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我家人,但相處在一起卻有壓力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以這樣的模式互動下去。

例如:某些家庭太在意對錯與究責,那孩子在這樣家庭中,學會的技能是:分對錯很重要,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很重要。孩子在溝通中的焦點就容易著眼在對錯上,而不是有狀況時「我可以怎麼後續處理」。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很愛父母的,他們容易相信父母對他們說的話,給他們的教條規定。但隨著孩子社會化過程,孩子開始有其他資訊與管道,去觀察不同形式的互動與規則時,他們就會開始質疑父母的做法,甚至提出他們認同的新做法。

孩子也會對父母有所期待,認為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像別人家的父母怎樣、怎樣。


例如,別人家的父母感覺更平靜,更能好好溝通,或是錢賺更多,有更好的享受等等。

父母要能回應孩子的這些質問,若能順利在質問中通過Pass,則父母的權力不會受到影響,若是不行,則孩子會認為父母無法自圓其說,對父母的信任度也會下降。

隨著孩子的再成長,他容易看到父母那些不好的部分,但是也無力改變這些部分,當孩子不知道怎麼溝通時,就會選擇逃離。

對孩子而言,別說想改變父母,光光指出父母的不是,都可能冒著莫大的風險,極高的機率被父母一陣強白後,再被修理一頓。

這就會造成即便家人間相愛,却很難相處在一起的狀況,每當相處在一起,家人們性格中最突顯、不融洽的部分,輕易的就造紛爭與嫌隙的來源。


回到這次的問題:如果你很愛家人,但相處在一起卻有壓力怎麼辦好呢?


以最終的答案來說:都是要提升個人成長,因為想要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的思考的維度提高了,問題才不再是問題。

因為問題對自己的干擾小了,自己情緒的張力才會降低,也才能用新的行為應對,間接的去創造一些新的互動氛圍。

要提升個人的成長,前提是要冷靜下來看看現在的情況,對方為什麼這樣,因而勾引出自己某些特定情緒?

在回答家人為什麼要這樣時,大家很容易聯想到的是,對方有種種不好的特質,並且把這些特質歸因在這個人就是有問題上面。

如果太快這樣論斷,就容易阻斷思緒,反而讓憤怒、煩躁等情緒干擾思緒。


比較好的做法是思考:

有什麼背景脈絡成就了這個人長成這樣?

而他長成這樣又帶來什麼好處?


沒有人會使用無效又糟糕的方式一直下去,除非這個方式給他帶來某些好處,或是帶來某些他想要的感覺,他才會持續。


例如,我常聽到個案在描述父母時,爸爸可能是太過指導性,說話很父權,也沒有在管別人回應他什麼,只顧說他想說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爸爸要以這樣的方式說話呢?

很有可能是:爸爸想要獲得權力,想要當話語的主導者、主角。

那他為什麼想當主角、要耍強勢、要教別人?


心理學上對於抗拒心理的研究,認為一個人過份強調什麼,往往是因為過份缺乏什麼。

例如,容易軟弱而要強調堅強。

例如,容易生病而要強調健康。

例如,害怕平凡而要強調傑出。

例如,沒有控制權而想發揮控制。

這樣想時,很多事情都能反過來看,也能理解那些被好行為的背後,往往根植於某些正常的人性需求而存(如被看見、被需要、被肯定、擔憂批評、強調自我不容忽視,想被認為正確、有能力等等)。

試圖理解對方的全貌,就比較不會一下子的,就對家人特地的、討厭的部分起反應。


當然如何相處在一起還是一門藝術,與其靠的太近而互相傷害,保持適當的距離也是一件好事。

我相信,表現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也不見得要勉強自己在不適當的時機去相處在一起。

在自己遊刃有餘時,再去有更多互動,才容易創造正向循環。

畢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責任,當人人能把自己的心安好了,各就其位,那互動自然就會順利了。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立刻加入養心齋好友,需要就能及時預約超直覺心理諮詢,洞察內心讓疑惑有解!

