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出師表〉:諸葛亮教你如何任用私人

2021/06/1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知道標題很驚悚,但卻是事實!
  以往我們總囿於傳統對諸葛亮忠君愛國以及《三國演義》鞠躬盡瘁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法盡善盡美。因此,這次就從高中國文課本選文〈出師表〉第三段,找出證據,加以說明。
  至於寫作呢?就埋個伏筆,讓大家繼續看下去......

來源:網路圖片

一、我們犯了「確認偏誤」的毛病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曾引用安子順之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韓愈〈祭十二郎文〉不愧為中國三大抒情文之作。
  以上說法想必大家不陌生,常常出現在老師的上課補充或者參考書。不過,姑且不論這段話只是謝枋得的讀書筆記,重點是他還引用別人(安子順)的看法,不是自己的見解!結果竟然讓後代莘莘學子受害(笑~
  坦白說,謝枋得是誰?安子順是誰?不知道吧!是啊!比起李白與杜甫、韓愈與柳宗元,他們一點都不重要。
  問題來了,為何會變成我們常見的補充資料呢?
  我以為重點在「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裡面的「忠」字。
  是為了與國文課本作者欄的孔明相互輝映,共同營造出忠君愛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救百姓於水火,要使天下不再生靈塗炭......(喴~夠了!
  換言之,就是創造出諸葛亮鞠躬盡瘁,忠貞不二的愛國形象,如此而已。
  然後呢?我們就不知不覺犯了心理學上「確認偏誤」的毛病。有關確認偏誤的解釋,且看維基百科:
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這種偏見尤其顯見於帶有強烈情緒的問題和傳統觀念上。
  很拗口嗎?白話文一點:「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例如我們常常會相信跟我們立場一致的人,也就造成「同溫層現象」,不同政黨的支持者,很難彼此說服,就是這個緣故。大家不要覺得聰明如諸葛亮,怎麼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很抱歉,行為經濟學家Olivier Sibony《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研究指出,這種偏誤現象無關乎智力。
  因此,諸葛亮大公無私,公正廉明,戮力從公(好了!再說下去都快變包公了~)的形象,深植心中,我們便會以這個被塑造出來的形象,解讀〈出師表〉。

二、諸葛亮用人的缺失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出師表〉第三段。給大家看一下原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 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這一段大家都知道寫的是「親賢遠佞」,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於是孔明開始推薦人選給劉禪,真是展現一位老臣,為國為民,竭盡心力,苦口婆心的一面。然而,真相呢?
  重點就在這裡。
  我們把人才羅列一下:「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有看出重點嗎?
  我猜沒有,你們可以查查相關資料後,再歸納一下:
  1. 郭攸之,南陽人
  2. 費禕,江夏人
  3. 董允,南郡人,原劉璋部下
  4. 向寵,襄陽人
  5. 陳震,南陽人
  6. 張裔,成都人
  7. 蔣琬,零陵人
  這下總該發現了吧!
  郭攸之、陳震,南陽人,〈出師表〉第四段孔明自己說:「躬耕於南陽」,原來是諸葛亮同鄉。而南陽、江夏、襄陽、零陵、南郡,均屬荊州,換言之,郭攸之、費禕、向寵、陳震、蔣琬、董允跟孔明都是荊州人,人不親,土親!
  我稍微說明一下,當年蜀漢集團內部,其實分為四派:
  1. 元老派(蜀漢尚未建立前,一直跟在劉備身邊的),代表人物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劉備崛起於荊州,經營多年,頗有人脈,故此派與荊州派較為親近。不過在北伐的此刻,幾乎已凋零殆盡。
  2. 荊州派(主要組成份子為荊州人),代表人物有:諸葛亮、郭攸之、費禕、陳震、蔣琬、馬謖,最受重用。
  3. 東州派(當年隨著劉焉、劉璋來到益州的將士或其部下),代表人物有:董允、李嚴、法正。他們是迎劉備入蜀取益州的重要人士,也為劉備倚重。是故白帝城託孤時,除了諸葛亮外,另一位便是李嚴,只是他向來與諸葛亮不合。不過董允、張裔卻與孔明親近。
  4. 益州派(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代表人物有張裔、王平、譙周,不過不受重用。劉焉、劉璋時期被東州派打壓,劉備入蜀後,又為荊州派壓制,無法取得較高的權位。
  由這裡可以發現,諸葛亮用人明顯是偏向自己的荊州派,東州、益州派則推薦與自己關係不錯的董允、張裔。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合稱「蜀漢四相」,蔣琬、費禕、董允先後繼承諸葛亮丞相的職位或權責,荊州派佔了四分之三,東州派僅有一席,益州派甚至不在名單內。費禕、陳震更是當年諸葛亮派去東吳和談、拉攏「孫劉聯盟(實現隆中對)」的外交官。可見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基本上與其政治理念或想法是比較雷同的。
  身為人數最多的當地人益州派,反而被冷落了,幾乎不在推薦名單上。例如當年街亭之戰,至關重要,萬一失守,北伐定會功敗垂成,可是諸葛亮竟不是挑選最有作戰經驗的益州派王平,而是任命同為荊州派愛將的馬謖防守街亭,初出茅廬,毫無作戰經驗,直接當主帥,反而王平只是他的副將,難怪最後失守,眾人兵荒馬亂,只有他王平鳴鼓自守,使張郃懷疑漢軍有伏兵不作追擊,完美撤退。再如當年曹爽率十多萬步騎攻向漢川,前鋒已到達駱谷。當時王平守禦漢中,守兵不滿三萬,即使是諸葛亮軍事上的繼承人姜維,都打算退兵,可王平他老兄卻利用漢中崎嶇地貌優勢,成功阻止敵軍來犯,個人覺得他「蜀漢防守王」,當之無愧。
  由此可知,諸葛亮印證〈出師表〉第四段所言:「先帝知臣謹慎」,一位謹慎的人,行事作風上相對保守,反映在用人上,或者是選拔人才上,一定是任用自己熟知、能夠掌握的自己人,這是他的一大缺失。無怪乎《三國志》作者陳壽對他的評語是:「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確實無法審時度勢,通權達變能力不足。

