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吉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醫師,我跟老師討論過了。」來看診的阿嬤拿出一本工商日記,上面用油性筆勾了幾個日子 - 3/18、3/20、3/21。「這幾個日子出生的孩子命比較好啦!他有交代喔,其他時間一概不行。」
主治醫師皺著眉頭,不發一語。
真正的產婦坐得遠遠的,看輪廓和口音應該是是一名外配。丈夫在外地工作,一段時間不在台灣了。阿嬤興高彩烈的坐在看診椅上,完全不在意媳婦的看法。
「我們還是問看看小姐的意思好了,畢竟她才是孕婦。」診間的大家把目光投射到遠遠的孕婦身上。她真的坐的很遠,完全沒有參與話題的感覺。
「看媽媽怎麼說就好。」她說。
主治醫師翻了翻記事本,「3/19是我的開刀日,如果要在那邊剖腹的話會建議是這一天;但建議還是自然產,小孩子的發育會比較好些。」
阿嬤面有難色,自然產的日子不能掌握時間和日期,這樣子她的孫子可能就要輸在起跑線了。醫師看了看她的表情,請她回去再和所謂的老師溝通。
「阿後,好啦我回去在LINE老師看看;醫師你是說這幾天比較有空吼?」
離開診間後,主治醫師和我投射了一個無可奈何的表情。
很快的,一周的同一個時段阿嬤又帶著媳婦來。一樣的配置,媳婦坐得遠遠的,阿嬤坐在看診椅上,神采飛揚。
「醫師我跟你講,回去跟老師講之後他又算了算,說3/8或是3/19其實也可以啦。」阿嬤又拿出那本工商日記本。
「那就3/19。」主治醫師盯著螢幕,速戰速決。
「阿可是吼,3/19他說要凌晨3點那時候,八字才會漂亮喔!」
主治醫師嘆了口氣。阿嬤似乎察覺到不對勁,趕忙又說:「不然3/8也可以啦,日子也很好。」
3/8日算一算也還不到足月。主治醫師也告訴她這樣孩子可能會有發育不完整的問題。
「可是3/8號出生才會比較聰明、命比較好餒,稍微提前一點點出生沒關係吧?」
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攻防,主導這場演出的阿嬤決定再次回去跟老師討論,如果生日不能改變的話,名字那邊能不能做搭配,便準備離開診間。
忽然,像是又想到什麼的,從門縫探出了頭。
「醫生,現在生小孩很貴嗎?」
「大部分健保都有給付,不用太擔心。」主治醫師回答。
「好啦,阿那些自費我都不用喔!」上揚的語氣,帶著微笑地離開了。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在充滿疾病和苦痛的地方,便是醫學存在。 撇除這一些,在白色巨塔裡面總有需要能逃離的角落,那便是文學。 用文字記錄這一些微小而令人記憶深刻的瞬間,為世界上的某段生命留下紀錄。 苦痛太多,而文字太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r.Johnn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醫生,我不想洗腎。」他睜大眼睛,看著我。 那是我甫進入臨床醫學的第一個primary care(主要照顧者,通常在醫院分擔病例的寫作並且讓實習生對於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通常會指派較為簡單的疾病作學習) 他的名字很簡單,兩個字乾淨俐落的刻在我的腦海,這麼多年了都忘不了。 很有趣的是,剛進到臨床的我們
坐在距離教授不到一步的距離,他回頭看著我。我和他與病人成了一個尷尬的正三角形,他看著我;他也看著我。 這時的我才剛成為實習生不到幾個月,被分到過去認為很艱澀的心臟內科來實習。從課本上轉化知識到真正的人身上實在距離太遠,原本疾病裡條列式的內容被零散的放在病人身上,不按照比例和習慣的表現。套一句學長常說
「醫生,我不想洗腎。」他睜大眼睛,看著我。 那是我甫進入臨床醫學的第一個primary care(主要照顧者,通常在醫院分擔病例的寫作並且讓實習生對於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通常會指派較為簡單的疾病作學習) 他的名字很簡單,兩個字乾淨俐落的刻在我的腦海,這麼多年了都忘不了。 很有趣的是,剛進到臨床的我們
坐在距離教授不到一步的距離,他回頭看著我。我和他與病人成了一個尷尬的正三角形,他看著我;他也看著我。 這時的我才剛成為實習生不到幾個月,被分到過去認為很艱澀的心臟內科來實習。從課本上轉化知識到真正的人身上實在距離太遠,原本疾病裡條列式的內容被零散的放在病人身上,不按照比例和習慣的表現。套一句學長常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養樂多的旅程預計在兩個禮拜後就要開始了。今天八月八日,星期四,是我們每週例行產檢的日子。懷著即將成為爸爸的喜悅與期待,我一早就陪著樂樂與多多的媽媽來到醫院。 在產檢室裡,超音波醫檢師熟練地測量著樂樂與多多的身體相關數值。今天依舊是左邊的孩子比較活潑,之前胎位頭在上方的他,這幾天竟然咕嚕咕嚕地在羊水
Thumbnail
5月初月經沒有準時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是懷孕了。因為已經有感覺到身體和情緒波動有點不太一樣。剛好在母親節那天驗孕,深深的兩條線。我人生的第一個母親節。 確認自己懷孕後,開始尋找產檢的院所。起初看了好幾間家裡附近的婦產科,都沒有對的感覺。然後才突然想起:我想要溫柔生產的話,一開始就找有這項服務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年2月28號晚間11點21分,我正式的轉換了另一個身分「媽媽」。