https://lin.ee/CC80iV1

養心齋官網

https://sites.google.com/view/yangxinzhai/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有需要可以加line諮詢:@491sslz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養心齋超直覺心理諮詢的沙龍
37會員
90內容數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2025/03/31
網友問題 我和我老公在一起12年了,從高一就在一起……中間吵吵鬧鬧很多很多次!沒想到出社會之後,他竟然愛上了同事!那次鬧得很大,鬧到我們要分手了!最後因為我還是很愛他,所以當他跟我求婚時,我答應了…… 不過,結婚後發生太多瑣碎的事,才讓我了解我們之間其實一直存在很多觀念上的落差!最近先生要提出離
Thumbnail
2025/03/31
網友問題 我和我老公在一起12年了,從高一就在一起……中間吵吵鬧鬧很多很多次!沒想到出社會之後,他竟然愛上了同事!那次鬧得很大,鬧到我們要分手了!最後因為我還是很愛他,所以當他跟我求婚時,我答應了…… 不過,結婚後發生太多瑣碎的事,才讓我了解我們之間其實一直存在很多觀念上的落差!最近先生要提出離
Thumbnail
2025/03/19
這樣的事情,與詐騙相比,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詐騙是騙錢,而這樣的事件,則更像是一場感情詐騙,不僅欺騙感情,還踐踏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讓人無法容忍。 細思即恐,這樣的事,有沒有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事件其實⋯An
Thumbnail
2025/03/19
這樣的事情,與詐騙相比,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詐騙是騙錢,而這樣的事件,則更像是一場感情詐騙,不僅欺騙感情,還踐踏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讓人無法容忍。 細思即恐,這樣的事,有沒有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事件其實⋯An
Thumbnail
2025/03/18
摩擦不可避免,感情只能消磨嗎? 兩個人相處,產生摩擦與傷害是無可避免的。尤其當我們還不夠了解對方時,難免會無意間踩到彼此的地雷。 更棘手的是,當伴侶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我們或許只能隱約察覺:「他好像不喜歡這樣」,但也僅止於此。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分散我們的注意,直到同樣的錯誤一次又
Thumbnail
2025/03/18
摩擦不可避免,感情只能消磨嗎? 兩個人相處,產生摩擦與傷害是無可避免的。尤其當我們還不夠了解對方時,難免會無意間踩到彼此的地雷。 更棘手的是,當伴侶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我們或許只能隱約察覺:「他好像不喜歡這樣」,但也僅止於此。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分散我們的注意,直到同樣的錯誤一次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家庭小孩篇 夫妻相處之道在於告知男生跟女生的價值觀認知不同,沒絕對標準答案,只有認知問題差異性,如何避免問題發生,防範勝於未然的認知,每個人對事物皆有不同認知做法,唯有情投意合、個性相合,彼此尊重,才能共創未來攜手白頭, 1. 猜忌、吃醋,皆是對方有異性者出現 外界誘惑那麼大,當然不是隨口說說相信的
Thumbnail
家庭小孩篇 夫妻相處之道在於告知男生跟女生的價值觀認知不同,沒絕對標準答案,只有認知問題差異性,如何避免問題發生,防範勝於未然的認知,每個人對事物皆有不同認知做法,唯有情投意合、個性相合,彼此尊重,才能共創未來攜手白頭, 1. 猜忌、吃醋,皆是對方有異性者出現 外界誘惑那麼大,當然不是隨口說說相信的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情緒不成熟慣用十種互動模式 在他們身邊,你總是覺得孤單 與他們互動,感覺像是走在令人喪氣的單行道 你自知受到他們的情感脅迫卻無計可施 他們第一,你是次要 他們無法建立親密感或交心 他們不明說,而是藉著情緒來溝通 他們從不尊重你的界線或個體性 你獨自做出情緒努力,他們未必領情 你喪失情感自主和精神自由
Thumbnail
情緒不成熟慣用十種互動模式 在他們身邊,你總是覺得孤單 與他們互動,感覺像是走在令人喪氣的單行道 你自知受到他們的情感脅迫卻無計可施 他們第一,你是次要 他們無法建立親密感或交心 他們不明說,而是藉著情緒來溝通 他們從不尊重你的界線或個體性 你獨自做出情緒努力,他們未必領情 你喪失情感自主和精神自由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嗨~今天要來聊聊「原生家庭」的議題。 我覺得在華人社會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但這種緊密常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靠得太近沒有意識到界線就容易踩進去,指責對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修正、都是因為你怎樣才怎樣等等的。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
Thumbnail
嗨~今天要來聊聊「原生家庭」的議題。 我覺得在華人社會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但這種緊密常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靠得太近沒有意識到界線就容易踩進去,指責對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修正、都是因為你怎樣才怎樣等等的。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以愛之名,才會延伸出許多報復行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為你好」,其實是父母親自己過不去。
Thumbnail
「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以愛之名,才會延伸出許多報復行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為你好」,其實是父母親自己過不去。
Thumbnail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Thumbnail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