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何成為一件非日常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雖說愛情是永恆的,但不同時代的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大不相同。17 世紀的英國詩人 Andrew Marvell 有一首愛情詩是這樣寫的:

墳墓是個美好僻靜的地方,
可是我想,那裡無人相擁。

翻譯成白話文,大致意思是:「你死了之後,就沒人跟你抱在一起了。反正你都要死的,不如先跟我快活一下吧!」

我猜今天很少有人用這種口吻求愛了,就算有,大概也很少有人會覺得這是句很浪漫的話。但在 17 世紀的歐洲,「死亡」和「愛情」是一組形影不離的意象,利用「死亡」來表白「愛情」,是非常、非常常見的詩歌主題。

西里西亞的詩人 Christian Hofmann von Hofmannswaldau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蒼白的死帶著他冰冷的手
隨著時間過去,最終輕掠過你胸前……
你那形貌姣好的腳,那可愛的姿態
有些將化作塵,有些將化作虛無
無人將再景仰你那壯麗的神聖。
這些,還有比這些更多的,終必消逝
唯獨你的心不受時間磨損
因為它是大自然自鑽石中打造而成。

現代讀者看這首詩,可能會覺得它是在歌頌愛情的不朽 ── 透過死亡的衰朽,來映襯愛情的永恆。但 20 世紀的社會學大師愛里亞斯就不是這樣看的。

愛里亞斯提醒我們,這首詩在 17 世紀可是被歸類為諧謔詩。朋友們在聚會上吟誦這首詩,可能都要引發一陣哈哈大笑。

有什麼好笑?原來這首詩隱含的意思是:「愛人啊,你的一切都必將毀朽,但你的心卻不會。你的心堅硬如鑽石,因為你聽不進我說的話。」

如此若無其事、自然而然就將「死亡」、「愛情」和「戲謔」無縫接軌到一起,這恐怕是當代文學中已經找不到的光景。

不只詩歌如此,17 世紀的童話故事,可能也會讓現代讀者聽不習慣。

史學家 Robert Darnton 曾做過非常有趣的研究:他搜集十七世紀以來歐洲各地流傳的童話故事,分析這些不斷演變的故事版本。

〈小紅帽〉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 18 世紀法國農民口中的〈小紅帽〉卻長得很不一樣。這個早期版本的小紅帽,不但毫不避諱血腥暴力,還有相當明顯的性暗示。

故事裡,狼不但殺了奶奶,還費心把奶奶的肉切成薄片,把奶奶的血倒在瓶子裡,叫小紅帽吃下去。吃完肉、喝完血之後,小紅帽竟然半主動地脫光了全身的衣物(而且是一件一件慢慢脫的,從圍巾、裙子到內衣都有描寫),接著睡到了大野狼的床上。一邊睡,小紅帽還一邊問大野狼身體各個部位「為什麼那麼大呢?」「怎麼那麼長呢?」

大多數的當代父母,恐怕都不會把這個版本的小紅帽講給孩子聽。但是在 17、18 世紀,童話故事中出現暴力、性和死亡,都是很尋常的事。

為什麼這樣?因為在那個年代,暴力、性和死亡都是生活中相當尋常的事,尋常到任何一個小孩成長過程中,都不可能不見證到大量的暴力、性和死亡。

例如有歷史學家指出,18 世紀的法國孩童,有 45% 根本無法活到超過 10 歲。每場婚姻平均只能維持 15 年,婚姻終結的原因當然不是離婚,而是其中一人死了。

此外,在 18 世紀,一個典型的農民家中只會有一個房間、一張床。全家人都要擠在同一張床鋪上睡覺,於是大人睡夢中悶死嬰兒的事時有所聞。而當父母要從事性活動時,也是不可能避開小孩子的。

