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我家人,但相處在一起卻有壓力怎麼辦?

2023/02/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以這樣的模式互動下去。
例如:某些家庭太在意對錯與究責,那孩子在這樣家庭中,學會的技能是:分對錯很重要,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很重要。孩子在溝通中的焦點就容易著眼在對錯上,而不是有狀況時「我可以怎麼後續處理」。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很愛父母的,他們容易相信父母對他們說的話,給他們的教條規定。但隨著孩子社會化過程,孩子開始有其他資訊與管道,去觀察不同形式的互動與規則時,他們就會開始質疑父母的做法,甚至提出他們認同的新做法。
孩子也會對父母有所期待,認為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像別人家的父母怎樣、怎樣。
例如,別人家的父母感覺更平靜,更能好好溝通,或是錢賺更多,有更好的享受等等。
父母要能回應孩子的這些質問,若能順利在質問中通過Pass,則父母的權力不會受到影響,若是不行,則孩子會認為父母無法自圓其說,對父母的信任度也會下降。
隨著孩子的再成長,他容易看到父母那些不好的部分,但是也無力改變這些部分,當孩子不知道怎麼溝通時,就會選擇逃離。
對孩子而言,別說想改變父母,光光指出父母的不是,都可能冒著莫大的風險,極高的機率被父母一陣強白後,再被修理一頓。
這就會造成即便家人間相愛,却很難相處在一起的狀況,每當相處在一起,家人們性格中最突顯、不融洽的部分,輕易的就造紛爭與嫌隙的來源。
回到這次的問題:如果你很愛家人,但相處在一起卻有壓力怎麼辦好呢?
以最終的答案來說:都是要提升個人成長,因為想要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的思考的維度提高了,問題才不再是問題。
因為問題對自己的干擾小了,自己情緒的張力才會降低,也才能用新的行為應對,間接的去創造一些新的互動氛圍。
要提升個人的成長,前提是要冷靜下來看看現在的情況,對方為什麼這樣,因而勾引出自己某些特定情緒?
在回答家人為什麼要這樣時,大家很容易聯想到的是,對方有種種不好的特質,並且把這些特質歸因在這個人就是有問題上面。
如果太快這樣論斷,就容易阻斷思緒,反而讓憤怒、煩躁等情緒干擾思緒。
比較好的做法是思考:
有什麼背景脈絡成就了這個人長成這樣?
而他長成這樣又帶來什麼好處?
沒有人會使用無效又糟糕的方式一直下去,除非這個方式給他帶來某些好處,或是帶來某些他想要的感覺,他才會持續。
例如,我常聽到個案在描述父母時,爸爸可能是太過指導性,說話很父權,也沒有在管別人回應他什麼,只顧說他想說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爸爸要以這樣的方式說話呢?
很有可能是:爸爸想要獲得權力,想要當話語的主導者、主角。
那他為什麼想當主角、要耍強勢、要教別人?
心理學上對於抗拒心理的研究,認為一個人過份強調什麼,往往是因為過份缺乏什麼。
例如,容易軟弱而要強調堅強。
例如,容易生病而要強調健康。
例如,害怕平凡而要強調傑出。
例如,沒有控制權而想發揮控制。
這樣想時,很多事情都能反過來看,也能理解那些被好行為的背後,往往根植於某些正常的人性需求而存(如被看見、被需要、被肯定、擔憂批評、強調自我不容忽視,想被認為正確、有能力等等)。
試圖理解對方的全貌,就比較不會一下子的,就對家人特地的、討厭的部分起反應。
當然如何相處在一起還是一門藝術,與其靠的太近而互相傷害,保持適當的距離也是一件好事。
我相信,表現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也不見得要勉強自己在不適當的時機去相處在一起。
在自己遊刃有餘時,再去有更多互動,才容易創造正向循環。
畢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責任,當人人能把自己的心安好了,各就其位,那互動自然就會順利了。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立刻加入養心齋好友,需要就能及時預約超直覺心理諮詢,洞察內心讓疑惑有解!
養心齋官網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有需要可以加line諮詢:@491sslzi。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