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只是理論,那些運用「目的」的管理工具

2020/08/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讓人覺得品牌虛無飄渺,大概是因為我們一直把Purpose掛在嘴邊吧...(笑)

本文於2020/8/25首刊於品牌視角官網,點擊閱讀更多品牌相關文章
品牌的建構包含許多面向,像是定位、形象、文化、產品、體驗等等~,而當中最普遍讓人覺得「品牌」只是理論的關鍵,大概是因為我們在談品牌建構的時候,會一直反覆提到Purpose(宗旨)這個元素。
如果直譯Purpose,會是目的、意圖、原因或宗旨,不過這些都不算真正表達出Purpose真正的涵義。Cambridge Dictionary這麼解釋: why you do something or why something exists,可以發現Purpose隱含了一層「事物存在的理由」,這個相對深層、本質的概念。
其實近期有許多熱門的工具、書籍、節目,都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只是被用不同的單字包裝解釋。有趣的是,這些被提及的場合,都跟管理、領導有關。

黃金圈理論(The Golden circle) — by Simon Sinek

雖然Simon Sinek的演講有點過度浮誇了,不過淺顯易懂的黃金圈理論仍然影響了很多的讀者與聽眾。
黃金圈理論提到三個層面Why、How、What,Simon認為多數人、品牌、企業都很清楚他們在做什麼(What they do),也知道怎麼把產品或服務做好(How to do well),但是只有少數成功的人、品牌、企業,是真正清楚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Why they do)。
黃金圈理論最主要的特色,在於強調溝通必須由內而外,向目標族群(消費者或團隊)溝通Why,他們認同Why(Purpose、宗旨、目的…)之後,自然就會買單What(產品、服務)。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and what you do simply proves what you believe. by Simon Sinek

OGSM (Objective/Goal/Strategy/Measures) - by 張敏敏 (企業管顧)

OGSM由Objective、Goal、Strategy、Measures四個字母開頭組成,這項管理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後來寶僑P&G採用這套方法來管理旗下各品牌及多國企業。
OGSM強調用「最終目的」管理,透過層層展開的G(具體目標)、S(策略)、M(檢核),將O從最高層貫徹到最基層員工,實現各層的努力方向都與企業願景緊密相扣。
知名管顧張敏敏在今年出版的「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OKR做不到的,OGSM一頁企畫書精準達成!」一書,書中對於Objective的解釋,我認為是最貼近品牌所說的Purpose。(為了避免中文翻譯的混淆,書中將Objective翻成最終目的,將Goal翻成具體目標)
「最終目的」定義了組織存在目的、意義,描述企業、甚至個人,希望在所設定的期間內展現何種樣貌。
「最終目的」帶有「畫面感」,讓跟隨者在這一幅描繪理想的畫面裡被吸引,進而願意追隨。
「最終目的」會讓人心嚮往之,並在達標過程中,讓這個圖像在每個人腦中產生自我激勵,驅動自我行動,而自然湧現內在驅動力
這段詮釋強調了「最終目的」能吸引認同者跟隨、使人嚮往,並驅動各種行動,而這與品牌強調的Purpose,或是黃金圈理論的Why不謀而合。

商業思維 - by 游書帆 (企業管顧)

商業思維一書強調企業經營需要搞懂四力,分別是「數據力、運營力、策略力、敏捷力」。
其中,在策略力的一開頭,游書帆提到了企業的使命(Mission)、願景(Vision)與價值觀(Values),他認為這是企業起心動念的那些事,而這三個元素決定了企業會長成怎麼樣。
書中提到:
「沒有使命跟願景的公司沒有靈魂,當你只跟員工談錢時,員工自然會一起談錢,但若你有理想時,員工或許會因為理想而跟你一塊奮鬥。當公司成長到百人,或市場競爭趨於激烈時,你便會發現有使命與願景,對公司有多麼重要」
這一段提到的使命與願景對於一定規模的企業有其重要性,正好呼應了前段P&G使用OGSM(O是Objective(最終目的))來帶領多國企業的事實不謀而合。
商業思維中對於使命(Mission)的解釋是:「公司為何而存在」,正好是本文開頭對於Purpose的解釋: Why something exists;而對於願景(Vision)的解釋則是: 「我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則正好呼應了張敏敏對於「最終目的」詮釋中提到的「畫面感」。

當上主管之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eing of a manager) - by Julie Zhuo (Facebook產品設計副總)

