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系列:林昶佐被轟作秀。資訊解讀的謬誤

2021/07/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計中計
(圖片來源:陳某的《火鳳燎原》)
不知道看到民國幾年才看得到完結篇的陳某的《火鳳燎原》,最為津津樂道(?)當屬漫畫裡頭的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的部分。
每個出場的人都有一個高光特寫帥畫面,但有可能幾話後臉就烙賽了(中計了),換另外一個人帥一波。
疫情爆發以後,臺灣的政治一如往常一樣的紛亂。看著新聞上一條又一條的爭議報導(不管是針對哪個顏色),突然心血來潮在社群媒體同時追蹤了好多不多立場(黨派)社團、政治人物、公眾人物。
看著看著除了人格分裂,還更加確信人都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
幾種表達方式就差不多是這種體會。
反對某人(某黨)的一個粉絲專頁,貼文都是針對對手所說所做的每一件事,貼出其前後發言(行為)看似矛盾的比較圖(或是言行不一)。
這點還真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不管是中文還是邏輯上,呈現的內文只有片段(沒有前後文、沒有完整論述),都可以造成不一樣的意思。
關於這一點,反對方可能「已知」,也可能「無知」。
有可能從頭到尾「反對方」根本就是「被反對方」的附屬。然後「被反對方」在「反對方」貼文(或梗圖)流傳之後,再加以出來澄清,還可以收提升自己聲量的效果(人性傾向同情或支持被抹黑者?被攻擊者?)
至於「被反對方」,就算「反對方」揭露相關訊息是真相,他還是可以用新的訊息,加以反駁,只要邏輯通順,內容煞有其事(完整到一定程度),反而「反對方」有可能吃上一筆,變成放羊的小孩。
總之就「已知」的部分,有好多種的可能性,宛如計中計。

這種「計中計」,說要透過「查證」來加以破解,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內容要多完整才能讓一個人理解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邏輯思考模式」,每個人都不太一樣。(還有更多心理學上的認知誤差,像是「先入為主」)
像是要了解某個真相,需要A+B+C三部分資料,今天一個人只取得A+B兩部分,要完全就理解真相,可能需要邏輯上的突破;而就算確實取得A+B+C三部份了,也不保證一個人就能邏輯上得到事情的真相。
每個人不一樣的地方,還包括是否容易「受情緒影響」:這倒不是簡單分成「(不)容易被情緒控制的人」,反而應該說,每個人容易失控的地方,都不太一樣(可以稱做「弱點」或是「雷」,端視生活背景)。而這點也容易在判斷真相時,落入訊息傳遞者營造的「情緒」之中(某個仁就是可憐的、某個人就是可惡的*)。
PS:*最近的例子就是林昶佐,在環南市場前進指揮所成立的記者會上痛批柯P反被自治會會長反擊的報導,檯面上看到的媒體幾乎一面倒的認為這件事情是「大快人心」。然後當在非主流訊息平台上看到支持林的文章(還有完整的論述),瞬間又多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但說是這樣說,也不代表主流反林昶佐的訊息,就一無是處。只能說「完全的相信」,本身就會產生很多「盲點」。
而且「查證」的資料來源,也有很多問題,傳統上被人詬病立場有夠鮮明的主流媒體,資料就一定有問題嗎?難道近年來作為新資訊來源的自媒體就一定沒立場?(這邊就是前面提到的「先入為主」:如果先入為主認為主流媒體的資料來源就是偏向支持某黨某人,那有可能會少掉獲得真相的那塊拼圖)
總之,「真相(理)」的蒙蔽,重點不是「傳遞訊息的媒介」,而是「接收訊息的主體」(人),是否能不落入心理學上的謬誤、認知到自己邏輯上的缺陷、獲得資料的完不完整。
時時保持「最小的情緒」及「最大的疑問」。
不然也只是淪為「計中計中計中計…(回聲)」中最終死在大地作為肥料的小兵而已。
PS:心理學上的謬誤:
1.今天我討厭A政黨,只是因為他過去做了一件讓我討厭的事。所以未來和他有關的任何訊息,是好的我不相信,是壞的讓我更討厭。
2.今天我喜歡A政黨,只是因為….(邏輯同上,然後這跟墜入愛河後的盲目,有什麼兩樣)。
PS:然後說「揭露計中計」,避免看不清真相,要加以「查證」,這個動作的問題,還包括:誰真的有心情有時間天天挖礦、整理、分析、比較,確認資料的完整,還有邏輯的清楚(所以,「懶人包」才應運而生)。或說,資料看得多,也不代表就一定可以獲得真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黑仔.憨吉
黑仔.憨吉
紀錄生活雜感的地方,希望在這小小抒發空間中偶爾的一些感受,也可以令觀看者您有所收穫。 如果對您有幫助,您想請作者喝杯咖啡,請利用方格子相關贊助功能,感恩大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