三、諸葛亮如何培養私人勢力

  既然想要任用自己人,卻又不被發現,怎麼辦呢?個人以為:「名正言順,大公無私。」
  怎麼說呢?仔細看完〈出師表〉第三段的句式後,會發現有點雷同。沒錯!諸葛亮推薦文臣、武將方式,有一定的套路。大抵不出:
人名+品德+背書+作用  
  我們先來看文臣部分:「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是提出推薦的人名。「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說明他們的品行。「是以先帝 簡拔以遺陛下」把先帝劉備拉出來背書,有問題問你死去的爸爸奧斯卡影帝漢中王,不關我的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闡釋任用他們的好處。
  至於武將部分也是按此邏輯操作:「將軍向寵」先告訴你誰是我推薦的人,岔題一下,這個人如果真的好棒棒,為何不帶去北伐?又何以關於他的歷史資料這麼少?「性行淑均」一樣德行優良。「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這裡孔明更厲害了,除了把織席販履之徒兼中山靖王之後的劉玄德當墊背外,更說是大家一起討論,一致推舉向寵擔任中部督的,不是我孔明的意思喔(明明就是)。「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按照慣例陳述任用我推薦的人會有什麼好處。(感覺像在賄賂~咦
  好啦!大家有發現了吧!簡言之,諸葛村夫最主要就是把劉禪(阿斗)的爸爸抬出來背書,有種你就違逆先帝,有種你就嗆你老爸,有種你就觀落陰把長臂猿大耳賊劉備請出來啊!甩鍋甩得相當徹底,佩服佩服。
  這就是我說諸葛亮假先帝之名,行培植私人勢力之實,真是「名正言順,大公無私」。

四、竟然可以運用在寫作!

  講完負面的,該說說好的一面。
  如果把諸葛亮這套推薦私人的寫作公式學起來,將來運用在寫推薦信函、面試的自我介紹、大學推甄自傳,都相當有用喔!
  再複習一下推薦人才的公式:「人名+品德+背書+作用」。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要寫推薦信,你可以這麼寫:
  1. 推薦的人是誰,像諸葛村夫一樣寫出職稱,證明他的偉大與厲害,例如昭烈皇帝兼摔兒男
  2. 說說他有什麼個性上的優點,例如遲到早退、使命必達(慣老闆愛的奴役性格)
  3. 有沒有得過什麼獎項,有沒有考取什麼專業執照,例如曾經當過志工可以先打疫苗
  4. 加入公司或團隊後,會有什麼貢獻、生產力、好處,例如可以幫老闆擋酒  
  如果是口頭自我介紹與自傳書寫,你可以拋開以往身高、血型、星座、體重、家庭成員等無關緊要的介紹,直指核心:
  1. 自己的大名,如果是學生,不建議加上職稱,你的稱號對教授們來說,都不夠偉大,就省省,別丟人現眼
  2. 個性上的優點,最好是普遍性的,這樣能夠適用在各個科系,不用每次推不同科系就重寫,例如責任感,不論是就讀哪個科系,這應該都是教授們喜歡的人格特質
  3. 如果說上一段個性是主觀的撰寫,這一段就是客觀的呈現。有沒有幹部經歷、相關獎狀、證照、服務學習等經驗,一方面印證上段所言不假,二來證明自己適合就讀此科系
  4. 我希望在這個科系培養什麼能力,以應用所學,完成自我,甚至回饋社會。

五、結論

  我個人以為〈出師表〉第三段寫得相當精采,讓人看到諸葛亮培養私人勢力卻又不著痕跡的謹慎個性,同時我們也得向他學習,將這個寫作公式運用在自己實際的生活中,我覺得這是讀古文最大的收穫,與大家分享。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12會員
89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