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溫哥華傳戒弘法之旅
大修和尚 宣講
在《文鈔三編》裡,《文鈔三編》卷二裡,印祖講到說:
「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以殺盜婬妄,名為性戒,其體性當戒故,飲酒一戒,名為遮戒,唯受戒者不可也,未受者飲之無罪。」
我們在家眾,你受了戒也要持戒,受了戒一定要持戒,你受了戒不持戒,那你為什麼要來受戒? 你受了戒不持戒,有慢法、慢佛、慢僧的過失。你如果真的不想持戒,你不要來受戒,但是你受了就要好好地持戒,要好好地持戒,這是保護我們基本的人道的根本。
你如果五戒不守,人天絕路。所以受戒你也要持戒,不受戒你也要持戒。你不受戒,你也要把五條戒裡面的前四戒守好,並不是說沒有受戒便可以不持戒,為什麼呢?因為殺、盜、婬、妄它本身就是性戒。因為它的體性當戒故,它的體性是屬於惡的,性惡,體性是惡,會讓我們眾生墮落的惡法,是我們體性當戒除的一個戒。
如果我們的心不戒除這四種過失:殺、盜、婬、妄,那這個罪業的因緣會把我們拖落.拖著墮落下去。所以不管你有受戒、沒受戒也好,這個殺、盜、婬、妄一定都要守好。
這個殺、盜、婬、妄它也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它是諸戒的根本,八關齋戒,還有十善戒,還有乃至沙彌、比丘、比丘尼戒等,都是從這個地方開演出來的,它是一個根本戒。
飲酒一戒,它名為遮戒,只有受戒者他不可以,沒有受戒的,那飲之就沒有罪。
最後談到甲七、結語
我們能夠好好地念佛,又好好地持這五戒,那將來的果報就在極樂世界,這就是最殊勝的。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有講道: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接引往生。」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很快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這個是中品上生的,所以持戒的果報真實不虛。
再來,我們清公和尚特別交代,說必須要把弘公的《辨相表解》也要說明一下,因為前面我們談到五戒罪相都散落在律中各篇章,我們很容易聽了就過了,不容易去理解。
弘公在《五戒相經箋要》裡有補充解釋,為了辨明罪相列表來加以解說,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補,是弘公的補充解釋。立表辨相:五戒裡的罪分成上中下品。
諸位,那張單子都有齁?五戒、辨相表解,五戒的單子上都有:罪分成上中下三品。五戒的罪總共分成上中下三品。
殺、盜、婬、妄這四條戒具足有三品的罪。那飲酒一戒只有中下二品。
所以他就先後各別列出來,依照先後各別列出來。
首先,我們就先看這個上品不可悔的根本罪。
殺、盜、婬、妄都有這個上品不可悔的罪。
第一個、殺。殺生,殺人命斷。
這個是上品的不可悔根本罪,如果是殺生身父母、阿羅漢聖人,就犯到逆罪。殺罪裡面極重的罪業,逆罪。
為什麼稱作逆呢?因為他乖違恩養福田極故。他乖違父母對我們有極大的恩德,養育生恩。還有福田,這些出世的聖人,阿羅漢聖人.他們是人天清淨的福田,都應該受人天的尊仰恭敬供養。你現在把他殺了,乖違恩養福田到極點的緣故,同時它也乖違佛世兩王。佛出世,還有世間的國王
(世間的人王),他們同樣都制止不可以殺害眾生、殺人。何況是殺對我們有恩養以及福田的聖人!因為他有這樣的因緣,乖違恩養福田極故,以及乖違佛世兩王教化緣故,所以名之為逆。
這
五逆重罪都是就著
業道來辨的。《
資持記》、《行宗記》的解說都是就著業道來辨明的,此處就不論上品不可悔的罪,都是據著業道來辨明的。