因此在 18 世紀,沒有人會致力於保護孩童的純真無邪(事實上也做不到),更不會有人將孩童和青少年、成人看作判然有別的生命階段。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份古今之間的差異?愛里亞斯在《臨終者的孤寂》一書中總結性地指出,所謂現代化的歷程,其實就是社會分工不斷細緻化的過程,也是社會上的各種群體不斷細緻分化的過程。

我們今天覺得暴力是不正常的,那是因為我們不再身處鄰里間天天械鬥的時代。相反地,我們覺得暴力應該是由國家來壟斷的,只有國家、只有政府才能合法地使用身體暴力。

我們今天覺得性應該是私密的,是一件跟所有其他不相干的人、不相干的事都抽離開來的活動,那是因為我們今天能夠擁有私密化的空間,我們能夠把性當作一間特殊的事物來對待。

同樣地,我們今天已經能夠把死亡當作一件特殊,甚至是專業的事情來對待。我們活在一個殯葬產業空前發達的時代,我們不再非得透過緊密的鄰里關係來打點葬儀,一切都可以由專業的人員包辦。大學裡也有一門專業叫生死學系,專門研究、傳承相關的知識。

大部分的死亡場景甚至也不再是家裡,而是醫院。停靈的地方也不是家中,而是在殯儀館。「死亡」彷彿和「日常生活」拉開了距離,死亡成為一件非日常的事,甚至是非正常的事。

愛里亞斯以 85 歲高齡寫出《臨終者的孤寂》之後,他接受一名二十歲的記者訪問,談到這本書,那名記者便皺起眉頭問道:「你怎麼會想寫這麼奇怪的主題?」

這就是臨終者的孤寂 ── 死亡不再是正常之事,「正常人」在其正常生活中,彷彿可以不用思及死亡。

於是我想起一位德國老奶奶臨終前說過的一句話。她躺在病榻上,指著窗外的超級市場,然後說:「這些人每天這樣來來往往,出出入入。他們好像從沒想過自己會死。」

這也是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所謂的「正常生活」和「臨終」之間,彷彿悄悄拉開了距離。