Julie以自己在Facebook帶領團隊的經驗在書中分享,她認為管理者每天要處理大量的事務,而這些事務都能被歸類成三個類別: 目標(Purpose)、人(People)、流程(Process)。(因為是英譯書,譯者將Purpose翻譯成目標,我們姑且沿用)
Julie解釋,目標是指團隊試圖想達到的成果,也可以稱為「為什麼」(呼應了黃金圈理論)。
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相同的認知: 為什麼我們做的工作很重要? 如果缺乏這樣的目標,或是目標不清楚,就會產生衝突或不一致的期望。
書中提到,一個管理者的首要環節是確保團隊知道成功長什麼樣子,而且想要做到那樣(呼應了OGSM的Objective,以及畫面感)。同時,管理者必須要了解、真心相信目標,並且一有機會就分享,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提及目標。
雖然Julie的經驗不是一套理論,但其中提到的目標(Purpose)、管理者應該如何運用Purpose,都與前述幾套管理工具相呼應。

那些你不敢跟老闆說的事 - by 徐嘉凱 (導演/酒吧老闆/創業家)

在節目「那些你不敢跟老闆說的事」第2季11集中,Jack(徐嘉凱)與Cady針對職場倦怠進行了討論。
節目中分享了傳統管理者對於員工的期待,以及新世代工作者對於工作意義的追求,這兩者之間的認知落差是目前許多公司面臨到的管理問題。
Jack分享,新世代工作者看重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勝過於價格(薪資)。當許多年輕人在喊累的時候,他們其實並不是真的累。他們可以做得更多,只是「不想」,因為認為「不值得」。為公司賺的這一筆錢,對人生並沒有意義,只有「錢」而已。
當工作沒有意義,那衡量工作價格的依據就回到「工時」(勞力換取薪資)
而Jack這裡提到的工作意義,是會讓工作者願意付出更多去追隨、去成就共同相信的目標的一股驅動力。

怎麼稱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給予團隊對於成功的想像與到達目標的方向

光是本文中分享的5個管理工具、書籍、節目,大家使用的字詞就完全不同,有Why、Objective、Mission、Purpose、意義。但是進一步去了解這些字詞底下的解釋,幾乎可以斷定他們想講的全部都是同一個東西。
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3個重點:
  1. 無論我們用願景或是任何詞語,清楚定義「想達成的目標」能夠給予管理者以及團隊相對明確的「方向感」,知道朝哪裡去、還差多遠。
  2. 管理者必須勾勒對於成功的想像,並試著讓團隊也有著相同的畫面。當團隊對於「成功」的畫面有共識,認同者就會追隨,反之,不認同者就會離開。
  3. 願景或目標必須持續溝通,並從高層貫徹到底層。
對於Purpose,我們怎麼稱呼或包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給予團隊對於成功的想像與到達目標的方向,並且持續溝通,讓團隊中的所有人都有共同的認知。
一路推廣品牌概念以來,我們發現最難溝通的還是品牌宗旨(brand purpose)這一塊。很多人會疑惑,purpose跟願景、使命、價值觀有什麼不同? 我們大概說得出個什麼,但又總覺得少了什麼。後來發現,其實大家對於願景、使命的詮釋也有極大的落差。有些真的很接近我們想推廣的purpose,有些又天差地遠。
品牌真的只是理論、真的無法拿來管理嗎? 當然可以~
在接觸過近期比較熱門的一些管理書籍、節目後,意外地發現,其實大家講的事情都差不多,只是用了不同的字眼包裝。
管理的工具與理論可以有千百種,但是追溯到源頭或核心,就不難發現好的管理手法,都努力試著向團隊溝通核心價值、想做的事、為什麼做這件事、以及成功應該長什麼樣子。而這部分,就是品牌的核心。
我們的建議,不要在糾結字眼的使用,挑一個你自己喜歡的,然後開始向團隊溝通。畢竟,用行動實現文字乘載的訊息,才更重要。
本文於2020/8/25首刊於品牌視角官網,點擊閱讀更多品牌相關文章

歡迎分享、追蹤、留言!也跟我們説說你的品牌視角吧!
除了在這裡關注我們,你/妳也可以
追蹤我們:品牌視角FB官方粉絲頁
閱讀更多:品牌視角官方網站
合作夥伴:民生路老宅56-3365品牌練習
Youtube:品牌的第n種可能
Podcast:老宅相談所

參考資料
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OKR做不到的,OGSM一頁企畫書精準達成
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職涯躍進的唯一解!一次搞懂企業如何高效運轉!
當上主管之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
那些你不敢跟老闆說的事 S2.Ep.1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Porter
Porter
長年糾結於理性思考與感性情感的交叉口,擁有物理與材料科學背景但內心始終流著設計血液。抱持著遲早要回台灣的心態,瘋狂的往外漂流。在中國工作期間,體會到經濟巨人的震撼,但在英國重返校園後才了解到,擁有自身文化才是最美的意義。努力看清事物存在的目的,卻越看越模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