業道罪都融通歸於無間地獄,乖違業道就在無間地獄裡一劫沉淪了,一劫沉淪,所以罪是極重。
第二、盜.取他物,盜價值滿五錢。
滿五錢以上就是上品不可悔的根本罪。
第三、邪婬。
夫妻以外的邪婬。那入道.入了女的三處.大便道、小便道、口道;男二處.大便道、口道。你只要入了毛頭許,那這樣都犯到夫妻以外的邪婬
,都犯到上品不可悔的罪。
第四、妄語。
向人虛妄的說自己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的處所等,彼.對方領解。是屬於大妄語。
以上四種都是上品不可悔的根本罪。
再來說明中品可悔的近方便罪,以及下品可悔的遠方便罪。
就著一、殺。
殺生這條戒來講,殺人不死是屬於中品可悔近方便罪。但是如果是因為我們的殺,後來他死了,仍然犯到不可悔的罪。
如果發心欲殺人而未殺,這個是屬於下品可悔的遠方便罪。
第二、偷盜。取而未離本處。
東西拿著了但是還沒有拿離開原來的處所,這個是屬於中品可悔的近方便罪。發心想要偷盜,而沒有去取沒有去拿取,這個是屬於下品的可悔遠方便罪。
第三、邪婬。兩身和合抱在一起,止而不婬。
停止,不進一步去男女二根交遘,那這是屬於中品可悔的近方便罪。
下品的發心欲婬而未婬。如果是一個煩惱,那這個還好,如果發心想要婬欲,如果是一個煩惱的心,那就對佛前責心應該就可以了。如果說發心想要婬欲對方,而沒有婬,那這個屬於下品的可悔遠方便罪。
第四、妄語。誤說,而未遂本心。
誤說的情形就是說他本來想說阿羅漢,但卻誤說阿那含,那這樣未遂本心的緣故,那這樣他只是犯到中品的
可悔近方便罪。
說不了了,前人未了解。這個情形,《
五戒學處》裡面就引
弘公的解釋說:「若優婆塞有人問你說:『你得道嗎?』你得到聖道了嗎?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回答?」
你如果默然不答,不可以喔!惦惦袂使喔!(台語)你如果默然,在佛法裡面,默然就是答應了喔!他只是相沒有明顯而已喔!
或者是以相來指示,他不直接說.用相來指示,他指著一顆水果。你說:「你證果了嗎?」他指著一顆水果給你看.你自己看自己想。那這樣未了了的緣故,這樣就犯到中品的可悔近方便罪。所以對這個戒相,我們一定要了解,才不會犯了都不曉得。
再來,向聾癡不解語者說。
聾就是耳朵聾掉了。你跟他講,他也聽不清楚。癡就是不辨事理善惡。不解語就是他也不懂得你在講什麼。你跟外國人說:「我證果了嘞!你怎麼不來供養他?」眼睛看著你,你在說什麼?那這個就是不解語。那這樣不解語,但你卻虛妄地稱說,那這個也是犯到中品的可悔近方便罪喔!還是有犯。
發心欲妄語而未言。
發心想要妄語而未說,那這個是屬於下品的可悔遠方便罪。如果是意業的話,佛前責心懺也可以,要懺也可以。
再來講到中品可悔的等流罪。以及下品的可悔等流罪。
ㄧ、殺生。
就殺生來講,殺天龍鬼神。以法力道術來殺天龍鬼神,這是犯到中品的可悔罪。把他殺死了,這是犯到中品可悔的等流罪。那殺不死,是屬於下品的可悔方便罪。
如果殺畜生。像這些蚊蟻、蒼蠅、蟲類的,還有用這些有蟲水也是一樣。用這個有蟲水,我們是用一般正常人的眼力來看做標準,殺這些微細的眾生,是屬於下品的可悔等流罪。
第二、偷盜取他物價值不滿五錢。
這個屬於中品的可悔等流罪。取他物三錢以下的就是下品的可悔等流罪。
第三、邪婬。入餘處。非道。
也就是正道以外的其他地方,有時候如股間,骱邊(腹股溝、鼠蹊)的所在,不是正道以外的,就是中品的可悔等流罪。
四、妄語。
如果向天龍鬼神說,或是向解語畜生說證果等。彼,對方領解或者向人說旋風土鬼來至我所。旋風土鬼就是他的地位次於羅剎,所以稱為等流。向這些說的話都犯到中品的可悔等流罪。向不解語的畜生說你證果等。
向一隻阿貓阿狗說:「我證果了嘞!」牠也不曉得你在說什麼?牠只懂得肚子餓了,東西你有沒有拿給我而已,雖然如是,由妄言證果故,亦犯下品可悔等流罪。