Thumbnail
W小姐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孕醫,黎醫師總是有耐性的提供專業的建議,讓她感受到放心及溫暖。喜歡孕醫除了黎醫師的專業之外,所有護理團隊也讓她真的很感動。整體來說,孕醫給W小姐的感覺就是「放心」,可以超級放空交給團隊,只需要配合療程的步驟就好了。 寶寶目前滿月囉~
Thumbnail
小安在得知懷孕後,與先生小睿共同計劃未來一家三口的生活,包括布置嬰兒房間、購買新生兒用品並備妥待產包、定期參加產檢,看著超音波畫面中活潑的寶寶日漸長大,那強而有力的心跳聲告訴小安及小睿真的要為人父母了! 接近預產期時,小睿與醫師一起討論小安的妊娠狀況,是適合自然產還是剖
Thumbnail
26週觀察日記 幾次產檢下來 醫生總是對我耳提面命,請我工作生活不要太過勞累 照超音波時,總有宮縮的狀態,一定要讓自己多休息 (我也真的很想啊....時間安排腳步真的有放緩許多)
Thumbnail
含煙回到台灣養身體,臉色愈來愈紅潤,體重也逐漸增加,但卻發現該來的月事卻沒來,難不成懷孕了?她驚慌地告訴阿成,兩人還沒結婚,含煙沒有工作,一旦回美國,恐怕得自費負擔醫療費用,阿成說:「要不你就留在台灣待產,等孩子出生再回來美國?」 含煙驚慌地找母親商量,家裡還有古板的老奶奶掌家,爸爸是德高望重的文
Thumbnail
我在決定要不要做試管前,搜尋了很多資料。療程結束,寶寶也平安降落地球,覺得應該要來反饋一下網友,感謝陪伴我度過不安日子的寫手們。試管的過程會寫成一個系列,分享情報 也安慰妳心。
訂下了無產兆催生入院的日期,主因是每次產檢時醫師都會輕輕帶過一句孩子的頭圍偏大,雖然說現在的孩子幾乎都偏大(畢竟有那麼多保健食品),但對自然產來說,超越生長曲線太多總歸不是一件「醫療行為」樂見的事。 特別把醫療行為用引號標示起來,是因為總也有那麼另外一套說法——你的身體不會製造出你生不出來的小孩。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養樂多的旅程預計在兩個禮拜後就要開始了。今天八月八日,星期四,是我們每週例行產檢的日子。懷著即將成為爸爸的喜悅與期待,我一早就陪著樂樂與多多的媽媽來到醫院。 在產檢室裡,超音波醫檢師熟練地測量著樂樂與多多的身體相關數值。今天依舊是左邊的孩子比較活潑,之前胎位頭在上方的他,這幾天竟然咕嚕咕嚕地在羊水
Thumbnail
5月初月經沒有準時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是懷孕了。因為已經有感覺到身體和情緒波動有點不太一樣。剛好在母親節那天驗孕,深深的兩條線。我人生的第一個母親節。 確認自己懷孕後,開始尋找產檢的院所。起初看了好幾間家裡附近的婦產科,都沒有對的感覺。然後才突然想起:我想要溫柔生產的話,一開始就找有這項服務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4年2月28號晚間11點21分,我正式的轉換了另一個身分「媽媽」。
Thumbnail
W小姐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孕醫,黎醫師總是有耐性的提供專業的建議,讓她感受到放心及溫暖。喜歡孕醫除了黎醫師的專業之外,所有護理團隊也讓她真的很感動。整體來說,孕醫給W小姐的感覺就是「放心」,可以超級放空交給團隊,只需要配合療程的步驟就好了。 寶寶目前滿月囉~
Thumbnail
小安在得知懷孕後,與先生小睿共同計劃未來一家三口的生活,包括布置嬰兒房間、購買新生兒用品並備妥待產包、定期參加產檢,看著超音波畫面中活潑的寶寶日漸長大,那強而有力的心跳聲告訴小安及小睿真的要為人父母了! 接近預產期時,小睿與醫師一起討論小安的妊娠狀況,是適合自然產還是剖
Thumbnail
26週觀察日記 幾次產檢下來 醫生總是對我耳提面命,請我工作生活不要太過勞累 照超音波時,總有宮縮的狀態,一定要讓自己多休息 (我也真的很想啊....時間安排腳步真的有放緩許多)
Thumbnail
含煙回到台灣養身體,臉色愈來愈紅潤,體重也逐漸增加,但卻發現該來的月事卻沒來,難不成懷孕了?她驚慌地告訴阿成,兩人還沒結婚,含煙沒有工作,一旦回美國,恐怕得自費負擔醫療費用,阿成說:「要不你就留在台灣待產,等孩子出生再回來美國?」 含煙驚慌地找母親商量,家裡還有古板的老奶奶掌家,爸爸是德高望重的文
Thumbnail
我在決定要不要做試管前,搜尋了很多資料。療程結束,寶寶也平安降落地球,覺得應該要來反饋一下網友,感謝陪伴我度過不安日子的寫手們。試管的過程會寫成一個系列,分享情報 也安慰妳心。
訂下了無產兆催生入院的日期,主因是每次產檢時醫師都會輕輕帶過一句孩子的頭圍偏大,雖然說現在的孩子幾乎都偏大(畢竟有那麼多保健食品),但對自然產來說,超越生長曲線太多總歸不是一件「醫療行為」樂見的事。 特別把醫療行為用引號標示起來,是因為總也有那麼另外一套說法——你的身體不會製造出你生不出來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