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之旅續章(參)-專研所愛,重新體悟

2021/06/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確定進入研究所之後,便開始思考我能怎麼做,因此在還沒開學前,便進入了學校去熟悉環境,以及去認識教授們。果不其然,常聽到教授是會選擇學生,當然同理思考下,也能了解如果能找到適合自己也能共同討論的彼此,對於未來寫論文一定有相當的幫助。
但我在剛入學後,還特別去學習我沒學過的「石雕」,起初是由於之前大學的木雕老師,其實專門是石雕創作,也聽過說學習的經驗與過程,我就想要去了解認識。不過這時的石雕老師卻說:「都已經研究所了,怎麼還跑來學作石雕呢?」,現在回想起來感覺有兩個意義,一個可能是自己研究所應該有自己要做的目標,怎麼會去做其他的,另一個則是研究所的學生,怎麼會想來作大學的課程呢?
但其實我很單純地想著:「因為沒有學習過,我希望能夠藉由過程之中,體會我想要了解的。」
還好後來教授可以讓我自己找時間來學習,剛好同屆的同學也有專門作石雕,因此不用跟著大學部一起。
吳宗彥〈虛體交集〉(The aggregates of Void bodys),marble,60x60x60cm,2012
研究所除了選擇自己的指導教授之外,在課程當中,理論部分與術科幾乎是並重的,其實與大學最大的區別是,該如何學習自律、自制,以及自我思考。雖然同樣有分數的壓力,但最重要的是該怎麼在這段時間內,釐清自己的創作脈絡、風格造型,要與學術連接,達到言之有物,而非亂無章法。這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是很困難,確實需要下很多努力。
不過對我來說最困惑的是,我的創作脈絡,其實簡單說就是萬事起頭難。因為創作是相對主觀的,但要在教授的主觀意識下,我要保持客觀體悟,其實很不容易。
在研究所首次的作品公審時,自己當下覺得充滿迷惘、不安,以及失落。先解釋公審的概念,就是將您自己創作擺放出來後,接著說明創作理念,讓教授們理解並討論,最後評分。
而我為何有這樣的情緒與感受。在當時,因為我們在最後公審之前,都需要與教授們一步步討論到製作完成,而過程中,自己常常會有不知所云,以及不知道在做什麼的狀況下,被教授們指證批評。最後當然研究所第一學期的這個學分,我就沒有拿到。
但這時我心裡想著:
「因為自己都不認同自己,教授們怎麼可能會認同。」
後來花了一點時間來分析我自己,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我沒有發現的。這段時間變得不太想要創作,但其實我知道不能如此。因為還是要面對的,不能就此放棄。
最後我便決定先以我最想要的創作方式來執行。爾後我就強迫自己,往後在創作著面對課程的作品之外,我同時也創作著我內心想要的作品。雖然這樣看起來有點像是在欺騙自己,作不喜歡的作品給教授們,但是我可以接受的。
不過其實在執行之前我思考過,只是換個不同創作的手法來製作,這些作品我並非不喜歡,而是在這樣的方式下,我能夠同時學會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算是將危機化為轉機。也因為如此,我的作品是兩倍的產量在增加,所以便在研一結束後,就舉辦我人生中首次的個展-〈交流〉吳宗彥創作個展
交流-吳宗彥創作個展-2014.1.14
有趣的是,由於我之前的創作方式有兩種,在展覽期間,我都會在現場介紹作品,但大部分的觀眾一進來看,都覺得是哪個系的聯展。聯展的意思是,由兩人以上的作品一起合辦的展覽。因為大家都覺得看起來都是不同人作的。
這個時候便思考到幾種可能
  1. 創作方式
  2. 材質上的變化
  3. 表達的理念
而這些不同,讓創作產生了許多變化與可能性,但反面思考也就是等於沒有重點。
因此我便從這次的展覽中,了解到我目前有哪些技能,或是會使用哪些材質,甚至關心哪些事情,做出哪些風格等。
讓我在未來的作品與論文中,有著更明確的方向與目標。

待續...
《期許在您所道路上,能有不同角度來審視自己,達到另一層的成長。》
謝謝您願意給我您寶貴的時間來觀看!
如果有任何想要更加了解我的朋友,後續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來說明不同的面貌,也都歡迎可以與我討論或分享給我您曾經也遇過的事!
Link-yen
Link-yen
喜愛自然環境的屏東人,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畢業後,於苗栗三義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工作室。 除了享受在藝術創作中,透過藝術作品,將呈現自己所感知的世界。 平時有著藝術教學與推廣部分,其餘時間聽音樂、看展覽、玩遊戲、看動畫、運動等不同休閒活動。 將藉由不同領域的體會與感動,化為文字傳遞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