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是舊同事傳來的,是他執拾資料時撿到的,我也不知道是如何落在他手裡的......依稀記得,是我的課堂評課後,一位外間評課者給我的鼓勵卡。內容當然是客套及過獎了,卻令我對教書這一行感慨良多!
教書,我是半途出家的。縱使於進入這一行後到香港大學得到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我對教書卻是一知半解,唯有用有樣學樣,邊做邊學的策略去「教」。當中處理師生關係及課堂教學碰過不少壁。我當時的宗旨是於內容教學當中滲入及分享我對該命題的人生經歷,我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是半途出家的。
我所教的科目是宗教及倫理,由於分數不會計算於學期總分,絕大部分學生都會忽視甚至蔑視這一科,他們唯一期盼的就是可以在課堂上做其他科目的功課或休息。教授這一科是容易的,容易蒙混過關。
我所教的科目是宗教及倫理,屬屬情意教育,於既定課程大綱內,可運用及發揮的技巧及策略可以很豐富,要絞盡腦汁去觸碰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意識這個世界跟他們是有關的。教授這一科是困難的,難在要讓學生覺醒。
我的教學目的不是要學生信奉我所信的宗教,而是期望他們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有所認識及覺醒。於教書頭幾年,我曾動用我的人脈,邀請了在社會上的邊緣人士(綜援領取者、龍屋居民、小販等),社會工作的前線人員、新聞工作者、大學教授、十大傑青、宗教領袖等,讓他們走進課堂或禮堂,跟學生直接分享及對話。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我認為我自身的經驗分享亦會有所欠缺,期望他們有第一身經驗。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學校教育仍然有一定的空間。
香港的教育於這十多年出現了重大變化,由中央化轉到校本化,由中央集權到權力下放。於是,校本管理給予學校較大的權力,包括課程規劃、資源分配、教師發展及學校行政。教育改革的願景包括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體系、普遍提升全體學生的素質、建立多元化學校體系、塑造開發型的學習環境、確認德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使命及建設一個具國際性、具民族傳統及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體系。教育改革的原則是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及全社會動員。
以上的教育變化源自教育人力統籌科及教育署於1991年頒佈的「學校管理新措施」,為香港學校引入頗大的管理改革,其目的在將學校由「外控管理」轉變為「校本管理」,以提高教育質素及學校效能。「學校管理新措施」更清晰地界定學校行政人員,特別是辦學團體、校董及校長的角色;讓教師、家長及校友對學校的決策及管理有更多的參與;鼓勵更有系統地計劃及評估學校的活動;及讓學更靈活地運用資源。
經過2019年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香港教育變天。現時除了教學課程及課程評估中央化外,教學方法亦被中央化,靠的是批鬥。學生、家長及老師之間的批鬥及告發......總結一句,就是香港的教育於這兩年開始出現了重大變化,由校本化返回中央化,由權力下放返回中央集權。受害的,是學生。
我始終認為,學生學習是教師的終極目標,教學只是手段。我最有印象的一幕是一位畢業生於2019年尾香港正值社會運動,他給我訊息說,他終於明白為何我在課堂上跟他們分享我於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每晚放工後,便到金鐘佔領區聲援的心路歷程及時事分析。我還記得他當時是唯一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反對社會運動,理據是沒有功效而且擾民。我們在課堂上有過不少討論,當然最後沒有共識,但這正是多元化教育及社會的現實。他最後說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了!我萬萬想不到他會是我芸芸學生中日後思想比較前進的一位。我相信這就是教育的醒覺,學生的學習成果。
於一言堂的中央化政策下,教師只有軀殼,學生沒有了靈魂,我相信香港未來三十年很難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唯一出路是學生只能夠靠自我學習,是真正的自我學習,只要在沒有學校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夠有真正的學習。
「如果我仍然在教育界,我應該已被釘牌了!」幸運地,我早已自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