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溫哥華傳戒弘法之旅
大修和尚 宣講
師:五戒表解講要,開堂和尚、陪堂和尚慈悲,諸位法師、諸位長老尼、諸位尼師大姊、諸位蓮友大家早安。
大眾:阿彌陀佛!
師:請放掌。今天開始,我們就開始進入講戒、受戒的正式程序。今天就先來講五戒,這個五戒講解分三個次第來說明。
第三個、是以簡要的問答來辨明一些疑惑,有關五戒的疑惑。
首先,第一我們就說明五戒的內涵。在還沒有講解之前,諸位就請先把你們的課本翻到第四十五頁,諸位就看著這表解,我們還沒有講解之前,先大略地說明戒法的重要性。
「戒」,它的梵語叫做尸羅,翻做中文是清涼的意思。它也稱做戒。為什麼稱做清涼呢?因為我們眾生的身、口、意三業,通常在造作惡法的時候,身心就會熱惱,好像火在焚燒我們一樣,這是就著現前的惡法的熱惱來講;如果說我們惡法一造作下去,那未來也會有三惡道的業火會焚燒我們;而戒法它就能夠防範止息,防範止息這些惡法的生起,所以叫做清涼。
又者,戒法它也是生起一切善法、滅除一切惡法的根本,能夠使令我們超越凡夫,而入於聖人的階位;它同時也是屬於超凡入聖的因種,所以戒法就比喻作平地,一切萬物都依平地而生成,一切的萬善的功德,也都是要從戒法這種平地而生起;戒法也如同這個階梯一樣,一切的賢聖都依之而登上涅槃的高山。戒法也如同功德寶瓶一樣,有這個功德寶瓶,就可以隨人所願,出生雨出一切世間的寶物,這個戒法亦復如是,隨著我們修學的這種層面的提升,可以得到人天、三乘、乃至佛果菩提的功德。
戒法又好比光明的寶珠,寶珠它能夠破除我們長夜的暗室,戒法它能夠破除我們一切無明的煩惱,而且將來能夠使令我們證得無上菩提的佛果,所以世尊大慈大悲開了這個方便之門。
戒法有許多的品類,有在家的五戒、八關齋戒;出家的十戒、具足大戒,乃至菩薩的三聚淨戒;那因為我們諸位明天想要受的就是在家的五戒,所以我們今天就大略地將五戒的名義、開遮持犯,以及持戒犯戒的果報種種,跟諸位說明。
我們這個《五戒表解》總分為七大科: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這七大科。甲一前言已經說過,接著就是說明甲二、殺戒。殺戒它也分成八個科目來說明。
乙一、解釋名義。我們就看著這個文。
第一條戒是殺戒。
這個表解首先是釋名,接著就是制意、次第、具緣,然後就是輕重,再來就是開遮,最後是果報,持戒、犯戒的果報。我們每條戒就依照這八個項目次第來加以說明。
首先解釋名義,先說明殺戒: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與殺人罪同。》
斷命曰殺,簡單說,斷絕眾生的命根就叫做殺。
下文就定義何為命根?何為殺生?
有情曰生,有情識的眾生就叫做生,而眾生它就包括我們人類,乃至這些蠢動含靈一切有情,螞蟻小蟲,乃至四聖六凡,凡是有情識的眾生都叫做生;合起來,斷有情的命是曰殺生,我們斷絕有情眾生的命根,這個就叫做殺生。
墮胎胎兒死就犯殺戒,這個地方就特別提出來說明,恐怕認為說,我們以為還沒有出生的胎兒不算命根,這個地方是算的,他是算命根的。
在律上說,乃至胎兒在母胎當中,初得二根,身根跟命根,這個是屬於加羅邏位,加羅邏位時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作凝滑,他的形狀好像是一個凝狀的酥酪一樣,這是胎中的最初七日位;這個時候假若我們墮胎,使令這個胎兒死去的話,我們也是要犯到殺戒的。
自殺他也犯殺戒,雖然我們不殺其他的人,我們自己想不開傷害自己,那可不可以呢?也不可以的。自殺他也是要犯殺罪的,也是要犯罪的,這裡說與殺人罪同。
乙二、制意。制這條戒的意義,分十點來加以說明。
第一個、由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世尊制這條戒的意義有分十點來加以說明,由於我們殺害眾生的生命,使令他的命根不能夠相續,這種罪業它是非常深重的;在《
大智度論》裡面也講到說:「
諸業中,以殺業最重。」所有的罪業當中,以殺業它是最重的,所以假若我們殺生的話,這種罪業它就會障礙我們不堪可入於佛道成就無上佛果的菩提,這是第一個制戒的意義。
第二個、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我們殺害眾生的話,就乖違我們大悲心生起的緣故。什麼叫做大悲心呢?大悲心就是欲拔一切眾生苦的心,這個叫做大悲心。像諸佛菩薩祂們在因地修行,都是以大悲心為祂們的根本體性的緣故,佛菩薩因地修學,因以眾生而起大悲,因以大悲再生起菩提心,因菩提心而廣行六度,最後成就無上正覺。所以,假若我們殺害眾生,就乖違這種大悲心生起的緣故,大悲心不生起,菩提心也不能夠生起,菩提心不能夠生起,更不能夠廣行菩薩的六度,那麼,成就無上菩提就跟我們絕緣了。所以它是對於菩薩的大悲心是傷害很嚴重的。
第三點、背恩養故。
違背恩養的緣故,為什麼說殺生它也違背恩養的緣故呢?因為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眾生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的緣故,怎麼知道呢?怎麼知道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呢?
