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安息作為新共同體的可能—《安息有時》第四章讀冊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寫在前頭

因緣際會之下,我有幸參加PCT台南大專舉辦的暑期「視界讀書會」,跟著夥伴們一同閱讀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1933- )的著作《安息有時》。每周兩次,一次九十分鐘,既密集又緊湊的進度,資訊含金量往往突破天際。

華特.布魯格曼是哥倫比亞神學院的退休教授,主攻舊約聖經研究,同時也是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牧師。他的這本小書《安息有時》(Sabbath as Resistance: Saying No to the Culture of Now,2014/2017,香港:基督教文藝)於2014年出版,漢譯版則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篇幅不長,但意圖帶領讀者重新解構「安息日」的意義。


raw-image

安息日作為反抗

下筆之際,我們已經來到書的後半部。而布魯格曼以整整前三章節梳理以色列人確立「安息日」傳統的脈絡,也就是與出埃及的敘事有密切關聯,安息日誡命的本身就是為著使一個受壓迫的群體獲得解放,並賦予其對抗帝國體系的能動性的行動。

在布魯格曼的另一本著作《先知式的想像》(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2001/2009,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裡提及,摩西與以色列的解放是從兩個層面中脫離:強勢的宗教以及剝削的政治。

埃及的神明是掌管秩序、靜止不動的神明,它們撐起了整個制裁體系,並為社會秩序賦予合法性。...埃及有的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各樣規範,為法老提供了一種「自然」秩序。神明雖靜止不動,但卻非毫無立場,它們事實上都服務於掌權者,協助維護秩序,且從中獲取利益。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謝樂知譯,2009,〈摩西的另類社群〉(第一章)。收錄於《先知式的想像》(The Prophetic Imagination)。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頁32-33。


raw-image

因此,我們便能理解,對當時的埃及帝國來說,為何宗教與經濟之間是有關連的,布魯格曼再度引用馬克思(Karl Marx)的講法指出,對宗教的批判其實會帶來對法律、經濟與政治的批判。換言之,出埃及以色列群體的形塑不僅僅是宗教意義上的行動,而是「激進、革命性的社會改革」。

  • 上帝的自由 vs. 帝國的神明
  • 公義的政治 vs. 法老的壓迫

「安息日」誡命的實踐,意味著遵行此「法律」的群體必須相當程度地抵抗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經濟結構,也就是說,以色列人必須認知到:我們已經從法老的綑綁中掙脫了,所以我們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奴」,反之,要建構一個不同於帝國的「新社會群體」。而布魯格曼稱之為「先知信仰的想像」。


raw-image

排他到包容

但有趣的是,布魯格曼在《安息有時》的中間篇章,談論起排他主義,我原先無法理解,後來才恍然大悟。

在「以色列」群體建立的歷史脈絡及發展上,這個群體從來就不是均質的,但其透過宗教這個基礎而凝聚,「遵守妥拉(Torah)」成為群體一員的資格認定標準。利未記的傳統是聖潔,亦即以色列群體必須在禮儀上保持純正;申命記的傳統則轉為公義,納入了對社會邊緣者的保護,如窮人、寡婦、孤兒或寄居者等,但同時排除了某些人,如食物的禁忌、生殖器官受損者等。

直到以賽亞的時代,先知修正了利未記與申命記的古老經文,同樣處理「成員資格」的問題,但卻接納了兩種人:外邦人(異族人)、太監(受閹割之人,或者指曾與外邦統治者合作的人),只要他們遵守妥拉就能加入群體之中,而言明的唯一標準只有「守安息日」。


raw-image

為何以色列群體的資格認定有這種強烈的轉變?勢必與整個大環境的歷史背景有極大關聯。「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地,從這個面向來看,摩西妥拉的傳統是奠基在避免群體界線模糊,以便延續整體社群的生存的目標之上。

