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要吃碗「碗粿」,其實真的也沒那麼容易,因為主要大部分,北部都是以「水粄」居多。 福佬人說的碗粿,在客家話裡稱作「水粄」。 福佬為廣府民系及客家民系,稱呼閩海民系之外稱,後來亦有部分內化為閩海人的自稱,也就是閩南人的意思。 由於閩語方言眾多,「福佬話」可以是多種方言的自稱或他稱。 客家人在於「粄」的米食文化,有著非常豐富多樣,也是客家飲食中,米副食的重要結構,以不同種類的米做為素材,製作的加工品全都稱作「粄」。 粄除了是庶民料理外,也可上供桌,由於粄仔文化太多元,所以有人便索性將客家的粄歸類成「客家粄十唸」:「油椎仔(頭椎)、糍粑(二粑)年糕、鹹甜粄、花生粄、紅豆粄、(三甜飯),湯圓、元宵、粄圓、雪圓、(四惜圓),菜包、地瓜菜包、艾草菜包、甜包、(五包),米粽、粄粽、粳粽、甜粽、(六粄),水粄仔(七碗粄)、米苔目、米篩目、河粉(八摸挲),九層粄、粄條(九層糕)、紅粄、龜粄、長錢粄、新丁粄(十紅桃)」等,再加上菜頭粄、發粄、芋頭粄、油飯、米粄、艾粄等,足以顯現客家粄仔文化的多樣化與豐富性。 也有客家人憶幼時生活,而譜寫出童年兒歌:「一床甜粄,兩糰粢粑。三碗雪圓,四粒菜包。五碗水粄,六只粽子。七斤米箕目,八塊新丁粄。九呀九層粄,十個發包仔。還有芋粄過紅粄,咩有油槌子尬牛揾浴。」很多文化,都是藉由兒歌化的傳唱,把先人的文化繼而傳承下去。 雖然全都為米製品,但在不同文化裡,用語就全都不太一樣,比如客語裡的「粄」字,約等同於福佬話裡的「粿」,又之於華語裡的「糕」。 比如福佬話的「粿仔條」,客語稱為「粄條」;如華語裡的「綠豆涼糕」,福佬話則說「綠豆粉粿」、「蘿蔔糕」說「菜頭粿」、「甜糕」說「甜粿」。 但在福佬話中的「粿」,主要都是以可以上神桌的祭品,如「紅龜粿」(客語稱為紅粄);而米糕、雞蛋糕、狀元糕等,則都為點心之意。 然而水粄因主要由米製成,為一種耐久藏、耐飽不易餓的食物,早期客家農忙時期,也常以水粄來代替母奶;如遇陰雨天氣無法上工,沒事在家則蒸煮水粄,農忙時當然也可當做點心食用。 但水粄並不完全等同於碗粿。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水粄也不全然都是鹹味,也有混合黑糖變成甜水粄,除了原味外,還可變出不同口味,比如咖啡、紅豆、抹茶、芝麻、巧克力……亦可再依水米比例不同,調製出不同軟硬的口感。 水粄在北部真的較為常見,南部則都以碗粿當道。 只是現在北中南販賣的店家,都通稱為碗粿,真要分類為說是水粄、若不是客家人,是真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碗粿 #水粄 #米食 #客家人 #閩南人 #華人 #閩海 #粄條 #米苔目 #蘿蔔糕 #紅龜粿 #台語 #米漿 #研磨 #加蛋 #庶民 #菜頭粿 #神明 #供桌 #副食品 #母奶 #代替品 #糍粑 #香菇 #蝦米 #豬肉 #元宵 #湯圓 #北部 #南部 其實我一早,真的是在寫久違的髮型文,然後剛剛出門去吃中餐,點了碗粿跟黑白切,想到大部分人都搞不懂你在吃的是什麼。
前幾天剛好又看到 阿部瑪利亞,邀請了 酷的夢- Ku's dream 跟 Alizabeth 娘娘,在節目裡做南北美食之爭的比賽,然後莫名就這樣寫出了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