世尊祂在《梵網經菩薩戒》第二十條,〈輕垢戒〉裡面就說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在這第二十條的輕垢罪裡面就這麼說,「若佛子以慈心故」,因為慈心的緣故,慈能予樂,給予眾生安樂,因為慈心的緣故要行放生業,我們不但不殺害於眾生,而且要放生救眾生的命,行放生業。
為什麼要救眾生行放生業呢?因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男子曾經都做過我的父親;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的女子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為什麼說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呢?因為我們眾生在無始劫以來,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轉,在生死苦海當中浮沉,而每一生每一世都有父母,從無始劫來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父母是多得太多太多,猶如恆河沙的塵數那麼多,多到不可數,所以六道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現在由於罪業的因緣,淪落變成畜生,我們沒有道眼不曉得,以為他就是真正的畜生就隨便把牠斬殺了,然後再吃牠的肉。
我們根據佛的開示,佛祂是五眼圓明,徹底通曉一切的大覺悟者,佛陀祂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陀的開示都是真實的。佛陀在《梵網經》裡面這樣開示,我們如果殺害一切眾生,那就是殺害我們過去的父母了,所以這裡就說背恩養故。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深似大海,重如泰山,這種恩德它是最為深重的,那我們怎麼可以去殺害牠,再吃牠的肉呢?所以假如殺生的話,那就是違背恩養的緣故,違背父母對我們這種深似大海、重如泰山的恩養緣故。
第四、傷善緣故,此生結冤,後世不相度故。
傷害善緣的緣故,我們要跟一切眾生結善緣,不要跟眾生結惡緣;你假如殺害眾生,那我們就跟眾生結了很深的惡緣;說不定這一位被殺的眾生,他還比我們先早成道,那他早先成道的話,因為我們對他有這種惡緣在,他就不度脫我們了。不是他不慈悲,而是這種過去的惡緣,深重的罪業障礙住了,所以這個叫做傷害善緣的緣故。
第五個、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只要好好地親近善知識,如法地修行,將來他也都能夠成就佛道。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既然都是未來諸佛,我們就應當恭敬,不可以隨便的輕慢對方,那既然都應當恭敬不可輕慢了,難道可以殺害對方嗎?所以是不可以的。
第六個、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違背菩薩無畏布施的緣故,無畏布施是什麼呢?就譬如眾生他遇到種種的災厄,那我們作為一個菩薩的行者,救度眾生的災厄,眾生遇到恐怖的因緣,我們就布施給他無畏;就好比眾生,他遇到盜賊難的時候,菩薩的行者有力量的話,就以各種的方便,解除他盜賊的災難,把這個盜賊制服,使令被侵害的眾生能夠解脫這種怖畏,這個就是無畏的布施。
那你現在不但不做無畏的布施,反而殺害眾生,眾生最愛惜的就是他的生命,最害怕的就是被人家殺害,所以殺害眾生,他就大大的違背菩薩無畏布施的緣故。
第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乖違四攝行的緣故,菩薩的
四攝行是什麼呢?就是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佛菩薩祂來度化眾生,通常都是要行這四攝法的,這四種都叫做攝,是什麼意思呢?攝是攝受的意思,也就是說菩薩他想要化導眾生,必須要用這四種法來攝受眾生,使令眾生能夠依附親近我們。再用大乘的正道來開導他,所以《維摩經》裡面也這樣說道:「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後來再令使他入於佛的智慧究竟成就。先以欲鉤牽,就是這裡所說的
四攝法。
四攝法裡面第一種就叫做
布施攝,也就是菩薩他運用財、法布施給眾生。假如眾生他貧於財物,那我們有財物的話就用財物來布施他。
假如眾生好樂佛法、善法,他貧於佛法,那我們懂得話,就以法的布施來攝受他,使令他的身心安樂。那眾生蒙受我們兩種布施的利益,因此他對我們就生起親愛的心,他就樂於親近我們,由於樂於親近,進一步他就能夠來接受佛道,能夠安住在真理當中,這個叫做布施攝。
第二種叫做
愛語攝,也就是菩薩他隨順眾生的根性,善言慰喻,開導眾生。一切眾生都歡喜聽聞善好的言語,我們對他說這種愛語,愛護他的言語,他就對我們生起親愛的心,然後就依附我們來受學聖道,能夠安住在真理當中,這個就是愛語攝。任何一個眾生,都是歡喜聽人家對他愛語,菩薩善知眾生的這種心念,他們所需要的,菩薩能夠用這種愛語來攝受他。
第三種叫做