但在猶太人從巴比倫帝國「被擄回歸」後的社會處境,則是要處理「誰算是我們的一員?」:被擄的或沒有被擄的?曾經與帝國合作的或沒有與帝國合作的?有通婚的或沒有通婚的?上述問題,均必須形塑出新的共識,才有辦法形成一個反抗帝國與殖民的共同體,對此,以色列人的答案是:

他們將安息日定為得到成員資格的唯一特定要求。箇中的原因,是由於安息日能夠代表一種徹底的脫離,使人脫離在帝國的掌管下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激烈競賽。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黎智生譯,2017,〈對抗排他主義〉(第4章)。收錄於《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Sabbath as Resistance: Saying No to the Culture of Now)。香港:基督教文藝,頁81-82。

結語:安息不安息?

不過,以色列群體到底有沒有好好「守安息」,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布魯格曼在《安息有時》的第五章以及其著作《先知式的想像》第二章都描述了後摩西時代,以色列群體再度「轉向商品」的過程,而那位關鍵人物就是所羅門,他再度創建了一個壓迫性的帝國政治系統。此文暫按下不表。

但布魯格曼在第四章的最後,更清晰地引導讀者思考自身處境,無論是教會或是社會:我們是否築起圍欄,拒絕女性、拒絕新移民(他還特地加上「或巴勒斯坦人」,顯然布魯格曼直接批判了現代「以色列國」的行徑)、拒絕同性戀者、拒絕不同族群等等。反觀自身,當時猶太人面臨離散後「歸回」的處境,又能給後殖民的台灣帶來什麼啟示?

我不禁反思起當今台灣社會或基督教會界的種種圍欄,然後,深深嘆息。「安息」是使人被納入公義的體系網絡之中,而非雙腳離開地球表面自嗨,待在真空的溫室裡洗腦式的說著「平安!平安!我們好幸福,信耶穌的人真富足」,但卻遮眼未見、掩耳不聽這個社會結構性的苦難與樣貌。

事實上,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無意識地錯置了安息日的概念,在宗教、社會、經濟或政治層面上繼續把人推向無限度的競爭,過著「虛假的安息日」(各位教內兄姊不妨想想看自己在周末是如何的焦頭爛額吧!)

