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閱讀筆記│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圖片出處:博客來

圖片出處:博客來

前言: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因為我貼心的覺得如果我都講光了又講很細,或許會讓那些看了我心得的人,進而想去讀本書的讀者少了一些驚喜。

還是很推薦大家可以去找原書來閱讀,書的連結傳送門: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書裡面由於每個章節的論點會互相穿插,所以雖然每一夜看似有主題,

但由於書裡面大多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有時候對話會再接續到前面所提及到的概念。


好!囉嗦結束!以下切入正題吧!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所有人事物在你還沒賦予它定義之前,它們都是沒有意義的,而你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書裡用了身高與自卑來當例子:假設你對自己的身高很在意,試想看看是否是你賦予你的身高什麼樣的意義?給它什麼樣的價值?

因為所有萬物,都是直到你給予它價值(意義)才會有意義。就猶如金錢如果人們不賦予它意義,那它就是一張平凡無奇的紙;鑽石亦是,如果不賦予它特殊意義,那它就只是顆石頭。


而如果你對自己身上有什麼特質感到自卑,也是因為你拿自己跟別人比較了。

倘若這個地球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你還會感到自卑嗎?

所以要把自己自卑的特質當成優點或缺點,全在於你對它的賦予的定義,而這完全由你自由決定。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書裡面提到其中一個例子,有關於作者的朋友有人群恐慌症

但哲學家則認為,因為人群恐慌症對這位患者有好處,所以是他選擇讓自己認為自己有人群恐慌症。

哲學家更進一步地解釋,是因為這位患者從小有人群恐慌症的因素,幫助他得到了他需要的"父母的關愛"

所以書裡面說到絕大部分的心理創傷來自於因為緊抓著心理創傷能夠為自己帶來需求。


有些人對於這本書裡哲學家否定心理創傷的論點會有些情緒上的反應,尤其是心理創傷仍舊還在服務於自己需求的人們

而作者也扮演著大眾的視角,質疑哲學家的論點,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誰會願意緊抓著自己過去的心理創傷不放?

但待哲學家更進一步地解釋,會發現,其實這些心理創傷默默地在服務著我們內心的需求,而這些內心的需求如果我們一直否認則會很難看見。


印度靈性嚮導薩古魯的某個訪談當中有個有趣的對談,或許在此可以當個輕鬆又直白的例子。

有位觀眾詢問薩古魯: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薩古魯說:如果你從小到大,生病都無法為你帶來任何好處,那麼你會發現這樣的人身體很少生病。

因為身體有記憶,它知道生病無法為你們帶來任何好處。反之,如果小時候你一生病就可以不用去學校上課,除此之外還能得到父母較多關愛,那麼這樣的人在長大之後,身體有了記憶,

所以當身體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不太喜歡的環境,便會時常生病,因為身體知道生病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我自己曾經也有些過往的心理創傷,當身陷在劇情的時候,很容易看不清事情全貌,甚至會否認自己怎麼可能會是想藉由心理創傷得到某特定的需求

但情緒過後,我認真檢視自己曾經的心理創傷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我們難以察覺的無形需求,

我發現自己很多過往的心理創傷都是來自於,能夠更加合理的成為受害者(但這並不是絕對,有些人可能是需要其他的心理需求),

因為當自己成為某心理創傷的受害者,就可以更毫無保留的憐憫自己,一直陷在「我好可憐,大家應該要多關心我,因為我很不幸等等」的受害者情節劇情裡。

仔細回顧過往甚至兒時,有時候扮演受害者心態也確實能夠為我帶來一些無形或甚至有形的需求,例如別人的關愛、專注力、同情、或物質上的獎勵等等...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書裡面提及,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如果這世界沒有人際關係,只有自己,那麼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但我們不可能讓人際關係消失,因為在目前的世界來說,世界只有我一人這概念或許還有點太前衛且不太能被大多數人相信的前提下,

如何看待自己與人際關係就是重點了。裡面提到人際關係有兩種:橫向關係、縱向關係。

橫向關係是人人平等,將別人視為平等無階級之分;縱向關係則是認為關係中有高低等級之分,所以時常會造成一種競爭的關係。


而如果自己的人際關係大多處於橫向關係,自己既不會跟人家比較,在人際關係當中相處起來也較為和平融洽。

而如果自己的人際關係大多處於縱向關係,那麼就容易把自己以外的人看作敵人,並產生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自我課題-自己可以掌控的
他人課題-你無法控制的


人的一生,大多都在追求自我價值,很多行為都跟自我價值有關。在聽到感謝的話或者別人的認同,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當人感到自我價值低落,就會想去尋求別人的認同,而滿足別人的期望,通常也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怕被別人討厭,所以迎合別人的期望。