利行攝,也就是說菩薩他生起身口意三業的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此眾生就對我們生起親愛的心,然後依附受道,能夠安住在真理當中,這個就稱作利行攝。
第四種叫做
同事攝,也就是菩薩他能夠運用法眼,能夠運用到法眼的菩薩,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菩薩了,都是有相當道力,或者是已經證得法身的大士了。那菩薩他能夠運用法眼,明白眾生的根性,隨著眾生的根性所好樂的,他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能夠分形示現,然後共同眾生,參與眾生所作的這些事業,使令眾生各別獲得利益,因此而生起對菩薩親愛之心,能夠依附受學聖道,安住在真理當中,這個叫做菩薩的同事攝。以上就是所謂的菩薩攝受眾生的四攝法。
假若我們殺害眾生的話,那就大大的乖違四攝這種善好行為的緣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因為我們殺害眾生,眾生看到你,他就害怕得不得了,躲得遠遠了,這樣我們就不能夠攝受教化眾生的緣故。
第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珍貴之財物故。
假若我們殺害眾生,奪掉眾生的命根,那就超過偷盜眾生所有的一切非常多、非常貴重的珍寶錢財的緣故。因為內財就指的生命,它比外財貴重得太多太多了;身外之物失去了還可以再獲得,那我們的命根,就是內財,我們命根失去了,那一切通通都失去了,所以眾生的生命是最為尊貴的。
第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我們依靠一切眾生我們才能夠成佛,為什麼呢?因為菩薩他就是為了要度化眾生的,沒有一尊佛菩薩祂不度眾生而得圓滿成就;因地的菩薩行者他也是一樣,他度化眾生圓滿了,也就是所謂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能夠成佛。那你現在要殺害眾生,眾生看到你就害怕,恐怖得不得了,逃跑了,他會受你度化嗎?那我們沒有眾生可以度,又憑什麼成佛呢?就沒有辦法成佛了,所以殺生何依?就無所依靠,成佛的資糧條件就都沒有了,我們殺生,成佛的資糧條件就都沒有了。
第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法爾,法爾就是自然的意思,三世諸佛祂們由於有這種大慈悲大智慧的緣故,所以祂自然的都不去殺害任何一個眾生的緣故,所以我們學佛的行者、佛弟子,亦復如是。要跟佛陀學習,大大小小的眾生,我們都要善於護念,慈悲對待,我們絕對不要故意去殺害任何一個眾生。
乙三、次第。
接著說明這條戒排列的次第,在五戒當中,它排列次第是怎麼樣呢?為什麼會在五戒當中,它會排在第一個順位呢?
第一個理由,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需戒殺。
我們人道眾生應當要具足惻隱之心,我們是人道,我們不是畜生道,我們也不是修羅道,我們也不是餓鬼道,也不是地獄道。我們是人道,人道我們就應該具足這種惻隱之心,什麼叫做惻隱之心呢?也就是對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之心。
這個同情之心、惻隱之心,就像在《孟子》的〈公孫丑篇〉上面說到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現在我們有人看到一個小孩子,他將要掉到井裡頭去了,那我們看到了,自然都會有一種怵惕惻隱之心,這種怵惕惻隱之心也就是非常地驚慌、非常地傷痛、非常地深切的生起這種不忍之心,這個叫做怵惕惻隱之心。
《孟子》在〈告子上篇〉也說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這是什麼意思呢?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由於不忍眾生的這種痛苦跟不幸,我們自然有這種同情的惻隱之心,凡是人道的眾生都是具足的,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還有羞惡之心,羞恥造作惡法的心,每個人也都是有的;恭敬尊長、道友,乃至一切眾生的這種心,這個也是人皆有之的,一般人也都是有的。明白是非之心,一般人也都是有的;惻隱之心就是仁慈的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
仁、義、禮、智不是由外面的因緣環境來塑造我們才有的,是我們在心性當中固有的,固然本有的東西,只是我們不加以好好思惟,把它開發出來罷了。也就是我們眾生的善心,你如果不去好好思惟,不把它開發出來,它慢慢就會隱沒了。
這個就是講到惻隱之心,順便將仁義禮智之心也說出來,這裡所講的人道的眾生都應當具足這種惻隱之心,看到別人有痛苦跟不幸,那我們就表示同情之心,這個是屬於儒家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以上我們就先講到這個地方,下一堂課再繼續講,先休息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