小妄語以及兩舌、惡口、綺語。都是屬於中品的可悔罪。如果說這些小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些言不了了者(說了不清楚),那這些都屬於犯到下品的可悔方便罪。
第五、講到飲酒。
飲酒它有兩品。前面的殺、盜、婬、妄都具足三品。飲酒戒具足中下二品。飲酒,中品可悔罪的情形:凡是作酒色、酒香、酒味,或者是缺一、缺二。但是它飲了能夠醉人的話。這個都是屬於中品的可悔根本罪。
五、飲酒。欲飲而未咽。
想要飲而飲入口還沒有吞下去,再把它吐出來,這個是下品的可悔方便罪。
五、飲酒。凡是作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不能夠醉人者,但是它的體性是酒。你把它飲下去,這個地方就犯到下品的可悔等流罪。
所以戒律非常的微細啊!世間的法律也不可能談到這麼微細。
註。後面有一個小註,是廣化律師的註解與解釋,解釋方便罪跟等流罪。
方便罪。
從我們初發心到犯根本之前,種種的作為都稱為方便。它就分為遠方便、中方便、近方便。
等流罪。
等就是為同等。流,流類、等流。就是同一流類之義。例如我們殺天龍鬼神,它是殺人的等流,以兩者同具殺生之法,乃同一流類,故稱為等流。
我們這次的五戒的講解,我們前面有講到分成三個次第來說:
第一個、說明五戒的內涵
第二個、總明五戒的罪相
依弘公的《辨相表解》來說明,這兩個我們都講過了。
第三個、我們以一個簡單的問答來辨明一些疑惑
用問答的方式來釐清幾個問題。
第一個 問:
受五戒是很好,但是我現在的因緣還沒辦法完全具足受五戒,可以分受一戒、二戒乃至四戒否?
師問眾:
可以嗎?可不可以?
眾答:可以!
師:喔!恁逐家攏做律師去啊!(汝等皆為律師耶?) 有關這個問題,各家的論述其實看法很多,在律上.各家的律師他們的看法很多,大概有分成兩派,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因為我們中國是以《四分律》。《四分律》又是以南山律宗為主,南山律祖.道宣律祖就採取成論《成實論》跟《大智度論》以及引《中阿含經.薄拘羅經》裡面講到認為:分受一分乃至四分戒,是可以的。而且也可以得戒。這個在《南山三大部》裡面的《業疏記》裡面都有說得很清楚。
弘公在《律學要略》裡面也有講道:「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可隨意。」
你不能完全具足受持這個五戒,你可以或許持一條、兩條、三條、四條,都可隨意。但是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你寧可不要受,但是千萬不要受而不持。
前面我們有講到,你來受戒但你不持戒,他就有慢法的過失。慢法等於是慢佛也是慢僧,這過失是很重的。所以你寧可不受,但是不要說受而不持,千萬不要說受而不持。
從上來我們可以知道,分受是可以的。《善生經》還有在《優婆塞經》裡面都有這樣一個看法,所以分受是決定可以的。
第二個問題 問:
受戒以後,如果遇到障緣或者是心力羸弱,可不可以捨戒?
師問眾:
可不可以?
眾答:
可以!
師:可以喔!不錯!大家都慢慢地對戒法有一點理解的概念了,這很好。
對佛法的戒律概念如果慢慢理解,這代表說我們的解門、行門方面都在進展了,你有注重這個區塊,這個區塊就會加持你。
是可以的!你如果受戒以後遇到有障緣、障礙的因緣,或者是心力羸弱,它是可以捨戒的。依照這個戒律來說,你只要對一個能夠領解你的言語的人乃至外道,一說便成。
要記得,是能夠領解你的言語的人。如果對方耳朵聽不到、或者是愚癡、或者是太小、太老、老人癡呆症了你還跟他講,那這樣不行喔!你必須要對能夠領解你的言語的人,你只要一說就可以了,乃至外道,一說便成。
那捨也可以分捨,也可以全捨。
你也可以暫時殺戒不能夠受,那你就暫時可以把殺戒捨掉、或者是全捨都可以。
你只要說:「我某某優婆塞,捨婬戒或者是捨殺戒、妄語戒。或是全部捨五戒」都可以。
