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閒聊阿德勒著作《走出孤獨》中虛榮心、自卑心態影響人生的觀點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曉得你是不是有感覺自己帶著一副面具在嘗試融入人群的時候?在現今無數觀點教你如何脫出人群、成為自己和享受孤獨的時候,19世紀的阿德勒以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存在物的觀點去著作出這本《走初孤獨》,他在書中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當你學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即便你獨來獨往,也一樣能活出自己的價值,精彩而自在。因為孤獨不是生命的本意,價值感才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是再自然不過了。雖然書中部分觀點,放在現在其實並不十分適切。除了觀念、社會環境相差了不是一點,畢竟比起19、20世紀,現今的醫學更進步許多,某些在當時的病徵放在現在有更精密的儀器能解釋,心理醫學也較當時更為普遍。

  《走出孤獨》這本書是我看的阿德勒著作系列中的第一本,他在敘述觀點時舉了許多自身看診時遇到的例子,在他眼裡,人是一種善於欺騙的動物,我們騙別人,但我們更善於欺騙自己。每個人,在自己營造的謊言中,沈浸著,到後來心理影響生理、真真切切的相信自己真的是堆砌出來的謊言塑造的樣子。他在看診過程中會不斷的跟病患探討最早期的記憶,從其中發掘出來與現在的行為與思考的關聯,並認為早期記憶會有一定關鍵作用。生活方式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傾向中具體化的,將社會適應不良問題歸咎於自卑,最後總結人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為自身的弱小。承認自身的不足、並將自身力求進步與增進他人的福祉連結在一起。

  其中特別想探討的部分是關於自卑心態與虛榮心。

  阿德勒在書裡提到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有一個共同點,即兩者都是人生的無用面。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一個驕傲自大且有優越情結的孩子,會朝著人生中有用的一面努力奮進。因為這種優越的表象在更加優越的環境是容易挫敗的,現實社會是充滿挑戰的,外顯的自大其實是掩蓋著內心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在阻礙面前會表現得很懦弱。
  優越感的建立也是個複雜的過程,會在持續嘗試中形成的,是人生的驅動力,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而非恆定不動的固定點。而目標確立後,人們會不斷修改、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你遇上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方向沒錯,自然就會往那個方向前進。
決定成敗的不是經歷,因為經歷無法真正決定人的行為,我們只會選擇性地用經歷來支援自己的目標。真正決定我們行為的,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特別挑這段出來講是因為看的時候想起前陣子看過的書,米哈裡的《心流》裡提到為目標服務的某種「自動導航」模式的狀態,學習專注是能夠達成這種狀態的,一切萬物的時間感、存在感都消失了,有別於日常感知的一種狀態,稱之為「心流」。是一種對於想投入的事物自然而然存在的、彷彿從心中流淌而出的。

  而「心流」是能夠學習後達成的,書中提到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在童年時期就很重要。

  書中寫道,十來歲的孩子若不忍受孤單,成年後就沒有資格擔負需要鄭重其事準備的工作。很多少年放學回家,丟下書、吃些點心,就立刻抓起電話跟朋友聯絡。如果電話沒什麼好聊的,他就打開音響或電視。即使看書,也不會看久,做功課代表把注意力集中在相當困難的資訊模式上,甚至最能自律的人早晚也會丟開書本,去尋找更愉快的意念。
  但快樂的意念並不是呼之即來的。
  相反,我們的心靈更容易被陰森的夢魘侵佔。於是青少年開始煩惱自己的外表、受人歡迎的程度以及前程。為了免於受打擾,他們就必須把心靈填滿。讀書並不能發揮這種功能,因為太難了。青少年為了逃避混沌的黑暗,幾乎什麼事情都願意做,只要無須消耗太多精神能量即可。聽音樂、看電視或找朋友打發時間都是最常見的行為。
  在現在佔據注意力的娛樂越來越多,洗澡時看著劇、吃飯前要現打開影音平台找到能看的影片,加上無時無刻滑著的手機。專注於一項事物的情況越來越少見,被多項來源輸入的時間越來越長,碎片化後被娛樂時間壟斷、更少去專為目標專精。而長時間沈浸在線上觀看修改過的現實生活中,對於一定程度的精緻生活產生價值觀的變化。這種循環之下,更多的投入虛擬生活、更少的私人時間。看起來始終很忙,卻很少成就事情。

