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一、前言
三寶是我們的信仰目標,也就是引導我出離生死苦海的善知識。但是眾生從無始以來,已經累積很多身口意的業行習氣,就是已經看到信仰目標了,一時要超越業障得到解脫,並不是那麼容易,這還需在逆緣中作一番掙扎的超越磨鍊。佛陀為了幫助眾生逆轉身口意的業行習氣,制定「五戒」做為幫助佛弟子突破業行習氣的善知識。
有一個弟子問師父說︰『世界上甚麼最價值?』 師父答︰『忠告。』 弟子又問︰『甚麼是一文不值的。』 師父答︰『忠告。』 弟子疑惑,追問師父︰『為什麼?』 師父開示弟子說︰『忠告被人接納,就成為世界上的無價之寶;忠告不被人接納,就變得一文不值。』
佛陀制定的「五戒」,就是對我們眾生身口意三業行的五個忠告,俗語說「忠言逆耳」,我們要逆轉自己的業行習氣,就要學習接納逆耳之言──五戒的忠告,如果我們能接納五戒,在日常生活中去奉行,五戒就是逆轉我們業行習氣的無價之寶。為了要和大家共勉奉持五戒,今日我將五戒的內涵,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二、認識不殺生的意義
「五戒」是以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行為來制定戒行的,在身業方面有三條戒行︰
身業的第一條是「不殺生戒」:
昨天我已經說過了,佛陀是以骨肉之情在愛護眾生,因此制定「不殺生戒」來達到護生的目地。因為眾生無始以來殺業習氣非常濃厚,要叫眾生自動去護生,很困難,所以才制定「不殺生」的戒行,幫助眾生逆轉殺生的身業習氣,以不殺生的護生行持,來成就人倫道德的仁德。
我國佛教的僧團,因為不能像南傳佛教的僧團過托缽的生活,所以為了要受持不殺生戒,在戒行上又增添了「素食」的莊嚴戒行,而且將這個「素食」的行持,推廣到民間,已經成為中國人用來「行善積德」的民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這個民俗只是建立在「行善積德」的立場,並沒有建立在「護生」的立場上,這樣的行持,並沒符合佛法的精神。
譬如︰地方神廟作醮,家家戶戶齋戒素食一星期,以此表示「行善積德」,一星期過,大開殺戒,濫殺眾生拜祭鬼神。這實在是非常荒唐的行為,等於俗語所說的「三代積蓄,一代虧空」一樣,這一日的殺生罪過,就是一星期齋戒積蓄下來的素食功德,也抵不過這一天的殺生罪過。
如果一個持五戒的人,他的素食行持,只是為修功德而發心,這種持齋的心態和行為,只有素食的行為,並沒有護生的精神,這樣就是持長齋也一樣是破戒,破在沒建立護生的精神。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上,要受持到完全不去傷害到一切眾生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做為佛教徒「護生」的修養不能不建立,就是做不到也要建立護生的精神,有護生的精神,慢慢對一切眾生的生命就有尊重的涵養。
過去,我還未學佛以前,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凡是看到一隻螞蟻在活動,馬上就將牠置之於死地,五指山隨手就橫掃過去,看到成群的螞蟻在活動,隨時就搬出火刑來侍候,拿幾張紙,點一把火,把這些成群的螞蟻全部活活燒死。
三十多年的持戒生活,雖然還不能說做到不殺生,但護生的精神,已經能夠使我提出尊重生命的修養了。現在我可以接納過去感覺很討厭的螞蟻,和我共同生活在相同的時空中。今年雨水多,螞蟻都搬進屋子內求生存,我房間裡的書桌,時常都有螞蟻伴我一起看書、寫字,這一些螞蟻,在我眼前、手邊、筆下走動,我沒一念殺念,也不感覺討厭,能夠提出一份包容心,去容納牠們在我的眼前、手邊、筆下自由活動。
在持戒的生活中,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距離,一天比一天接近,所以我肯定在不殺生戒的受持生活中,是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結合在一起,我們要像佛陀以那一份「骨肉之情」去愛眾生,在受持不殺生戒的戒行中,隨著身業的殺生習氣的逆轉,自然就漸漸能夠發露出來。

三、認識不偷盜的意義
身業的第二條戒是「不偷盜戒」:
眾生無始以來佔有的欲愛非常濃厚,雖然從國家到社群,從社群到家庭,「不偷盜」已成為國法家規了,但這只是防範粗相的侵佔行為,對細相的佔有欲愛,並不是國法家規所能管制的,這要在宗教教育中去自我超越。佛法的「不偷盜戒」是幫助眾生超越欲愛的佔有習氣,以此戒行來淨化身心,成就人倫道德的義德。
佛經上記載,有一個佛陀座下弟子,有一日清早路過一個蓮花池,聞到蓮花散發出來的芬芳香味,就停腳站在蓮花池邊享受芬芳的花香。這個時候,守護蓮花的花神就出來抗議,指責這位比丘說︰『我要去向佛陀告狀,你偷了我的花香。』
