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班到大班,下午三點四十五分放學接到孩子後,姊姊會要求在學校附近的公園玩耍到五點再回家。
風一般的姊姊,怎麼可能把公園只當公園,簡單的遊具,硬是有她自己的一套玩法,一起玩的同學和家長,從小看著也都習慣。
直到大班下學期的某一天,有一個阿嬤帶著兩個小男孩來公園玩, 看見姊姊在溜滑梯和單槓各種玩法,已經在旁碎念說「這樣很危險捏!」,然後叫她孫子不要看不要看,我過去跟姊姊說現在有別的小朋友在先不要這樣玩。
但如果孩子講一次就聽得懂哪還叫孩子呢?
她和同學們玩得起勁,後來竟站在溜滑梯上層走道的扶手欄杆上,剛才阿嬤的小孫子像看到馬戲表演一樣還跑到溜滑梯旁邊找了個清楚的角度看著這種驚人之舉,阿嬤很緊張地跑過來說:「不要看了啦!回家回家不要玩了!」然後就氣沖沖地牽著兩個孫子走人。
我看著姊姊說:「哇,你看,兩個小孩沒得玩了。」
「他們為什麼要回家?」姊姊一頭霧水。
「他們的阿嬤怕他們會學你爬高高會危險,所以先帶他們回去了,這樣弟弟們就失去這次玩的機會了。之前媽媽不是有說如果沒有人的時候隨妳怎麼玩,但是有小寶寶的時候就要正常方式玩。」
「那如果是我的同學在的話我可以爬嗎?」
「妳的同學都很習慣妳的玩法,他們跟得上就一起爬,跟不上的也不會想爬,就沒關係,但是小寶寶不知道又愛模仿就比較危險。」
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想,其實媽媽真的很矛盾,又希望孩子勇敢嘗試,又害怕他們受傷,又希望孩子創意冒險,又擔心他們脫離常軌。
或者,其實更多成分我們是害怕旁人的眼神?
如果今天孩子還在學走路,我們ㄧ定亦步亦趨的跟著看著叮嚀著,我們看著孩子成長,我們清楚他們的能力,在不危害到其他人的安全時,我會允許孩子去挑戰他自己的冒險,我也相信他會注意自己的安全。
但好奇怪啊,當我自己帶著一兩歲的幼兒在公園,如果看到大哥哥大姊姊爬上爬下,我可能也會很生氣制止或心裡抱怨這些孩子真沒規矩,可是等我的孩子長大到想去攀爬時,為什麼我就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呢?
所以我現在害怕的其實是那個跟我當年眼神一樣的別人。
一大群小孩一起出遊時,我的孩子總是每位叔叔阿姨會一直提醒「不要爬!不要跑!不要離大人太遠!」的那個,我也跟她說,媽媽不太管妳要怎麼玩,但是當大人喊名字就是已經有安全疑慮的時候了。
而公園的遊具,或是爬樹,或是從大石頭或某種高處跳下來,到底是安全還是不安全?我該相信孩子對自己身體的判斷,還是直接用普羅大眾的使用方式來限制?
好好待在房間的弟弟曾經不知怎麼的額頭就開了一道傷口,那個傷口讓我自責好久也緊張在意好久,是不是孩子一秒鐘都不能離開我的視線?而在現場的爸媽又能完全阻止事件發生嗎?孩子永遠都要留在身邊嗎?既然他們總有一天要飛的,這些擔心的雜念我們要繼續讓他在腦海中出現嗎?
是的,當了爸媽之後,會一輩子掛心的,一輩子都會害怕孩子受傷的,可是在孩子的冒險與成長過程中,信任放手與擔心之間的平衡不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課題嗎?
當爸媽好簡單,也好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