.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歡迎你收聽我的 Podcast 節目 衣櫥裡的讀者 第 19 集:【社會學】臨終者的孤寂|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 本集圖書:臨終者的孤寂 (愛里亞斯著,鄭義愷譯,2008)
🎨 圖:Rene Magritte, Memory (194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麟左馬-avatar-img
2021/06/26
我覺得你推的書比我推的還好看
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7/01
您太客氣了~~您推的書也很有趣!
墳墓是個美好僻靜的地方, 可是我想,那裡無人相擁。 這句好淒美的感覺喔 想到羅密歐與茱麗葉
avatar-img
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的沙龍
37會員
18內容數
疫情之下,不宜出門,不如來讀書吧! 每個星期,我會和你分享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2021/08/05
對古希臘人來說,運動員裸體上陣,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彷彿不需要解釋。在古代文獻中,我們也找不到誰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換個角度問 ── 後來的運動員,為什麼不再裸體了?
Thumbnail
2021/08/05
對古希臘人來說,運動員裸體上陣,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事情,彷彿不需要解釋。在古代文獻中,我們也找不到誰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換個角度問 ── 後來的運動員,為什麼不再裸體了?
Thumbnail
2021/07/17
19 世紀初歐洲人對視覺的興趣,早已不再是「如何透過眼睛觀看現實之物」,而是「如何利用眼球的生理特性,製造出原本不存在的幻象」。
Thumbnail
2021/07/17
19 世紀初歐洲人對視覺的興趣,早已不再是「如何透過眼睛觀看現實之物」,而是「如何利用眼球的生理特性,製造出原本不存在的幻象」。
Thumbnail
2021/06/17
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Thumbnail
2021/06/17
我們今天會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感到孤獨、會在喧鬧歡騰的派對裡感到孤獨,這些都不存在於 18 世紀。在 18 世紀,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詞彙相當於現代意義的孤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者在這本書分享了他的工作[遺物整理師]紀實內容,每天社會角落裡不斷地有悲歌發生,絕大多的孤立者和貧窮是劃上等號。我們可以省思,進而多關心周遭的人,也不將自己孤立,那麼這世界是否會溫暖許多,遺憾減少很多呢~~~
Thumbnail
作者在這本書分享了他的工作[遺物整理師]紀實內容,每天社會角落裡不斷地有悲歌發生,絕大多的孤立者和貧窮是劃上等號。我們可以省思,進而多關心周遭的人,也不將自己孤立,那麼這世界是否會溫暖許多,遺憾減少很多呢~~~
Thumbnail
  人的一生,究竟是什麼? 我思考過,我嘗試過,但似乎並沒有答案。   又或者一開始就沒有答案,它看著一切做為一個旁觀者,不哭,不笑彷彿人的生活與遭遇與它無關確實無關。    畢竟它都懷疑過自已了。   夢境與現實是一線之間,看似簡單就能劃分,但其實並不是。    A國早早讓孩童們明白了現實
Thumbnail
  人的一生,究竟是什麼? 我思考過,我嘗試過,但似乎並沒有答案。   又或者一開始就沒有答案,它看著一切做為一個旁觀者,不哭,不笑彷彿人的生活與遭遇與它無關確實無關。    畢竟它都懷疑過自已了。   夢境與現實是一線之間,看似簡單就能劃分,但其實並不是。    A國早早讓孩童們明白了現實
Thumbnail
無論生命的長度和精彩度為何,你唯能留下的是斷不開的關係。回想我看過的長椅裡所寫的內容,沒有功名和成就,有的就只是關係和想念。
Thumbnail
無論生命的長度和精彩度為何,你唯能留下的是斷不開的關係。回想我看過的長椅裡所寫的內容,沒有功名和成就,有的就只是關係和想念。
Thumbnail
「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周遭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
Thumbnail
「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周遭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
Thumbnail
身在對死亡滿滿的忌諱與敬畏的這個世界, 與死亡相關的所有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Thumbnail
身在對死亡滿滿的忌諱與敬畏的這個世界, 與死亡相關的所有事物都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Thumbnail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早在出版的那年,我大學剛畢業去加拿大前,就閱讀過了一次,那時候我也有在手機裡寫下短短的心得。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寫的: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對於宗教,我好像一直抱著一種避而遠之,
Thumbnail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 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早在出版的那年,我大學剛畢業去加拿大前,就閱讀過了一次,那時候我也有在手機裡寫下短短的心得。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寫的: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對於宗教,我好像一直抱著一種避而遠之,
Thumbnail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Thumbnail
臨終者的孤寂,不僅僅在於死亡的地點抽離開了家庭,也不僅在於死亡之事成為了一項嚴謹的專業。在現代化過程中,「死亡」本身成為了非日常的場景。
Thumbnail
是不是一個人越成熟就越難愛上一個人?不是。越成熟,越能分辨那是不是愛。
Thumbnail
是不是一個人越成熟就越難愛上一個人?不是。越成熟,越能分辨那是不是愛。
Thumbnail
19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 個個都在家『壽終正寢』 19世紀以後,我們的家人 無法能在家『壽終正寢』 也許因為醫院多了,交通多了,安養中心多了,藥物多了,科技多了,工作多了,唯一的, 『在家裡死亡』的就不多了⋯⋯ 所以, 不能在家『壽終正寢』, 就變多了 最重要的,現在人類更不會 【親眼目睹親人死亡
Thumbnail
19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 個個都在家『壽終正寢』 19世紀以後,我們的家人 無法能在家『壽終正寢』 也許因為醫院多了,交通多了,安養中心多了,藥物多了,科技多了,工作多了,唯一的, 『在家裡死亡』的就不多了⋯⋯ 所以, 不能在家『壽終正寢』, 就變多了 最重要的,現在人類更不會 【親眼目睹親人死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