  《走出孤獨》裡還提到虛榮心存在不僅限於積極的表現出具有價值的樣子,其實也存在於逃離社會中,對於他人的成功嗤之以鼻。對他來說,一個社交圈子好不好,唯一評價標準就是他在其中所處的地位。若在其中不佔優勢,就會以各種藉口跳脫出來,並以他人的價值為攻擊目標。熱衷於誹謗、諷刺他人的人,在性格上普遍具有否定情節。貪慕虛榮的人需要通過貶損他人得到優越感,否定情結根源在於此。
  
  否定他人的反面,就是肯定自己。

  當自身對於增進自己的成就無果,沒辦法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優越感,這時就會透過貶抑他人獲得,書中舉例有些人會透過貶低伴侶的人格和價值,將對方變為自己的奴隸來取得勝利。
如果一個人在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能把優越感和社會感結合在一起,那麼他多半能在人生有意義的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
  誠實來說這本《走出孤獨》跟一開始我想像的並不大相同,以為是一本關於孤獨中的人開解的書,但內容其實紮實的充滿各式病例與延伸思考。雖然我也不盡然同意作者在歸納病患的問題點的部分。像是我不認為每件事情都找得到原因,關於早期記憶是否能造成最終影響,是否在將人格塑造成某部分的樣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在心理學前我幾乎一知半解,阿德勒以個體心理學、以人本主義的出發點,讓我在觀看時獲得許多想法,畢竟看書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發掘,發掘自身,最後如書中的總結一般,能有益於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阿德勒談談「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個詞,相信我們一定從很多地方都看過,然而又是為什麼不要回在過去或是未來呢?這就要先從一段影片開始看起 這段是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致詞,其中最關於活在當下的在於第三個談到關於「死亡」的故事。 其中一段提到每天早上在盥洗的時候,賈伯斯會問自己一句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
    Thumbnail
    avatar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2021-07-15
    看電影 ◆ 聊心事:《響尾蛇:阿哈娜的故事》今晚在Netflix誤觸了一部電影《響尾蛇:阿哈娜的故事》,意外地發現這是一部出自奈及利亞(Nigeria)「奈萊塢(Nollywood)」的電影,故事地點發生在格拉斯(Lagos),靠近西非幾內亞灣(Gulf of Guinea)的大城市。 非洲最大經濟體的奈及利亞(Nigeria),除了生產石油
    Thumbnail
    avatar
    王寧海
    2021-07-06
    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Individualpsychologie in der Schule: Vorlesungen für Lehrer und Erzieher》 Alfred Adler 1928   本書是Adler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
    Thumbnail
    avatar
    康康
    2021-02-26
    阿德勒心理學/5個衝擊你的思維觀點  相信很多人都跟LO媽一樣 是在看了”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之後 才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一說     在念書時期的時候 我們都有聽過佛洛伊德 或是榮格 還有人類五大需求的馬洛斯   那為什麼阿德勒心理學從來沒聽過呢? 在看完此書之後 我發現阿德勒提出來的論點 跟佛洛伊德提出來的觀點 是互相對立 甚至可以說
    Thumbnail
    avatar
    王婷玉
    2020-07-24
    觀點|《誰是被害者》紅什麼?從阿德勒心理學重新解讀《誰是被害者》精彩的戲劇題材與人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議題,像是性別認同、高齡化照護、勞資剝削與過勞,以及媒體嗜血心態等,將整部影集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到台劇的新境界。
    Thumbnail
    avatar
    筆記點(IanWu)
    2020-07-17
    阿德勒心理/ 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竟然環環相扣?“所謂的自卑 就是現在的 ”我” 感覺還有一部分欠缺的東西 最健康的態度是透過 “努力” 與 “成長”來補足 沒有這份 “勇氣”的人 往往會陷入 “自卑情結” “ 因為A 所以達不到B ” “ 如果不是因為A 我是有能力的 ”
    Thumbnail
    avatar
    王婷玉
    2020-06-26
    《認識人性》1-導論|阿德勒經典讀書心得 認識人性有個基本條件:太自負或驕傲是行不通的。正好相反,對人性真正的認識必須是謙虛自持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正是一個「認識人性」的學問,隨著我理解阿德勒的學說愈久、愈深入,就愈能理解阿德勒認為必須「謙虛」看待人性的觀點。
    Thumbnail
    avatar
    綠豆爸
    20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