從這個典故,我們就可以體會受持佛法的「不偷盜戒」,甚至對塵緣的留戀,也是要去超越佔有的欲愛,留戀塵緣的習氣,也是要藉不偷盜戒來淨化,像這樣微細的戒行,尚且要去淨化超越,何況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在利害衝突的時候,佔人家的便宜,更加是不可有的行為。
佛法的戒律和國家的法律,制定的作用立場不一樣。佛所以制戒,是要幫助眾生「超越自我的煩惱」,所以戒律是用來淨化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不像國家的法律,是隨順民情的需要來制定,因此持戒是不能隨順眾生的欲求心來取捨戒行的,如果以眾生的欲求心來取捨戒行,是無法幫助我們自己超越煩惱業障的。
昨天我聽一位信徒提起,在他住區附近有一位某慈善單位的委員,這位委員為這個慈善單位募收慈善捐款,有人懷疑他侵佔慈善捐款,向他責問,這位委員就當眾向天咒誓,說他如果有侵佔慈善捐款的話,後世就墮落畜生道轉生做狗,有人向他說︰『狗有那麼多,什麼人會知道是你去轉生?』那位委員就又再向天咒誓,說如果他有侵佔慈善捐款的話,後世就轉生做一隻無毛狗。
後來這位委員因病去世,他死以後,在他住區附近,有一戶人家的狗母生產幾隻狗子,其中有一隻無毛狗,到目前已經二、三個月了,這隻狗子也一樣不長毛,大家都認為那一隻無毛狗就是那一位委員所轉生的業報身。
這個傳說如果是真實的事情,我們就可以證明受持佛制戒律,是要腳踏實地去淨化自己的身心行為,不是標榜一個咒誓就可以遮蓋過自己的罪行,就像這位委員如果有偷盜慈善捐款的話,用一個咒誓要來建立自己的清淨身心是無可能的,遮得過別人的耳目,卻是遮不過業行的報應。

四、認識不邪淫的意義
身業的第三條戒是「不邪淫戒」:
這條戒是針對在家人的生活所制定的戒行,淫欲戒出家人所受持的是「不淫戒」。所謂「不邪淫」就是不可以和不合法的異性發生夫妻關係,就是合法的夫妻也不可以在齋戒日或不適當的地點和時間行淫,不可以自己手淫,不可以和同性行淫。佛法是以這個戒行幫助眾生建立人倫道德的禮德。
淫欲是眾生最難自拔的欲愛,這種生理衝動是眾生的生死結合,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一期生命捨報以後,習氣成為業力,將會造成中陰身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因為中陰身投胎之前,是看見兩性交配生出欲愛之心,才投入母體的,當時中陰身若是對女性產生欲愛之心,投入母體,就成為男胎;如果對男性產生欲愛之心,投入母體,就成為女胎。
所以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業力會使他的中陰身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在六道中的眾生,淫欲習性最深重的就是畜生,因此淫欲若沒有適當的控制,不但現生家庭眷屬不能得到安樂的保障,淫欲的習氣也會成為墮落畜生道的業力。
因為生理欲求的衝動,是很難突破的習性,而且又是生死輪迴的結合因緣,凡夫俗子突破不了,至少也要有一個適當的控制,所以佛陀制定「不邪淫戒」,幫助眾生減少淫欲的業力,如果厭惡生死,要求出離生死輪迴,那就一定要修「不淫」的出離行,才能夠澈底淨化淫欲習氣。

四、認識不妄語的意義
另外在口業上,有「不妄語」的修養:
因為妄語往往會連帶造作「兩舌、惡口、綺語」的口業,所以口業的戒行,雖然只標示「不妄語」一個戒相,在行持上也需要兼顧「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戒行,以這四種口業戒行的修養,來成就人倫道德的信德。
不妄語,是不可以說欺騙人的話。 不兩舌,是不可以說挑撥離間的話,不惡口是不可以說刻薄、中傷人的話。 不綺語,是不可說美麗無意義、誇大不實際的話。
這一些言談,都會破壞修行人的品德,而且嚴重者也會造成很大的禍害,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不和動干戈的情形,在我們的生活上是時常可以看到的禍害,語言的傷害,有時好像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往往會造成人與人相處的不和睦、生活的不安寧。
當然妄語也會有善意的妄語,一般來說,就是善意的妄語也要防範負面的誤會,所以受持五戒的人,在口業上,如果要造作善意的妄語,自心就要抱著為利益他人而「下地獄」的決心,先有這種心理準備,說了妄語以後,萬一發生負面的誤會,才有承擔業障的勇氣。
譬如︰佛陀制定僧團要過著「持午」的生活,過了午時就不進食了,這條戒在早期的中國佛教僧團中還有在受持。
南北朝劉宋文帝義隆信佛,有一天發心供僧,那時候的僧團還注重持午,皇帝的宴席開筵時間超過午時,應供的僧侶沒有人敢進食,大家都坐著不動,皇帝覺得奇怪,心裡懷疑應供的僧侶嫌他供養的菜不好吃。