但問題在於,如果你本身就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你因此不會需要別人來認同你。

而讓自己感到有價值的途徑之一是「貢獻」,只要你對別人付出(貢獻)你就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但有時候當我們對別人付出時,我們內心會期望得到別人反饋,如果此時得不到別人反饋時,我們又陷入了痛苦,

而本書提出,只要專注在對別人付出(因為自己主要的目的是想要藉由貢獻感來獲得自我價值),

剩下別人要不要反饋或者是別人要怎麼想你你都無法改變,這就屬於他人的課題,是我們不需要干涉的。


我們能做的真的就只有改變自己,但如果我們連他人的課題(你無法控制改變的)都要執著,那麼就是煩惱的開始了。

而有些人可能認真的認為改變別人是可行的,但其實他沒有認知到的是,對方改變的前提之下,是因為對方自己想改變,

因為改變對他有好處,而這好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例如:你希望對方戒酒,不然你就要結束這段關係,而對方最後真的戒酒,很可能是因為比起戒酒,你的離開是他更不願意的,所以選擇一個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而要想締結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但距離也不可以太遠。

課題分離並非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共同體(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最重要指標。)

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絕大部分的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對自我很執著,例如別人怎麼看我,希望別人為我做些什麼。如果抱持著世界以我為中心,對「我」格外的執著,
那麼大多數的人將成為你的敵人,而非夥伴。

我們作為共同體的一員,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並可以體會到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而當人只有在體會到自已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我價值。

如何建立起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無條件信任別人、他人貢獻。


「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納」

當你分清楚自己的課題(你可以改變的)跟他人的課題(你無法改變的)例如:別人怎麼評價你是你無法改變的。然後當你分請楚這是自己的課題之後,讓自己明白你也能接納這樣的自己(接納自我)。

例如:當你做了一件你認為失敗的事,比起肯定自己下次會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接納自己失敗也沒有關係。

承認錯誤並不代表自己失敗


接下來是無條件的信任別人

因為別人要不要背叛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改變的

但你要懷疑別人跟信任別人是你可以決定的,而一旦你要懷疑別人,你就一定找的到被你懷疑的證據,

因為你的起心動念就是懷疑他,所以為了符合這樣的目的,你會開始鉅細迷離的找他會背叛你的任何可能性,即便對方真的沒有要背叛你。

而當你能做到無條件的信賴他人,就表示你把這個人當成夥伴而非敵人,

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你則可以在這個社會共同體找到歸屬感。


書中哲學家也提及:「的確,世上並非全是好人,人際關係中也會遭遇到諸多不愉快的事。例如:當你無條件的信任別人,偶爾可能會遭遇到他人的背叛。

但任何情況下都只是攻擊我的「那個人」有問題,而非「大家」的錯。」


猶太教教義中有一段話:「假如有10個人,其中勢必會有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批判你。他討厭你,你也不喜歡他。

而且,10個人中有2個人能夠成為與你互相接納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個人則兩者都不是。」

這時候,你是關注討厭你的那個人?還是聚焦於非常喜歡你的那2個人?抑或是關注其他兩者都不是的7個人?

缺乏人生和諧的人就會只關注討厭自己的那個人來判斷「世界」。


最後藉由貢獻他人(我對某人有用處)來讓自己感受到自我價值

所謂的貢獻他人,並非捨棄自己去為某人鞠躬盡瘁,說穿了是為了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才去做的。


而自我價值除了可見的服務他人、貢獻他人之外,還有一個是人們很時常忽略的「存在層級的自我價值」-當我存在,我就有價值。

例如:你的父母或者在乎你的人,會因為你還活著而感到喜悅,那麼基本上你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將專注力都放在自己,總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些什麼的話,容易會牽扯到他人課題,因為別人要對你怎麼做或怎麼想是他人課題。

但換個角度換成我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所謂的奉獻感,這心境將會完全不同。

而貢獻他人,是你說了算,因為對於別人覺得你的貢獻沒有用處(這是由別人來判斷的,你無法改變,所以這是別人的課題)


而只要讓人類覺得有貢獻感,那麼便會感到幸福。所以你不幸福,是因為你不覺得你有貢獻感。

但如果往行為層面找不到,你可以往存在層級思考,基本上當你存在,你就有貢獻。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剎那」

書裡面提到一個點的連續的論點,人生是每個此時此刻的瞬間串連起來的。

不存在過去和未來,過去發生了什麼跟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引用自書籍的一段敘述:

「這樣的論點如果是站在佛洛伊德的因果論立場上,那麼就會把人生理解為基於飲果論的一個長篇故事。

何時何地出生、度過了什麼樣的童年時代、從什麼樣的學校畢業、進了什麼樣的公司,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

把人生當作故事是個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將來;並且人們還會想要按照這個故事去生活。

