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常食的供應者──黃記粄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提到客家美食,一定不能漏掉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粄條,白溜溜的粄條,除了湯粄條、乾粄條、炒粄條,你還會怎麼吃?你知道竹東大排長龍早餐店的粄條蛋餅怎麼來?跟上我們天透光就出門拜訪的腳步,一探粄條的故事。

採訪/許佩玟 撰文/許佩玟 攝影/鍾小宏


客庄的日常好味

raw-image

粄條跟麵、米粉似乎是同類,點心店(客語,就是小吃店)裡一樣有湯的、乾的、炒的,但看看漢字的寫法,就會發現一類是米做的,一類是麥做的。

過去,粄條是從米開始磨製而成,今天許多粄條是用米粉──不是湯的、乾的、炒的那種吃的米粉,是由米製成像麵粉的「粉」──做出來的,而位在竹東中央市場旁的黃記粄條,維持傳統的作法,每日天色尚未透亮就從洗米、磨米成漿開始粄條的製作,一年365天全年無休,連大年初一都得做,因為這是客庄的日常,天天要嘗的好味。



新鮮粄條的每日製程

早年黃記粄條全程手工製作,每天要搬動大桶磨好的米漿等吃重的工作,非常操勞。長久下來,所有家人、工作人員身體都吃不消,因此自14年前(2004年)開始改用半自動化的機器製作。

raw-image

一條龍的機器製作,確實減輕了工作的操勞,但每天結束製程後,得花上2小時清洗機器,接下來我們分段式探看粄條的製作,與傳統手工的製程做個對照。

〔黃記粄條的製作過程,詳見《東咚鏘7‧粄食特輯:客家粄食大進擊 吃翻你的舌頭》P6〕

黃記粄條哪裡不一樣

raw-image


磨米製作的粄條和米「粉」做出來的粄條,有什麼不一樣?嘗一口黃記粄條,嚼得到米香味,而且較為Q彈,味蕾敏銳的人立刻可以對比出平時吃到的、或乾燥粄條煮出來的粉粉口感大不同。

因為沒有添加防腐劑,以及任何額外添加物,黃記保留最純粹的米香,卻也因此而無法長時間保存,有人建議做成如同市售的乾燥粄條,但老闆娘張小姐表示用粉製作才能做出乾燥粄條,由磨米製作的粄條目前還未能製成乾燥品。

raw-image
raw-image


所以黃記得當天生產製作,當天銷售完畢。平日清晨5點開始,做到10點,假日4點半做到中午;過去完全手工生產時更辛勞,凌晨3點就要開始生產,直到下午2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


raw-image

不小心發現老闆與老闆娘的故事

黃記第二代黃遠進與太太張純瑩於民國100年正式接手家業,做了很多創新,先是申請客委會輔導,做了商品包裝設計、空間設計規劃、前進世貿擺攤等,又步出工廠面向消費者。

raw-image


第二代的老闆娘張純瑩年紀不大,但談起粄條這一行鉅細靡遺,說不完的經驗與故事,一問之下才知做粄條的經歷竟已超過20年,從17歲開始來到黃記做粄條,看看她又看看老闆,追問下竟挖出了少年少女的戀情!從打工到嫁入黃家當老闆娘,可是第一天上工就累倒的她根本想不到的──做粄條要做一輩子啊!


哪裡嘗得到黃記粄條

黃記有送貨專車,主要供貨給各點心店與餐廳,也有零售給一般消費者,不過基於當日製作當日售完,生產量都是估著的,咱這種只消少量的吃貨饕客要買要趁早喲!

老闆娘透露咱東咚鏘的採訪隊是所有來採訪、拜訪第二個這麼早到的,那第一個是誰呢?那是在世貿展遇到的馬來西亞餐廳團隊,特地來參觀黃記粄條的製作與環境,返回台北後針對黃記粄條的特性研發菜色,所以台北也吃得到有米香的粄條。

raw-image



近幾年大紅的假日排隊早餐「玉泉早餐店」、「阿胖早餐」的粄條蛋餅,食材就是來自黃記;竹東、北埔等多家小吃店的粄條也採用黃記,就不一一透露了,等著饕客饕寶們自己來發掘囉!