當時有一位道生法師,恐怕出問題,當下就起來問大眾︰『為什麼大家不吃呢?』其中有一位比丘很小聲對道生法師說︰『好像已經過午了。』
皇帝聽到這句話就說︰『才剛要到日中的時候。』這句話等於是說還不到日中的午時,也就是說還沒過午,實際上已經是過午了,皇帝卻說還未到日中。
道生法師聽皇帝說才剛要到日中,馬上就向大眾宣佈說︰『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然後就拿出自己的缽來用餐,大家看他進食,也跟隨進食。
我們中國皇帝稱作天子,所以天子代表天,天子說「日才剛要到中」,就是「天說始中」,既然天子說太陽還沒超過日中,不進食就觸犯皇帝的美意了,後果必定是「欺君重罪」,佛教就別想要在中國流佈了,所以道生法師為了維護佛教的生存權益,權巧應變,實際已經過午了,他也配合皇帝的話,說出「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的妄言,並捨「不非時食」的持午戒行進食了。
道生法師這種應變的捨戒行為,是抱著下地獄的決心,也就是說︰『我今天捨戒說妄語吃這一餐非時食會下地獄,寧可我自己來下地獄,也不能讓佛教因為這個戒行,斷絕傳播佛法的因緣。』
古今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捨戒維護團體權益的大德大有人在,所以我們要捨戒造益眾生的當時,內心就要有準備去面對負面的業報,不必要再去擔心捨戒的行為是不是會帶給自己不利的問題。因此受持五戒的人,若是要說善意的妄語,自己就要有「入地獄」的決心,日後如果發生負面的煩惱,才會有超越人事困擾的勇氣和定力,憑這份勇氣和定力,自然就有突破業障的力量。

六、認識不飲酒的意義
五戒最後的一條戒,是「不飲 酒戒」:
這條戒是用來維護我們的意業,以達到發揮人倫道德的智德。
我們在清醒的時候,要超越自己貪、瞋、痴的煩惱習氣,尚且非常掙扎,如果理智又再受麻醉,貪瞋痴的煩惱賊就更加放肆。
麻醉物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最常見到的可能只有酒,所以佛陀才戒定「不飲酒戒」,不飲酒戒是用來幫助眾生維護清醒的理智,所以不飲酒戒的戒行,是包括不使用一切的麻醉物品,不管是吃的、吸的、注射的,一概都包含在「不飲酒戒」的戒行中。
麻醉物品適當的使用,也可以成為良藥,所以五戒中的前四戒是屬「性戒」,性戒就是完全不准改變的戒行,最後這條「不飲酒戒」是屬「遮戒」,遮戒是可以隨環境、時間、地方風俗的需要,在戒行上做變通,因此,麻醉物品只准變通作適度的藥用,不可過度的使用。
一個人一旦染著使用麻醉物品的習慣,他的人品必定亂七八糟,在我們的生活接觸中,時常就可以看到因飲酒誤大事,因吸毒品不顧尊嚴的人,甚至控制不了貪瞋痴的業行,到處作亂,加深自己的貪瞋痴的業障,而且危害社會人群的安寧。
俗語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可見人要墮落很快,要上進就困難了,因此「不飲酒戒」雖然是屬遮戒,佛教徒要開這條戒行,也要相當的謹慎,以免在自我原諒下,養成使用麻醉物品的習慣。

七、結語
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時時和五戒這五個善知識同行,我們戒行,因為受著過去習性業力的牽制,要將戒行受持得很完美,這是不可能的,但做不到並不是代表我們破戒,因為我們還在學習守戒,只要我們還有一念「守戒」的意念,時時拿出自我觀照的「自我觀音」的教育觀念,以「觀音」的修行精神來督導自己的生活「以戒為師」,如此在觀音妙智力的加被之下,我們的戒行就能夠漸漸莊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前言 我從佛教徒最基本的信仰理念來提挈大家去把握「三皈五戒」的修學,對三皈五戒的尊重,不但要如同尊重師長善知識一般去親近,而且要將三皈五戒的行持生活化、平實化,成為自己起居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同行善知識。 佛教的信仰是「皈戒一體」的,所以做為一個佛教徒,三皈五戒是必持的修行,因此必定要求受三皈五戒以
一、前言 信仰佛教,如果對佛法沒做生活體悟的話,便會落入迷信,迷悟之間的心念,對人生觀就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差別,為了要為大家建立佛法正見,我提出「不憂不悔」和「不疑不惑」的人生觀和大家共勉學佛的生活觀念,有了正確的學佛觀念之後,就會漸次成就一種「不忘不失」的宗教生活智慧,有了這份「不忘不失」
