用比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 對於公園的小姊姊,我會說:「你看妹妹好厲害唷!一下就跑過去了,妳要不要試試看?」「沒關係,我們慢慢走就好,妳已經比上次進步了,多練習幾次也可以跟妹妹一樣厲害。」
  • 對於吃飯的S妹妹,我會說:「你看姊姊會自己吃飯好棒!你要不要自己拿湯匙試試看?」「沒關係,我們慢慢練習,你已經比上次進步囉!很棒!」
兩個場景中用到的方法是一樣的:
  1. 僅敘述或稱讚別人的好,不拿來跟自己做比較,不過可以拿來當作目標或看得更平淡點,當成示範就好。
  2. 邀請你的小孩試試看。每個小孩的個性不一樣,有些比較大膽,有些比較謹慎,當小孩拒絕嘗試時也不用過度反應,多給他一點時間跟機會就好。
  3. 只跟自己的過去比較,讓他知道自己進步了多少,由此建立起信心,才能做更多的探索跟嘗試。
其實不只對小孩,對自己也是一樣的。好多大人們都是在傳統的比較環境中長大的,這樣的比較是讓我們更有自信還是更沒自信呢?上述的方法大人小孩都適用,在生活中實踐看看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acebook >> F&Y的小世界
FY的小世界
FY的小世界
歡迎來到F小妞&Y小弟的小世界。這是一個跟小孩們一起茁壯的成長紀錄,也是媽媽我的成長紀錄。小朋友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你的態度、你的行為、甚至你自己的童年。他們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過去,調整自己的思維,進化應對能力及應變能力,來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F小妞2歲8個月|Y小弟11個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