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以下兩本書可以歸類及排序,畢竟每本書的題材(絕望、鎮痛、療傷到希望),恰好正適合描述當前的境況……
(左至右)《人間失格》by太宰治 & 《Dear Edward》中文譯本 by Ann Napolitano
這兩本書,依照上述排序,正是《人間失格》及《Dear Edward》。我將會分成前篇及後篇。
(前篇:從《人間失格》看當前的絕望)
老實講,《人間失格》這本書,我是當初看過介紹後,掙扎了一段日子才買回來看。一方面,我擔心自己看完這本書後會出現情緒困擾,但另一方面,書中一些暗黑的字句,對人性及社會的醜惡面作最大的控訴,卻恰好適合形容當前的局面。
「生而為人,我好遺憾。」這句作者太宰治引用友人寺內壽太郎其中一首詩中的一句說話,為《人間失格》揭開序幕。書中主角 - 大庭葉藏,正是作者本人內心的投射器。主角生性放浪不覊、玩世不恭,是緣於其對自己的出身感到懷疑及羞恥。生於權貴大家庭,家中排行尾二,與從政的父親關係疏離,又因母親體弱多病,照顧主角的重擔落在褓姆身上,缺乏真正母愛。這一切都令主角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更對人類心存恐懼。為了保護自己免受不必要的情感傷害,只好在眾人面前戴上小丑的面具,以賣弄嬉皮笑臉式笑話作為應付人的唯一手段,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本質及意願,做出迎合別人的行為,卻令自己人生變得更壓抑及痛苦。背後的他,酗酒、沉溺女色、參加「非法」左翼團體、濫藥,亦先後幾次自殺不遂,一生總是離不開「負極」,都是他為了逃避現實中那不堪的自己。一連串陰暗面,令他自覺「失去做人的資格」,在完成這套著作後,最終走上絕路。
正當《人間失格》的主角為自己的出身及行為感到羞恥,自覺失去做人的資格;回到當前在國安法利劍下的香港,我們卻為自己一直擁有著的民主、公義、自由已經遭剝奪,直到近期連本應擁有的公民權利都遭狠狠踐踏及剝削,只剩下隨時遭無形監控及批鬥的空殼,感到大家正處於人間失格的邊緣。這種感覺,隨著國安法的紅線愈來愈無邊際顯得愈來愈強烈。我們無法預知將來會如何,但我們清楚一切只會愈來愈黑暗,絕望兩個字彷彿近在咫尺……
話說書中以下名言,對我來說好適合當前的社會狀況:
「只有活得愚昧、活得無恥的人,才能完全沉溺在幸福之中。」
「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
「因為我更像一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一直將我當做一個怪物。」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相對大庭葉藏(說穿了是太宰治本人),今時今日的香港人比他更有種處於人間失格的境況的感覺。當然,誰才真正人間失格,相信大家都心照不宣。
如果《人間失格》象徵處於殘酷的現實社會的絕望,那麼《Dear Edward》就是在經歷創傷後穿過鎮痛及療傷的道路。
(後篇:《Dear Edward》- 一條從鎮痛到療傷的漫長道路)
畢竟《Dear Edward》是台灣出版中文譯本的關係,中文書名譯作《親愛的艾德華》,然而在直覺上,我還是比較習慣及喜歡將「Edward」這名字譯作「愛德華」。無論如何,我還是直接寫回英文好了。
書中以一場空難揭開序幕。主角Eddie,與家人從紐約移居到洛杉磯,不幸地,他們乘坐的客機失事墜毀,機上幾乎所有乘客全部罹難,Eddie就這樣成為唯一的生還者。事發時年僅12歲的他,以「Edward」這名字重生。儘管換了名字,一連串的漣漪仍然在他身上纏繞不清。除了面對空難後引發的創傷後遺症,又對自己忽然成為網絡搜尋焦點感到焦慮及困擾。甚至因為對自己過去的遭遇及身分顯得模糊不清,以致這個年紀尚小的男孩,無法過著普通的小孩子的正常生活,總是覺得自己並非一般的人類存在。
這一連串困擾,令Edward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覺得自己不應成為倖存者。所幸的是,他不至於《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般,因為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而不斷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最終走上絕路。儘管仍然背負著創傷,Edward仍會盡力直接及誠實面對自己,就連身邊親友擔心他會自尋短見,他仍以堅定的態度向所有人保證會好好活下去。因為身邊人一直以來的支持,令Edward總算能夠撐下去,最終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我而言,Edward的遭遇比大庭葉藏更慘,卻比後者勇敢面對自己的傷痛經歷,堅強地活著。
在我完成了後篇感想時,正值東京奧運完成了一半。今屆奧運中的香港隊,除了劍擊張家朗奪金、自由泳何詩蓓兩次奪銀,得獎牌的數目是歷屆港隊參加奧運最多,連其他運動員的實力及質素亦比歷屆更高,即使未能獲得獎牌及出線機會,他們都會以永不放棄的精神奮力作戰。他們的努力,彷彿正在告訴我們,就算身處嚴峻的環境,都要堅毅不屈地撐下去。他們由心而發的正能量,令處於黑暗的環境的我們,似乎看見了一線曙光……
當然,面對香港愈來愈恐怖的時局,到底我們會像Edward般勇敢面對,還是像大庭葉藏般消極度日,甚至自暴自棄,已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