今日要準備和大家共勉的正見是「不疑不惑」的生活智慧。「疑」與「惑」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有疑念,所以才會起惑障,學佛的人最普遍的疑點,是「疑自、疑法、疑師」,從這三個疑點引生百萬的惑障。 二、疑自信仰 「疑自」就是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自己的修持能力、懷疑自己的修行功德,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懷
前言: 今年中,有一、二個在佛門走動的信徒,因為意外傷害和病痛,一個是英年別世,一個是英年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面對這種無常的事情,給我最大的震憾是「無常」的逼迫。 我心裡時常這樣想︰『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時常勸人老年以後才找信仰歸宿,才去學佛、念佛,這些勸人老年才拜佛的人,從來沒想到人也
每逢法會的時候,我看到來道場結緣的人潮,就深深感受到佛教徒的「結緣」觀念,真的是美化人生的一大動力,因為在結緣的行動中,處處洋溢著「化私為公、化我為眾」的溫馨人情,我們從結緣者充滿法喜的臉上,就可以感受到一個人若從「小我」的領域中脫穎而出時,在大我的人間生活,會更有意義、更加快樂。 「結緣」在佛法中
行菩薩道能成就功德法財,我們世間對有錢的人,稱為「富翁」,在佛法裡,得到很大的佛法受用,建立很多的功德者,則稱為「法財長者」。法財的建立是要以六度在日常生活中行菩薩道,就像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他每日的生活,都是在六度中建立福慧兩足尊的功德法財。 《金剛經》上描述釋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是:『食時
一、前言 我從佛教徒最基本的信仰理念來提挈大家去把握「三皈五戒」的修學,對三皈五戒的尊重,不但要如同尊重師長善知識一般去親近,而且要將三皈五戒的行持生活化、平實化,成為自己起居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同行善知識。 佛教的信仰是「皈戒一體」的,所以做為一個佛教徒,三皈五戒是必持的修行,因此必定要求受三皈五戒以
一、前言 信仰佛教,如果對佛法沒做生活體悟的話,便會落入迷信,迷悟之間的心念,對人生觀就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差別,為了要為大家建立佛法正見,我提出「不憂不悔」和「不疑不惑」的人生觀和大家共勉學佛的生活觀念,有了正確的學佛觀念之後,就會漸次成就一種「不忘不失」的宗教生活智慧,有了這份「不忘不失」
今日要準備和大家共勉的正見是「不疑不惑」的生活智慧。「疑」與「惑」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有疑念,所以才會起惑障,學佛的人最普遍的疑點,是「疑自、疑法、疑師」,從這三個疑點引生百萬的惑障。 二、疑自信仰 「疑自」就是懷疑自己的信仰、懷疑自己的修持能力、懷疑自己的修行功德,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懷
前言: 今年中,有一、二個在佛門走動的信徒,因為意外傷害和病痛,一個是英年別世,一個是英年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面對這種無常的事情,給我最大的震憾是「無常」的逼迫。 我心裡時常這樣想︰『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時常勸人老年以後才找信仰歸宿,才去學佛、念佛,這些勸人老年才拜佛的人,從來沒想到人也
每逢法會的時候,我看到來道場結緣的人潮,就深深感受到佛教徒的「結緣」觀念,真的是美化人生的一大動力,因為在結緣的行動中,處處洋溢著「化私為公、化我為眾」的溫馨人情,我們從結緣者充滿法喜的臉上,就可以感受到一個人若從「小我」的領域中脫穎而出時,在大我的人間生活,會更有意義、更加快樂。 「結緣」在佛法中
行菩薩道能成就功德法財,我們世間對有錢的人,稱為「富翁」,在佛法裡,得到很大的佛法受用,建立很多的功德者,則稱為「法財長者」。法財的建立是要以六度在日常生活中行菩薩道,就像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他每日的生活,都是在六度中建立福慧兩足尊的功德法財。 《金剛經》上描述釋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是:『食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