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2021/09/2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把這本書單純歸類為親子書,是沒錯。這幾年「薩提爾模式」是親子、新手父母的熱門話題,但歸根結底,薩提爾模式影響的不只親子,還包含自我對話、追溯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甚至是身邊或未來的伴侶經營。
薩提爾模式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山理論」。人如何覺察自身需求既而認識、體悟自己的不足並學習接受的一種審視自身的方法。
至於書中內容,主要提到的當然還是親子關係的處理,但這樣的親子關係,我想並不需要侷限於有小孩的父母,同樣也是長大後的我們,再回顧童年時,仍依稀找到自己當年成長的影子,繼而能去梳理如今與伴侶、家人的應對關係。

讓問題跑一會兒

作者舉例有次家族旅遊,大女兒和小女兒從第一天就開戰,一路水火不容。而父母看見孩子爭吵不休,一忍再忍,終至暴怒。通常會出現的傳統對話模式是:
「誰再吵就下去,不准坐我們的車!」
父母看似把問題丟回給孩子,眼不見為淨,通常能取得一時半刻的寧靜,但這種一心想要「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對話,其實更容易適得其反、火上加油。最大的衝突點仍是孩子的情緒未被適當的處理,他們害怕父母的權威,而選擇暫時壓抑自身張揚的情緒。
作者建議此時試著尋找合適的破口介入孩子的紛爭。而介入前,大人要先穩住自己情緒,彼此情緒都穩定以後,有效的親子溝通才會開啟。

聽核心:傾聽、複誦、核對

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溝通技巧。
聆聽孩子的聲音,藉由複誦孩子提出的問題去理解他心底真正的聲音,並且反覆核對這是否是孩子想表達的意思。這一段的重要性,在於這是和孩子交心交談的重要關鍵。因為父母的姿態往往是「上對下的模式」,一種權威的象徵。
書中有一段話說,「當父母想透過強制手段,讓孩子捨棄生存的本能時,這已經是家庭裡統治者和生存者間的搏鬥。」
孩子為了能得到認同、能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反抗、不鬥爭。也就是我們常見到孩子的吵鬧、反駁、或者頂嘴的表現。
比如生活中到大賣場、超市、百貨公司,玩具櫃位常會傳來孩子們嚎啕大哭的聲音,有的甚至躺在地上耍賴不走,而父母如果採取權威姿態,只想「解決」問題,而非「理解」問題,僵持的雙方,最終就是我們常看見的,父母威逼下被拖著走,不然就是父母撇下孩子,作勢離去,然後小孩哭得更大聲。(當然也可能是父母無奈下買了小孩想要的東西,解決一時難關,只是日後的無限循環,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再往年齡更大的孩子延伸,好比打電動時間的控管、寫功課無法準時完成、三催四請要孩子趕快來吃飯、手足間的爭吵等等,都會需要使用到這個溝通技巧。
家庭、職場,有人的地方其實都是戰場。因此作者建議,處理親子間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別急著去解決。解決問題之前,還有很多孩子心底的謎團等著大人去釐清。

心口一致的訊息傳遞

再來談談大人的情緒處理。比如丈夫晚歸,明明是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回家,嘴巴卻毫不留情:「你還知道要回來啊?」
心裡最底層的訊息是想要丈夫趕快回來,自己卻受到情緒影響而整個變調。
最原始的訊息背離本意後,進而以一種傷害性的情緒語言來表達,很多爭吵的源頭都來自於此,所以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讓愛孩子的原意成了責怪。好比看到孩子跌倒、或是大庭廣眾下耍賴哭鬧,有時會聽到小孩的父母說「不是要你小心點嗎?」、「走路都看不路?」、「你再哭!再哭就不要你!」
原本是擔心孩子、愛孩子的心,受到情緒影響後,徹底的偏離原意。

陪伴孩子生出決斷力

孩子對時間、空間的認知跟我們有所不同,特別是年齡偏小的孩子,比如再玩兩次、再玩五分鐘、再跑三圈…幼兒的概念跟我們有落差,對於時間的明確分界並不完全理解,可能你的五分鐘,是他認知的十分鐘。
因此作者建議將決斷權還給孩子。當你與孩子約定好以後,選擇用鼓勵跟提醒的方式,由孩子主動提出結束的時間或選擇離開眼前充滿誘惑的玩具,對幼童而言,是長大的里程碑,學習承擔責任亦或是承諾的開始。

冰山的養成(主要解釋薩提爾模式結構)

冰山的各個層次: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期待可謂當中的關鍵。
當人一有期待,就會帶動內在向上驅使的動力,產生浮現在冰山上層的行為。但是當期待落空時,人便會因無法承受失落的痛苦,而產生讓人錯愕的行為。諸如我們常看到的新聞,追求情人不成,生氣辱罵對方,或做出恐怖行徑等等都是例子。
日常生活則好比跟朋友約了好久一次的聚會,你興致勃勃的打扮準備前往,朋友當天卻臨時有事取消,心底的失落跟抱怨可想而知。而當這樣的期待生成,卻獲得令人失望的結果,我們又該如何去承受心底不滿的情緒?這就是作者接下來提到的。

接納失落的能力

學會接納期待落空的心情。這讓我想起有一次讀到一段話,大意是說,三十幾歲的大人並不是真的比二十幾歲的人世故,只是面對難題或困境時,能比他們更不慌張一些,或是比他們更懂得掩飾慌張罷了。意思在說,年長的人心底的慌張並不少於年紀輕的,只是歲月和時間的歷練,讓我們更有餘裕去應對。
好比人是群居的動物,很難離群索居,可是學會面對心中的孤獨,遠比外在的孤獨要困難得多。審視自己的內心,並學習接納、直視挫敗或不堪的自己,都是人生的一個課題。
當你讀完整本書以後,不得不說,受益良多,但學習不易,因為情緒是魔鬼,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駕馭,儘管我們已是法律規定上的成年人,仍是常有被情緒左右的時刻。不管是面對每天工作的重重難關,關關難過關關過後,依舊無法減弱的疲憊感,下班後又要照料孩子、處理各種繁雜的家務,怒火很容易一觸即發。
我想,這也是在書的最後,撇除了這些實際運用的理論跟辦法後,作者仍表示,對於孩子的教養,「愛,是唯一的方式」這個簡潔而有力的提醒。

尾聲

有個女孩曾跟作者提及,因為父親長期在家中缺席,與母親相依為命,儘管她努力讀書仍表現不好,時常受到母親責罵,但她能明瞭母親心中的為難,一直很希望能修補母女關係。她問,怎麼做才好?
作者說只有三個字,我愛你。不管你面對親愛的人給予的任何難題,坦率的付出你的愛,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我想了想,對,也不對。不是每一份愛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適合並理解他的父母。而如果我們剛好擁有了,那我們能與父母互相成長,學會去愛一個人,並體會真正被愛的感覺。如果我們剛好沒有,那我們能做的也只有付出愛,但卻無法奢望回報或肯定。但這也同樣是本書以外的另一個親子課題了。
文編有事
文編有事
寫小說,當編劇,平凡無奇打字工。喜歡熱鬧又奢望孤獨,熱愛觀察生活,相信有緣的人總歸會走到一起,最常被說不務正業。如果可以,一直不務正業,多好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