第二代黃記大步走出工廠,參加各地市集,假日輪番在新瓦屋13好市集、清大綠蜻蜓市集、林口台地農夫市集、天母市集出沒,推廣粄條美食或體驗,獲得許多消費者的反饋與好評。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竹東印象

老闆娘張純瑩說,小時候家境不好,粄條是節日或生病時才能吃的食物。小時候的竹東又是什麼樣子呢?

那時的竹東火車站人來人往,交通要津,對比今日主要作為觀光旅遊的通行列車,環境顯得很乾淨,不像現在人潮一過,空留滿地的垃圾。

30年前,黃記粄條在新民街開始經營,12年前遷至中央市場旁的現址,她發覺雖然市場推動觀光招遊客,但抵不住人潮愈漸減少,這兩年尤其明顯,而市場的攤位也空了不少。

過去的竹東,是物資集散地,豐富的物產集中到竹東,也匯聚了人們扎根竹東,像來自芎林的黃家人,但今日情況卻反過來,遊客進北埔、內灣、關西等地遊玩,經竹東轉站而不停。許多在地人與張純瑩有相同的感歎,我們如何翻轉這樣的窘境呢?


raw-image

黃記粄條

  • 零售時間:上午10:00前;16:00~19:00(事實上,只要店門沒關、有人在,就可以買)
  • 地  址:竹東鎮大明路10號
  • 小 提 醒 :周間只賣原味粄條,非節慶的周末假日才買得到原味與黑糖粄條;節慶往往是作為常食的粄條的淡季日,如吃粽子的端午節。


