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冠疫情讓「數位轉型」議題再度推上經營者們的關注雷達。然而,「數位轉型」似乎是知易行難。去年12月天下雜誌發表「兩千大企業數位轉型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兩千大企業中有高達超過半數(
52.5%)的企業尚未開始數位轉型,特別是在製造業有超過一半的公司還沒有啟動數位轉型。如果台灣兩千大企業都面臨了數位轉型的囧境,更別說台灣中小企業(
1,491,420家數)所面臨的數位轉型困境:
- 對不斷迭代的數位科技以及如何應用的無所適從
- 對「轉型」目標的不確定
如同航行在風雲變色的汪洋上,不確定這艘船未來該航向哪裡?現在最需要做什麼才能在動盪的海上行穩致遠?
透過兩個最常碰到的大哉問,來分享我對「數位轉型」的務實作法。
Q: 組織數位化很重要,否則會被市場淘汰!我也知道很重要啊,但是到底什麼樣的數位工具才是我需要的?我要怎麼樣爬梳出來?
先優化、打基礎、再定靶!
對中小企業主而言,若一開始想得太複雜,很容易讓自己陷在「數位轉型」的迷霧而失去方向。建議先別急著想該導入哪些數位工具使組織「數位化」,務實的第一步是:盤點組織現狀。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提出
3個數位轉型指標:營運卓越(Operation Excellence)、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商業模式再造(Business Model),原本是用來評估企業數位轉型的成效。中小企業可先著重在「營運卓越」、「顧客體驗」兩個維度;就內部營運流程審視以及外部通路環境、競爭者動態的分析與消費者行為洞察,來盤點組織現狀面臨的問題/機會點,同時思考數位工具在其中能扮演的的優化角色。
- 營運卓越:檢視組織在營運流程(金流、物流、重要決策流程)上,有無需要提升效率的地方?再思考哪些數位工具能幫助優化效率。
- 顧客體驗:從「顧客體驗路徑」的角度來審視每個顧客接觸點,是否掌握到足夠且適時的顧客資訊?資訊有加以反思、應用在日常營銷行動中?再思考如何利用數位工具優化體驗。
透過盤點現狀,可能會找出很多待解決的問題,或是待開發的機會點。然而,並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迫切解決或解決後帶給組織的好處是一樣的,也非每個潛在機會點都能為組織帶來同等的商業價值。因此,將界定出來的問題/機會點就其:
- 時間的急迫性
- 為組織帶來的效益預測(成本減少、利潤/銷售增長、時間產出增加等)
- 需要的經營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等)
- 對組織文化的影響(例如:同仁對「改變」的接受度)
做審慎評估,制訂出這些問題/機會點執行的先後順序,再設定執行項目的KPI目標。
中小企業擁有的經營資源較有限,以「營運、顧客體驗優化」作為轉型前的起手式,既能兼顧達成當下營運目標,同時又能將組織有計畫性地逐步數位化。這個思路的重點在於:透過有條理的觀察、分析,先反思組織現行營運短期真正需要什麼?再決定該導入哪些數位工具幫助優化。再者,對優化目標的期望值(KPI)設定也是十分重要,這樣才知道所有努力的成效,以便修正再驗證。
Q:「轉型」才是重點,不是嗎?在疫情的衝擊下,我不是更應該加速思考如何改造現行的商業模式嗎?
複雜事、抓重點、點先做、做中學、學再轉。
該思考嗎?當然!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而且我們在優化過程中就能開始思考組織的未來發展。在優化執行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對先前界定的問題/機會點執行的落實度有最真切的掌握,根據執行現況來檢視原先的假設,是否需要做修正、再驗證。與此同時,也能判斷現行組織在人才編制、組織架構、文化等是否需要調整。
商業模式的轉變是一大工程,可能涉及範疇從新產品/服務的提供、新通路或新市場的擴充、甚至是整個經營模式的轉變(例如 從商品/服務的所有權銷售轉為訂閱制下的使用權)。建議中小企業主從優化過程中釐清未來發展方向,針對自身擁有的產品/技術強項和經營資源的嚴格審視,再交叉對比現有/新興市場需求,界定出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選項。
🌻 後語
先別急著想要「做什麼」,而是要先問「為什麼」組織處於這個現況。
結集團隊的智慧先盤點現況的問題/機會點,反思自身的優勢、可運用的經營資源,再結合對市場趨勢的洞察,規劃出來的轉型藍圖才是務實的。透過充分溝通讓團隊了解轉型戰略,更能幫助團隊在執行戰術的落實。組織上下有清楚的共同目標,才能在動盪的海上行穩致遠。
非常感謝你今天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
透過「實例」闡述「道理」是我寫作的初衷,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反思「數位轉型」的務實作法。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看法,作為我持續前進的動力!
也歡迎你閱讀下一篇:[富士軟片的二次轉型],了解組織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要如何披荊斬棘、邁向成功。
附註:5A架構的顧客體驗路徑:參閱[行銷4.0]/ [Marketing 4.0: Moving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 by Philip Kotler, Hermawan Kartajaya, Iwan Seti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