原本只是想梳理自己的想法,結果這篇筆記寫了三天,讀書會進度就要讀下一章了,這樣好像不算安息。最後,想以一張圖做為總結。

raw-image

 Su-Hong
 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1.07.26 13:01完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讀冊弘,寫日常
49會員
84內容數
自我書寫的練習未曾斷過。微研究。御宅談。摘書摘。聞聖樂。論島嶼。還有,寫日常。
讀冊弘,寫日常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就是單純覺得在 2024 的年末,BN 哥的這篇講道篇真的是淡淡的、淺淺的,卻令人不斷回味與思索,也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提醒眾人,我們正站在關鍵的轉折時刻上。
Thumbnail
2024/12/31
就是單純覺得在 2024 的年末,BN 哥的這篇講道篇真的是淡淡的、淺淺的,卻令人不斷回味與思索,也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提醒眾人,我們正站在關鍵的轉折時刻上。
Thumbnail
2024/10/11
捉摸不定的山陀兒颱風,打亂了中心辦公室的步伐,表面上放了三天假,但我自己並沒有放假的感覺。反而是各種焦慮與不安。
Thumbnail
2024/10/11
捉摸不定的山陀兒颱風,打亂了中心辦公室的步伐,表面上放了三天假,但我自己並沒有放假的感覺。反而是各種焦慮與不安。
Thumbnail
2024/09/22
如果各位看到這篇短文,表示我還活著,而且還有打字的力氣。
Thumbnail
2024/09/22
如果各位看到這篇短文,表示我還活著,而且還有打字的力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變亂口音就能讓我們彼此寬容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變亂口音就能讓我們彼此寬容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教聖經對「自由」的定義,跟別的學科不一樣 社科小常識:從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到基督信仰的源流和影響 應用小撇步:基督信仰並不壓迫自由(理論上),反而是增進自由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教聖經對「自由」的定義,跟別的學科不一樣 社科小常識:從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到基督信仰的源流和影響 應用小撇步:基督信仰並不壓迫自由(理論上),反而是增進自由
Thumbnail
有趣的是,布魯格曼在《安息有時》的中間篇章,談論起排他主義,我原先無法理解,後來才恍然大悟。
Thumbnail
有趣的是,布魯格曼在《安息有時》的中間篇章,談論起排他主義,我原先無法理解,後來才恍然大悟。
Thumbnail
12章描述了一個文化上的變化,預告了定居之後的一些變革。 首先要毀掉原本當地的偶像……這當然是文化浩劫,不過那個年代這樣做並不奇怪就是了,現在這樣做只是單純的邪惡而已。 接下來是指定敬拜的場所,這一點很關鍵,因為本來可以「隨意敬拜」,因為在流浪啊!現在定居了,要有一個指定的聖所作為敬拜場所。同時也因
Thumbnail
12章描述了一個文化上的變化,預告了定居之後的一些變革。 首先要毀掉原本當地的偶像……這當然是文化浩劫,不過那個年代這樣做並不奇怪就是了,現在這樣做只是單純的邪惡而已。 接下來是指定敬拜的場所,這一點很關鍵,因為本來可以「隨意敬拜」,因為在流浪啊!現在定居了,要有一個指定的聖所作為敬拜場所。同時也因
Thumbnail
36章開頭上帝要以色列人出兵了,還順便預告摩西會死…… 這對摩西還真有點殘忍,或者說,是個解脫,畢竟他領導這群機車民眾四十年了,整天被背刺,一定超級不爽的。 於是他們在上帝的協助下,實現了巴蘭的預言,獨獨留下女人。 是說,古代那場戰爭不是為了搶糧搶女人,以色列人也照做了。 但這可是聖戰……對,後來伊
Thumbnail
36章開頭上帝要以色列人出兵了,還順便預告摩西會死…… 這對摩西還真有點殘忍,或者說,是個解脫,畢竟他領導這群機車民眾四十年了,整天被背刺,一定超級不爽的。 於是他們在上帝的協助下,實現了巴蘭的預言,獨獨留下女人。 是說,古代那場戰爭不是為了搶糧搶女人,以色列人也照做了。 但這可是聖戰……對,後來伊
Thumbnail
第23章提到宗教節期,這些節期直到今日還是以色列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有人會特別選這個節期的期間去以色列觀光,體驗不同的風情(因為守節期關係,很多店家其實是不開的,飲食有有相當多限制,請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個已經延續三千年以上的節期--大衛王登基是西元前一千年多一點,出埃及又早個幾百年)。 然後中間突
Thumbnail
第23章提到宗教節期,這些節期直到今日還是以色列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有人會特別選這個節期的期間去以色列觀光,體驗不同的風情(因為守節期關係,很多店家其實是不開的,飲食有有相當多限制,請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個已經延續三千年以上的節期--大衛王登基是西元前一千年多一點,出埃及又早個幾百年)。 然後中間突
Thumbnail
好啦!上次說完上帝與摩西大發脾氣,於是這次以色列人安分了,然後摩西再一次上山,重刻一次十誡石板,順便多領更多細節的指示,然後下山來。 這次可就容光煥發了,因為上帝讓他臉發光。 再來就按照前面幾章的規矩,開始建造整個會幕及相關設備(所以經文幾乎重複,古代這樣重複紀錄似乎是慣例,說實在的讀起來很累)。
Thumbnail
好啦!上次說完上帝與摩西大發脾氣,於是這次以色列人安分了,然後摩西再一次上山,重刻一次十誡石板,順便多領更多細節的指示,然後下山來。 這次可就容光煥發了,因為上帝讓他臉發光。 再來就按照前面幾章的規矩,開始建造整個會幕及相關設備(所以經文幾乎重複,古代這樣重複紀錄似乎是慣例,說實在的讀起來很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