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秀園小品故事】昭和台灣的「社交距離」

2021/08/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社交距離」恐怕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最熱門的一個詞語了!但單從字面上來理解「社交距離」的話,筆者倒是聯想起字面上的另一種的意思:在交通不便捷的年代,社交活動的參與需要消除的距離隔閡,與現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日本時代昭和年間,臺灣人究竟是如何長途跋涉、趕赴各種各樣的聚會呢?當然在那個時代,現代人習以為常的高速公路和高鐵肯定是不存在的;台灣的西部鐵路縱貫線雖已初步完成,但對於住在雲林大埤這麼鄉下的三秀園張家人來說,這似乎也不是個好選擇。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年報,第42年報中刊載【1941年の鉄道路線図:台湾台南州虎尾郡、北港郡と嘉義郡】,大埤位於溪口、土庫、元長以及排子路的中間,無論是縱貫線或糖鐵的主要路線都沒有經過
三秀園的主人如何出遠門呢?我們或許要從詩和照片裡面去找答案。三秀園主張禎祥於1927年嘗作《早行》五律詩二首,詩中所述晨起出門、趕赴聯吟詩會的情景十分生動:
《早行》其一
旅程豈可遲,曙色未明時。風緊吹煙薄,星稀照道夷。
相逢車尚少,獨往馬堪遲。十里過村店,家家始曉炊。
其二
征途殘月隨,未曉幾村馳。馬趵蹄揚土,雞鳴聲報時。
眼看透迷霧,鞭拂斷遊絲。趕赴聯吟會,提先小憩宜。
三秀園主張禎祥先生與其愛馬合影
詩人趕在日出之前就騎馬上路,在星月夜下馳過一個一個村莊,這個時間連務農的人家都才剛起床做飯;而行裝體面的詩人趕著路,只為了抵達詩會之前能夠有時間好好喘息一下。
想想,那時代的「好額人」何其多、能擁有的娛樂也不算少。詩人趕到外地只因赴會,若不是真的很熱衷此道,又何必這麼辛苦呢?
薈萃 三秀園
薈萃 三秀園
三秀園-坐落於雲林大埤的私人園邸;然而,我們的祖先早在雲林還不是雲林、大埤還不是大埤的時代,就創建了自家三秀園基業,至今逾百年歲月。時運眷顧,使我們這代的秀園子孫找到了回家的路;幾年前,我們開始著手整修這占地四公頃的家園,也翻開深藏書櫃的一本本老相簿、老書信,漸漸將家族軼事與歷史的吉光片羽發掘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