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系列:林昶佐被轟作秀。資訊解讀的謬誤

時事系列:林昶佐被轟作秀。資訊解讀的謬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計中計

計中計

(圖片來源:陳某的《火鳳燎原》)

不知道看到民國幾年才看得到完結篇的陳某的《火鳳燎原》,最為津津樂道(?)當屬漫畫裡頭的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的部分。


每個出場的人都有一個高光特寫帥畫面,但有可能幾話後臉就烙賽了(中計了),換另外一個人帥一波。



疫情爆發以後,臺灣的政治一如往常一樣的紛亂。看著新聞上一條又一條的爭議報導(不管是針對哪個顏色),突然心血來潮在社群媒體同時追蹤了好多不多立場(黨派)社團、政治人物、公眾人物。



看著看著除了人格分裂,還更加確信人都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

幾種表達方式就差不多是這種體會。

反對某人(某黨)的一個粉絲專頁,貼文都是針對對手所說所做的每一件事,貼出其前後發言(行為)看似矛盾的比較圖(或是言行不一)。



這點還真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不管是中文還是邏輯上,呈現的內文只有片段(沒有前後文、沒有完整論述),都可以造成不一樣的意思。


關於這一點,反對方可能「已知」,也可能「無知」。


有可能從頭到尾「反對方」根本就是「被反對方」的附屬。然後「被反對方」在「反對方」貼文(或梗圖)流傳之後,再加以出來澄清,還可以收提升自己聲量的效果(人性傾向同情或支持被抹黑者?被攻擊者?)


至於「被反對方」,就算「反對方」揭露相關訊息是真相,他還是可以用新的訊息,加以反駁,只要邏輯通順,內容煞有其事(完整到一定程度),反而「反對方」有可能吃上一筆,變成放羊的小孩。

總之就「已知」的部分,有好多種的可能性,宛如計中計。



這種「計中計」,說要透過「查證」來加以破解,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內容要多完整才能讓一個人理解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邏輯思考模式」,每個人都不太一樣。(還有更多心理學上的認知誤差,像是「先入為主」)

像是要了解某個真相,需要A+B+C三部分資料,今天一個人只取得A+B兩部分,要完全就理解真相,可能需要邏輯上的突破;而就算確實取得A+B+C三部份了,也不保證一個人就能邏輯上得到事情的真相。


每個人不一樣的地方,還包括是否容易「受情緒影響」:這倒不是簡單分成「(不)容易被情緒控制的人」,反而應該說,每個人容易失控的地方,都不太一樣(可以稱做「弱點」或是「雷」,端視生活背景)。而這點也容易在判斷真相時,落入訊息傳遞者營造的「情緒」之中(某個仁就是可憐的、某個人就是可惡的*)。

PS:*最近的例子就是林昶佐,在環南市場前進指揮所成立的記者會上痛批柯P反被自治會會長反擊的報導,檯面上看到的媒體幾乎一面倒的認為這件事情是「大快人心」。然後當在非主流訊息平台上看到支持林的文章(還有完整的論述),瞬間又多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但說是這樣說,也不代表主流反林昶佐的訊息,就一無是處。只能說「完全的相信」,本身就會產生很多「盲點」。


而且「查證」的資料來源,也有很多問題,傳統上被人詬病立場有夠鮮明的主流媒體,資料就一定有問題嗎?難道近年來作為新資訊來源的自媒體就一定沒立場?(這邊就是前面提到的「先入為主」:如果先入為主認為主流媒體的資料來源就是偏向支持某黨某人,那有可能會少掉獲得真相的那塊拼圖)


總之,「真相(理)」的蒙蔽,重點不是「傳遞訊息的媒介」,而是「接收訊息的主體」(人),是否能不落入心理學上的謬誤、認知到自己邏輯上的缺陷、獲得資料的完不完整。


時時保持「最小的情緒」及「最大的疑問」。


不然也只是淪為「計中計中計中計…(回聲)」中最終死在大地作為肥料的小兵而已。


PS:心理學上的謬誤:

1.今天我討厭A政黨,只是因為他過去做了一件讓我討厭的事。所以未來和他有關的任何訊息,是好的我不相信,是壞的讓我更討厭。

2.今天我喜歡A政黨,只是因為….(邏輯同上,然後這跟墜入愛河後的盲目,有什麼兩樣)。

PS:然後說「揭露計中計」,避免看不清真相,要加以「查證」,這個動作的問題,還包括:誰真的有心情有時間天天挖礦、整理、分析、比較,確認資料的完整,還有邏輯的清楚(所以,「懶人包」才應運而生)。或說,資料看得多,也不代表就一定可以獲得真相。