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錯不在我而在於過去和環境。這裡搬出來的過去是一種免罪符,是人生的謊言。」


至今佛洛伊德的因果論與阿德勒的目的論仍舊有各自的擁護者,

但如同在開始討論這本書的上篇前言所說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訊息跟觀點,去追究每個論點的對錯,並沒有什麼太大意義,

因為大部分的人終極目的都是想讓自己走出自己的過去傷痛或者擺脫對於專注在未來所引起的未知恐懼,

有些人或許比較容易被因果論的論點所說服;而有些人則可能會被因果論陷入一個死胡同,所以因果論對於他的心理創傷並不管用。那麼選擇目的論或者其他哲學家或心理學家的觀點可能會對他更有幫助。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就如同一開始講的,所有人事物在你還沒賦予它定義之前,它們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生也是,每個人的人生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點的連續」

雖然以下這些是書裡面沒有提及的,但書裡說到有關於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是一個獨立的點這個觀點有些小小心得想分享,


每個事件都是獨立發生的事件,而非人類邏輯所認為的線性思考(即先發生A-B-C-D 的線性發生)

但其實事件A、B、C、D都是獨立發生的

舉例來說:大多數人認為,我今天出門踢到石頭,然後去了公司又被主管痛罵了一頓,下班回家之後又踩到狗大便,所以總結覺得今天是很衰的一天


引起這一連串看似線性的事件是因為吸引力法則,相似能量吸引相似能量事件發生,

事實上是:你今天一起床就覺得今天是很衰的一天(可能你今天一起床情緒就不太好),然後低落的情緒吸引相似低落情緒能量的事件發生,所以你踢到石頭腳很痛,然後你的情緒更加低迷了,吸引了主管痛罵了自己一頓;再來你覺得你被罵完情緒跌落到谷底,所以吸引來最後的踩到狗大便,你感覺完全糟透了!


但每個事件猶如一顆獨立的燈泡,每一個看似是未來的事件,全部皆已存在,要做的只是跳到自己偏好的燈泡,而關鍵就在於自己的情緒感受,

燈泡A:你今天一起床情緒不太好,但很快調整好情緒之後出門

燈泡B:路上一路順暢都沒有紅燈阻礙,你因為提前到了公司好開心呀!

燈泡C:主管看見自己提前來公司,以為自己是個上進青年,今天正好要提交升遷名單,剛好看到你,於是提了你當這次升遷名單

燈泡D:然後自己去了公司後因為喝到一杯難喝的咖啡,心情瞬間盪了下來

燈泡E:主管從會議室出來並告訴你,升遷名單被拒絕,所以抱歉,這次自己並沒有被升遷成功!

燈泡F:剛開始感到有點低落,但後來又調整好心情,心想那這樣自己便可以如期休1個禮拜的特休了!

燈泡G:主管又來到自己位置告知,因為剛剛實在對於給了希望又讓自己感到失落所以批准讓自己休一個月而非一個禮拜


以上的例子只是想表達,每一件事情其實看似是連貫線性發生的,但其實是獨立的,

情緒是取決於吸引到下一個燈泡事件的發生關鍵。所以當你有一件不愉快的事件發生,也請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事件。累積愉快的燈泡,而非累積讓自己感到不愉快的燈泡。


當你人生中經歷所有的燈泡之後,而絕大部分都是讓你感到愉悅的燈泡,那麼回顧自己的人生大部分都還是會感到很愉快的。而一切的燈泡都已經存在並且只存在「當下」。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任何正在靈性道路上的夥伴們