【節錄自《東咚鏘7‧粄食特輯:客家粄食大進擊 吃翻你的舌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東咚鏘的沙龍
8會員
46內容數
東咚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23
芬享木作的王明芬是個溫柔氣質美人,她的作品中充滿獨特性與童趣,而且擅長使用複合媒材,譬如琉璃、漂流木、銅線、五金配件,甚至是資源回收來的寶特瓶蓋或路邊撿來的哩哩叩叩。一到明芬之手,廢材都可以當人才囉!
Thumbnail
2021/08/23
芬享木作的王明芬是個溫柔氣質美人,她的作品中充滿獨特性與童趣,而且擅長使用複合媒材,譬如琉璃、漂流木、銅線、五金配件,甚至是資源回收來的寶特瓶蓋或路邊撿來的哩哩叩叩。一到明芬之手,廢材都可以當人才囉!
Thumbnail
2021/08/22
溫暖的秋日午後,來至彭春吉先生的宅第──大同路29號,外表看似一般的住宅,踏入其中方覺別有洞天。彭春吉熱情風趣,以為不過五十來歲,沒想到竟已過古稀之年,令人驚訝不已!他笑稱:「有自己的興趣目標,每天開心改造家具,自然不覺得老囉!」
Thumbnail
2021/08/22
溫暖的秋日午後,來至彭春吉先生的宅第──大同路29號,外表看似一般的住宅,踏入其中方覺別有洞天。彭春吉熱情風趣,以為不過五十來歲,沒想到竟已過古稀之年,令人驚訝不已!他笑稱:「有自己的興趣目標,每天開心改造家具,自然不覺得老囉!」
Thumbnail
2021/08/21
尋常的街道上,不經意間,也許便錯過了精彩的人事物。一回午後漫步,在竹東通往新竹的幹道上,忽然瞥見路旁有一小桶疑似廢棄的紅磚,就扔在某民宅前,湊近瞧,驚喜發現竟然是我尋覓多時的紅磚窗花!想跟主人家割愛,不料,找不到門鈴也罷,一訪、二訪、三訪……終於遇到了屋主。
Thumbnail
2021/08/21
尋常的街道上,不經意間,也許便錯過了精彩的人事物。一回午後漫步,在竹東通往新竹的幹道上,忽然瞥見路旁有一小桶疑似廢棄的紅磚,就扔在某民宅前,湊近瞧,驚喜發現竟然是我尋覓多時的紅磚窗花!想跟主人家割愛,不料,找不到門鈴也罷,一訪、二訪、三訪……終於遇到了屋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Thumbnail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Thumbnail
「興農米店」矗立在車水馬龍的竹東與新竹市連結的中興路邊,祖父那年代以碾米賣米為主,到民國50多年後竹東地區種稻人家減少,碾米量下降許多,開始賣白米、糯米、胚米等,直到20多年前大兒子跟媳婦接手後,兼做米食的早餐販售,後續大女兒也回家幫忙。看起來小小的店面,卻深藏許多在地的歷史軌跡……
Thumbnail
「興農米店」矗立在車水馬龍的竹東與新竹市連結的中興路邊,祖父那年代以碾米賣米為主,到民國50多年後竹東地區種稻人家減少,碾米量下降許多,開始賣白米、糯米、胚米等,直到20多年前大兒子跟媳婦接手後,兼做米食的早餐販售,後續大女兒也回家幫忙。看起來小小的店面,卻深藏許多在地的歷史軌跡……
Thumbnail
提到客家美食,一定不能漏掉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粄條,白溜溜的粄條,除了湯粄條、乾粄條、炒粄條,你還會怎麼吃?你知道竹東大排長龍早餐店的粄條蛋餅怎麼來?跟上我們天透光就出門拜訪的腳步,一探粄條的故事。 採訪/許佩玟 撰文/許佩玟 攝影/鍾小宏
Thumbnail
提到客家美食,一定不能漏掉客家人的日常飲食──粄條,白溜溜的粄條,除了湯粄條、乾粄條、炒粄條,你還會怎麼吃?你知道竹東大排長龍早餐店的粄條蛋餅怎麼來?跟上我們天透光就出門拜訪的腳步,一探粄條的故事。 採訪/許佩玟 撰文/許佩玟 攝影/鍾小宏
Thumbnail
客家先民早年飽受顛沛流離遷徙之苦, 每遷居一地,就得在艱難困頓的環境條件下重建家園, 自然而然養成了堅韌勤奮刻苦的精神。 因為遷徙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 再加工食品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飲食中就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而粄條就是一個極具代表的米食點心。 (可染品牌設計作品) 我本身對粄條也是情有獨鍾,比如
Thumbnail
客家先民早年飽受顛沛流離遷徙之苦, 每遷居一地,就得在艱難困頓的環境條件下重建家園, 自然而然養成了堅韌勤奮刻苦的精神。 因為遷徙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 再加工食品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飲食中就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而粄條就是一個極具代表的米食點心。 (可染品牌設計作品) 我本身對粄條也是情有獨鍾,比如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距離慈天宮不遠處,也就是北埔老街熱鬧的中心位置,溫碧珠女士和弟弟在這裡經營小攤販售黑糖糕,一做就是二十年。出身峨眉客庄的碧珠阿姨,從母親身上學會了不少客家傳統粄糕的作法。當初決定開店時,選擇黑糖糕這樣較單純的品項作為生意的起始點,對於黑糖糕的口味和品質有自己的堅持。
Thumbnail
距離慈天宮不遠處,也就是北埔老街熱鬧的中心位置,溫碧珠女士和弟弟在這裡經營小攤販售黑糖糕,一做就是二十年。出身峨眉客庄的碧珠阿姨,從母親身上學會了不少客家傳統粄糕的作法。當初決定開店時,選擇黑糖糕這樣較單純的品項作為生意的起始點,對於黑糖糕的口味和品質有自己的堅持。
Thumbnail
恁香(anˊ hiongˋ)是客語形容食物真香、真好吃的意思。時至農曆十二月尾聲,你總能看到客家聚落裡家家戶戶的大灶飄起陣陣白煙,煙霧裡還夾雜著幸福香氣,那是各家拿手的米食料理......
Thumbnail
恁香(anˊ hiongˋ)是客語形容食物真香、真好吃的意思。時至農曆十二月尾聲,你總能看到客家聚落裡家家戶戶的大灶飄起陣陣白煙,煙霧裡還夾雜著幸福香氣,那是各家拿手的米食料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