在律上也提到幾種捨戒的情形。我們順便也知道一下,《三大部》裡面的《戒本疏》也引《雜心論》的說法,有幾種捨戒的情形:
若捨命終斷善二形生也。
若捨,就是我們作法捨。你對一個人作法捨,這就是若捨。命終.就是你的命、這期的命業報盡了,這個戒也就捨了。斷善.就是你起了邪見,撥無因果,那這樣斷善根,你的戒也捨!二形生,就是在你的身上同時有男女二根生起,那這個時候你這個戒也捨了。
在《善生經》裡面也有提到:「加受惡戒時捨善戒。」加受惡戒之後,你就捨善戒了。你去受了惡的戒法,這個時候你善戒也捨掉了。
在《俱舍論》裡面它也提到:「八戒期心,盡夜分終,故捨。」
八戒是一個期心戒,期心。我今天持八關齋戒,到明天明相出的時候,它自動就捨了。這是一種期心捨,所以這個地方就列出來。
律上所以開許捨戒的用意,是避免我們帶戒犯非,業則難拔,故開捨戒,往來無障。
這在《戒本疏》裡有說得很清楚,提到這兩點。佛陀開許我們捨戒的用意就是:避免我們帶戒犯非.帶戒犯戒,這個罪業就難以拔脫了。為什麼? 你不但犯到業道罪,同時你也犯到犯戒罪,那這個罪業就重大了。
如果以小乘的法那就不可悔了。那大乘的法你必須要拜到見光見華見瑞相,很難拔脫,這個罪業很難拔脫。
所以你只要能夠知道這個時候我不行了,那你就乾脆就捨戒。這個是佛陀所允許的。所以我們不要帶戒犯非,帶戒犯非,苦惱多多啊!你這一生在學道的過程多所障難啊!但是萬一犯到了,我們也應該要如法地懺悔比較好啦!這是避免帶戒犯戒,這個罪業難以拔脫。
第二個就是往來無障。
我們捨了戒以後,你把五戒捨了以後,你再來受戒的時候沒有障礙,你把這條戒捨了,因為這個一時的因緣、煩惱現起,一時的因緣沒有辦法持這條戒,那你把它捨了,以後這個事緣過去了,那再來受,你縱然犯了,那只是業道罪,那你再來受戒的時候沒有受戒的障難。
因為我們受戒都會問遮難,問到說你犯到邊罪否?邊罪就是被拋到佛法大海的邊外了,就是犯到四重戒了。他(律師)會問你說:「汝犯邊罪否?」這個時候我們都要如實答。你如果不如實答,你縱然受也不得戒。所以我們如果捨戒,那就沒有上面的這兩種情形。沒有再來受戒的障難,也沒有帶戒犯戒罪業難以拔脫的過失。
《戒本疏》裡的文又說:這是「大聖善達機緣,任物垂教,號法王也。」
這是大聖,指的佛陀。祂善於通達我們眾生的根機因緣、教化因緣,隨順眾生的因緣來垂示這種慈悲的教法,所以稱佛為法王也。
如果沒有法王・佛陀,我們眾生怎麼能夠拔脫呢?所以我們都應該要好好地學戒、受戒,要如法地觀想、要好好地學戒、好好地持戒。守護我們的法身慧命,然後也要好好地念佛。
還有時間嗎?沒有時間了喔!本來想說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講一些淨土的觀點,但是也沒有時間了。不過也沒有關係,我在臺灣.彰化有一個文鈔學會,講《印光大師文鈔》。目前圓通寺也有講。在彰化.文鈔學會那個地方,他們製作一些晶片,也有上傳到Youtube網路影音平台,如果要搜尋的話,可以搜尋「大修和尚」關鍵字,影音演講集它就會跑出來,或者是搜尋鍵打:慈沁護生功德會。慈是慈悲的慈,沁是三點水右邊一個心,ㄑ一ㄣˋ,慈沁,慈沁護生功德會,搜尋鍵打這字樣應該就可以找得到。
我在過來之前,目前他們是上傳到第十集。我過來之前,他們有製作一些晶片;前一天,他們才趕著出來,要我帶過來跟大家結緣。
我帶了晶片有影片,視頻的大概三十片左右,都全部交給我們如慧長老尼。其他都屬於聲音的音頻晶片。也有兩部(視頻機),影視的播影機跟一些播音機;等一下下課以後,我會下來,如果諸位有需要的話,再跟諸位結緣。
我們今天五戒的講解就講到這裡。
最後祝福各位能夠如法地受戒、學戒,老實地念佛,現世都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將來都能夠同生西方,同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