如果以上內容與我分享的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

歡迎訂閱追蹤,如果你從我分享的內容中受益希望能給予能量回饋或者想支持我的創作,歡迎隨喜打賞,祝福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ntern Human 的沙龍
142會員
112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Intern Huma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8
作者 羅伯特.薛弗德的每本著作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不斷的提及與強調幾個貫穿整本書的名詞,開始前我先介紹幾個書中常見的名詞,首先是書中最主要的,如何運用「第11項元素」以及向「內在執行長」發出求助信。
Thumbnail
2025/04/18
作者 羅伯特.薛弗德的每本著作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不斷的提及與強調幾個貫穿整本書的名詞,開始前我先介紹幾個書中常見的名詞,首先是書中最主要的,如何運用「第11項元素」以及向「內在執行長」發出求助信。
Thumbnail
2024/12/13
這篇要分享最近剛讀完的《星際議會的跨次元對話:遠超出人類想像的喜悅、富足法則》 本書我覺得有點難以介紹起,我會挑幾個我認為讓我感到比較深刻的觀點聊起, 整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們藉由連結高維度存有的視角,以問與答方式集結成類似通靈對話紀錄。作者則是以人類的思維視角對高維度的存有提出一些常見的疑惑。
Thumbnail
2024/12/13
這篇要分享最近剛讀完的《星際議會的跨次元對話:遠超出人類想像的喜悅、富足法則》 本書我覺得有點難以介紹起,我會挑幾個我認為讓我感到比較深刻的觀點聊起, 整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們藉由連結高維度存有的視角,以問與答方式集結成類似通靈對話紀錄。作者則是以人類的思維視角對高維度的存有提出一些常見的疑惑。
Thumbnail
2024/07/15
導演採訪了他的心理醫生作為紀錄片的主題,導演拍片的目的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醫生教他的工具,他覺得很受用,所以想藉由這部紀錄片分享給觀眾。這部片我覺得挺讓人省思的,而文章我也會針對影片中我比較有感的片段來做分享,當然其中多少也會參雜一些我自己的濾鏡,推薦給那些深處在情緒困擾的人們 。
Thumbnail
2024/07/15
導演採訪了他的心理醫生作為紀錄片的主題,導演拍片的目的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醫生教他的工具,他覺得很受用,所以想藉由這部紀錄片分享給觀眾。這部片我覺得挺讓人省思的,而文章我也會針對影片中我比較有感的片段來做分享,當然其中多少也會參雜一些我自己的濾鏡,推薦給那些深處在情緒困擾的人們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曾經傲慢地認為我不需要讀這本書,原因是光看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就覺得既然沒有這方面的困擾,應該是不需要刻意去閱讀,但直到真正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其實關於「被討厭」的論述只是書中的一小部分,有其他更多值得我們去關注及翻轉思維的論述,都能使得許多人擺脫人際關係的困擾,並且學會什麼是真正的尊重。
Thumbnail
我曾經傲慢地認為我不需要讀這本書,原因是光看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就覺得既然沒有這方面的困擾,應該是不需要刻意去閱讀,但直到真正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其實關於「被討厭」的論述只是書中的一小部分,有其他更多值得我們去關注及翻轉思維的論述,都能使得許多人擺脫人際關係的困擾,並且學會什麼是真正的尊重。
Thumbnail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於2014年發行,至今仍能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中看見其身影,屹立不搖,堪稱是一本心靈成長經典書籍。此書主要是透過辯論的方式來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相較於主張原因論的佛洛伊德,阿德勒主張目的論的思考模式,著重在個體心理上的發展,其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對於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於2014年發行,至今仍能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中看見其身影,屹立不搖,堪稱是一本心靈成長經典書籍。此書主要是透過辯論的方式來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相較於主張原因論的佛洛伊德,阿德勒主張目的論的思考模式,著重在個體心理上的發展,其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對於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的後記中,提到他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講座時, 聽到台上的講師說「今天在場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時,他有極大的反感。 如果我是在看這本書前就先看到這句話,可能也會這麼想。不過西恩是在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後,才看到這段話,細想似乎是有這麼點道理。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的後記中,提到他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講座時, 聽到台上的講師說「今天在場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時,他有極大的反感。 如果我是在看這本書前就先看到這句話,可能也會這麼想。不過西恩是在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後,才看到這段話,細想似乎是有這麼點道理。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一來一往的提問與應答之間,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用對話的形式,能讓我們很自然的帶入年輕人的立場。書中的提問,也幾乎都是最日常的人際關係問題。 目的論: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處境,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他人對我們看法,是屬於他人的課題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一來一往的提問與應答之間,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用對話的形式,能讓我們很自然的帶入年輕人的立場。書中的提問,也幾乎都是最日常的人際關係問題。 目的論: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處境,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他人對我們看法,是屬於他人的課題
Thumbnail
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書裡面由於每個章節的論點會互相穿插,所以雖然每一夜看似有主題, 但由於書裡面大多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有時候對話會再接續到前面所提及到的概念。 文章為我讀後覺得有幾段比較有感觸有些心得的片段。
Thumbnail
這本書我沒有要很認真的討論在講什麼,我只會分享幾段讓我比較有感觸且喜歡的觀點, 書裡面由於每個章節的論點會互相穿插,所以雖然每一夜看似有主題, 但由於書裡面大多都是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有時候對話會再接續到前面所提及到的概念。 文章為我讀後覺得有幾段比較有感觸有些心得的片段。
Thumbnail
雖然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不知為何都沒有買、也沒有借到,可能是沒有緣分吧?直至今日我才因緣際會借到這本書拜讀(可以看看它的外觀,顯然在圖書館歷經風霜,翻閱時很害怕書皮被我撕下來⋯⋯),從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就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Thumbnail
雖然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不知為何都沒有買、也沒有借到,可能是沒有緣分吧?直至今日我才因緣際會借到這本書拜讀(可以看看它的外觀,顯然在圖書館歷經風霜,翻閱時很害怕書皮被我撕下來⋯⋯),從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就給了我一個震撼彈。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