avatar-img
黑仔.憨吉的沙龍
7會員
7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黑仔.憨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0703發布的文章,有提到這個問題,但想要說得更多,所以就再打一篇) 最近在臉書和新聞媒體看到不少同為醫師職業的人,火力都在轟炸柯市府防疫做得很爛,「疫調、匡列、隔離、篩檢」都沒有做確實,導致台北至今還是不斷有群聚感染的事情發生。 其他還有拿高雄、屏東的案例,說人家靠著「疫調、匡列、隔離、篩檢」
社群媒體同時追蹤不同「同溫層」的政治人物,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同一個社會議題,不同支持者(同溫層)說的話和強調的方向,有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雖然,短時間內密集看到不同風向,會有人格分裂的感覺,但分裂歸分裂(?),還是傾向多看看不同「同溫層」裡說的話:因為同溫層不僅很容易看不到危
人,話說越多錯越多(事情也是一樣),就算是傳統觀點譽為「聰明」的醫生,所說所作所為,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或論點)的支持。 應該說,人光是站在原地什麼話都沒說,這本身的行為就可以拿來作文章挑錯。 回到「說話做事(表達觀點)」,之所以會「多說多錯」(多做多錯),還不是因為這世界就是很複雜,藏著許多肉眼
比較會看的有關社會議題的頻道,大概都是「對事不對人」的(不同黨都提出質疑): 昨晚看到一個影片,內容提到民進黨近期否決的提案,其中有一個是「查范綱皓造謠」。   看到這名字的當下,從記憶裡挖出來的是高中的一個人。 把資料拿去餵狗(google)後,還真的是記憶中熟悉的那個人:沒想到去年開始擔任民
很粗略的方式,判斷你眼前看到的投資機會,是不會是詐騙: 1.不知道公司的名稱(取得很夢幻的,像是「夢想領航者」之類的,不是,在這邊說的名稱是在政府公開平台可以查得到的公司名稱) 2.平台(像是我們買股票,是透過證券商開發的、有SSL加密保護的APP或網路下單平台,或是櫃檯買賣中心)也都沒聽過,而且
 立委邱臣遠那句:「我們現在不是要去究責,或是怎麼樣,我們是希望了解這中間的過程…」 這段話真是超有共鳴。 臺灣本土疫情大爆炸之後,影響範圍遍布生命身體健康、財產,各式各樣、各種層面的損失和死傷,不計其數。 極端的對立,將一切苦難的源頭,都怪罪在決策的人身上,有其侷限之處(畢竟導致問題的原因,是多
 (0703發布的文章,有提到這個問題,但想要說得更多,所以就再打一篇) 最近在臉書和新聞媒體看到不少同為醫師職業的人,火力都在轟炸柯市府防疫做得很爛,「疫調、匡列、隔離、篩檢」都沒有做確實,導致台北至今還是不斷有群聚感染的事情發生。 其他還有拿高雄、屏東的案例,說人家靠著「疫調、匡列、隔離、篩檢」
社群媒體同時追蹤不同「同溫層」的政治人物,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同一個社會議題,不同支持者(同溫層)說的話和強調的方向,有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雖然,短時間內密集看到不同風向,會有人格分裂的感覺,但分裂歸分裂(?),還是傾向多看看不同「同溫層」裡說的話:因為同溫層不僅很容易看不到危
人,話說越多錯越多(事情也是一樣),就算是傳統觀點譽為「聰明」的醫生,所說所作所為,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或論點)的支持。 應該說,人光是站在原地什麼話都沒說,這本身的行為就可以拿來作文章挑錯。 回到「說話做事(表達觀點)」,之所以會「多說多錯」(多做多錯),還不是因為這世界就是很複雜,藏著許多肉眼
比較會看的有關社會議題的頻道,大概都是「對事不對人」的(不同黨都提出質疑): 昨晚看到一個影片,內容提到民進黨近期否決的提案,其中有一個是「查范綱皓造謠」。   看到這名字的當下,從記憶裡挖出來的是高中的一個人。 把資料拿去餵狗(google)後,還真的是記憶中熟悉的那個人:沒想到去年開始擔任民
很粗略的方式,判斷你眼前看到的投資機會,是不會是詐騙: 1.不知道公司的名稱(取得很夢幻的,像是「夢想領航者」之類的,不是,在這邊說的名稱是在政府公開平台可以查得到的公司名稱) 2.平台(像是我們買股票,是透過證券商開發的、有SSL加密保護的APP或網路下單平台,或是櫃檯買賣中心)也都沒聽過,而且
 立委邱臣遠那句:「我們現在不是要去究責,或是怎麼樣,我們是希望了解這中間的過程…」 這段話真是超有共鳴。 臺灣本土疫情大爆炸之後,影響範圍遍布生命身體健康、財產,各式各樣、各種層面的損失和死傷,不計其數。 極端的對立,將一切苦難的源頭,都怪罪在決策的人身上,有其侷限之處(畢竟導致問題的原因,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