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的我們都非常清楚
育兒是一件極容易勾動負面情緒的事情
加上疫情期間,
和孩子24小時不停歇地相處,
我們一天可能要承受100次孩子的無禮,
及各種不悅的口氣與要求
「我生氣妳!」
「媽咪!妳亂講話!」
「妳為什麼不幫我?!!!…」
「我!要!妳!幫!我!扣!」
「我不要、我什麼都不要!!!」
「你自己還不是一樣!」
如果這時候
我們期待自己不要生氣、要正向教養、要有耐心
這些不符合自己當下心情的高要求,
更助長了我們在育兒時的挫敗感
<科學>雜誌刊載的一份研究這樣指出:(網址貼在留言處)
「一天在16項活動中(工作、通勤、運動、看電視、進食、社交…等),在育兒時體驗到的負面情緒,超過除了工作以外的全部活動項目。在教養時的疲憊感,超過幾乎全部的其他活動。」
真實的育兒生活通常是這樣的:
1. 得不到感激,小孩有自己(莫名的)堅持
2. 要收拾爛攤子(打翻牛奶、打破東西,有的沒的)
3. 很久沒有好好睡一覺到天亮
4. 非常累人
5. 失去冷靜
6. 感到怨懟
7. 一時衝動
8. 然後後悔
9. 財務壓力變大
10. Me time變少(或根本沒有)
11. 自我價值感低落
12. 親密時間減少
最近有些人回饋予我
說我很能理解孩子、能與孩子對話…
然而,我更想說的是,
其實我也是從吼罵小孩開始的…
透過覺察、調整、行動…一路走來,
漸漸的,有朝一日
竟也突然發現
我成長到從這12項難熬的育兒日常清單裡
一一找到破解的因應方式了!
以前的我,經常在內心鞭策自己
記得有一陣子,我在罵完小孩後,
(對孩子來說,講話大聲就是罵!)
心裡常有這個聲音跑出來:
「妳自己都在罵小孩了,還跟人家分享育兒文章?!」
反反覆覆的矛盾
不斷在心裡輪翻上演
真正GET 不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的技能
是在《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一書上,
我看見了這個練習!
與大家分享:
想像三個房間。
第一個是接待室Room1,那是你「身為父母的公眾形象」。
從「接待室」可分別通往Room2和Room3
Room2是你最生氣、最後悔、最羞愧、最不滿意的地方。
Room3是你感覺最正面的房間。在那裡你以身為父母為豪、感受到與孩子在一起的快樂,甚至比獨處於接待室時還自豪。
現在,回到接待室Room1,
你很清楚,身為父母,我們都有這3個房間
「不要拿我們那個充滿困難的房間去比較別人為人父母的公共形象。」
.
讀完這一頁,我真正、徹底地回頭
看見了自己…。
我認真的自我檢視,在一天當中,
在我罵小孩的這3分鐘之外,還發生了什麼?
我發現,更多的時候
我是願意接納孩子犯錯並陪孩子面對後果的
也對孩子待以包容
願意看見他們的亮點、並刻意給予窩窩心
在生活中更是盡可能貢獻我的耐心和覺察
甚至在罵小孩時
也會在罵了2、3句後,覺察、然後踩住煞車
趕快回到自己的幸福空間調整自己的情緒
而不是一路飆罵下去,把孩子當成出氣的工具
是啊!
每個人都有一個「感覺好」的房間
也有一個「感覺很差」的房間
而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訊息,
大部份都是「接待室」。
這陣子疫情關係,外在條件動盪不安
我們大概比較常待在Room2裡
然而,我們都能練習
待在Room2時,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的「接待室」、
甚至是跟別人的Room3 做比較、自己瘧待自己
我寫文章的初心是希望
透過對話的紀錄及日常的呈現
帶給大家一些參考和行動的方向
而不是讓媽媽們覺得自己做不到、還是放棄好了
最後也跟大家分享我如何因應上述的12個育兒難題
1. 教孩子說「謝謝」,媽媽沒有「應該」照顧他們
2. 請孩子跟著我一起收拾他製造出來的爛攤子
3. 嗯…自孩子睡過夜後,我已經一覺到天亮很久了
4. 感覺累的時候,坦白告訴孩子我需要休息一下
5. 情緒上來時,去幸福空間呼吸正念一下
6. 感到怨懟時,檢視自己有什麼需求沒得到滿足?
7. 在衝動的時候,用覺察幫自己踩煞車
8. 做出後悔的事,就用3R道歉並修補關係
9. 財務壓力…目前還是先讓老公抗著(辛苦了)
10. 安排日常做息表,孩子知道9點後媽媽就下班囉
11. 每天至少花5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逐漸找回自我感
12. 每天花一點時間和老公相處(追劇、學習、聊天)
祝福大家~在育兒生活裡找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